“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实践途径

时间:2022-09-11 12:24:12

“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实践途径

一、问题的提出

许多物理规律源于生活。如: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惯性定律”;“电荷的相互作用规律”,“阿基米德定律”,“光的反射定律、折射定律”,“光的色散”等等。

新一轮物理课程改革中把“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作为课程改革的基础的基本理念之一,也是顺应世界发展趋势,更是促进中学物理教学改革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

中学毕业,特别是高中毕业后除一部分升入高一级学继续学习外,有相当一部分人将步入社会,将要把在中学阶段学到的物理知识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把物理知识转化为技术,为社会创造财富,接受社会的检验。

近几十年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对社会生产和生活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从积极方面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需要一大批具有科学文化知识,特别是物理知识的建设人才,中学物理课堂是他们物理知识的来源的重要途径。形式要求今天的物理教学必须“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二、如何使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

1.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

许多物理知识就在学生的身边,布置一些生活中可以观察到的现象,让学生思考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无疑会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学习液化知识前,布置让学生观察从冰箱刚拿出的饮料瓶外有水珠的现象。观察烧开水从壶嘴向外喷“白气”的现象,并思考为什么离开壶嘴一段距离才看出“白气”?让学生思考早晨雾是怎样形成的?草上的露珠是怎样形成的?蒸馒头冒“白气”和冬天我们口中呼出的“白气”是否一样?等等,这样既使学生感到物理知识就在身边,也使学生思考问题有针对性,学习时更加得心应手。

2.要善于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

中学生已具有相当多的生活经验,其中包含着大量的与物理有关的现象或者问题,例如:雷电是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压水井手柄越长越省力;骑车上坡是走S形省力;刀磨得越锋利切东西越快等等,教学中一定要充分地利用,这对学习新的知识,形成新概念会帮助极大。在讲授杠杆的应用一节时,我就事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对学生提出了学生在生活中可能会想到的一些问题,例如:阿基米德说过,给他一根足够长的杠杆,他能把地球翘起来,这可能吗?家中门的把手为什么安在门边缘处?然后我准备了一些日常用品:老虎钳子,剪布用的剪子,理发用的剪刀,钓鱼杆,杆秤,天平,起子等,先让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分别说出如何使用然后运用杠杆平衡原理,引导学生自然解释这样使用的理由。这种教学虽费时费力,但学生学习劲头高涨,课堂效果很好,便于理解有关知识。

3.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体验,探究性学习

学生在生活中体验物理知识既有利于理解掌握有关的物理知识,同时有的也为学习新的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在学习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后,组织学生在坐火车或汽车时,在车站观察并排的车的运动情况,体验由于运动的相对性而带来的神奇的现象,并在开车和刹车时体验由于惯性使人体向后倒和向前倾的现象。自行车是同学们的重要交通工具,对它非常了解,它哪些地方存在摩擦?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都是用什么方法增大和减小的?同学们都有这方面的亲身体验,对学习摩擦的有关知识帮助甚大。还组织学生通过简单的工具验证自己影响摩擦力因素的猜想从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4.能让学生利用生活中事实揭示出普遍物理规律

物理知识源于生活、生产实际,是人类在不断的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大量经验总结的基础上而形成的。如在压强教学时,让学生回忆生活中,凳子面放在松泥面上也不容易陷下去,而只是四脚触地就容易陷入松泥土了,再向学生提问为什么挖土机不用轮子,而用履带?这下学生明白:在压力一定时,压强与受力面积有关,受力面积越小,压强越大,反之受力面积越大压强越小;在教学“浮力”时,为了说明物体的沉浮条件与物体和液体的密度有关,我设计了一个实验:一个鸡蛋在清水里下沉,再在水里加盐并搅拌使其充分溶解,鸡蛋又能浮起来,水和盐的比例如果适当,鸡蛋甚至还能在水里悬浮。通过比较鸡蛋和液体的密度来总结物体沉浮的条件。在讲光的反射时,让学生观察废旧摩托车尾灯抽学生回答废旧摩托车尾灯是什么形状?知道是直角状的不少,能回答为什么的确不多,然后叫学生用反射定律作两个直角平面镜的入射光线和出射光线,有些学生才知道其中的道理,紧接着让学生回答在夜间行车为什么公路边路标很亮,其余很暗?这样从生活走向物理使学生感到我们在课堂学到的物理知识起源于生活,学物理很趣,而且在生产中也有用,物理课很亲切,不空洞,让学生对学习物理充满信心。

三、如何使学生从物理走向社会

学习物理知识的最终目的是运用于社会、服务社会,同时也是适应社会。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物理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这样既巩固了已学的知识,也体验到自身的价值,激发了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强烈欲望。具体采取以下方法:

1.要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中肯定要遇到许多困难,有一些是完全可以运用所学知识自行解决的

例如学生安装一些简单的电路,排除一些简单的故障,更换保险丝等。在学校里,怎样做到安全用电,对课本上的实验怎样利用学校现有的器材进行改进,在生活中怎样改进家庭中的燃具,以提高燃料的利用率,减少大气污染。

2.要开创课堂社会探究模式

社会探究模式的主要目的是教给学生怎样对重大的社会问题进行思考。通过真实的探究过程,学生应学会给这些问题定义,学会和别人一起用不同的视角看待这些问题以及在尽可能多的数据的基础上进行总结。作为中学生我们的要求不可能这么高,我们可以以课堂作为舞台,创设课堂上小社会环境,让学生从小关注社会,了解社会上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爱国主义教育。例如在学习“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一节时,我首先为学生提供以下有关资料:酸雨的危害的实例,大气污染的程度数据,家庭对大气污染的影响,并要求学生结合实际讨论:我们重庆城市空气污染的来源,近几年政府的努力有哪些改善措施,你将来对净化我们的大气有何建议等。

3.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学完电功、电功率以后,布置学生回家练习抄表读数,并计算电视机的电功率;又如学完简单机械一章后,领着学生到工地,参观大型机械施工情况,了解杠杆、滑轮的运用。

4.让学生利用物理知识进行设计

例如在讲惯性一节时,我先给大家演示一下惯性小球的实验,然后让他们自己做一下,来体会一下,把笔或者文具盒放在一张纸上,迅速抽出纸张时发现放在纸上的物体并没有随纸一起运动,再一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迫使其回到课本中找到答案。再如在讲述压强一节时,我用以玻璃片盖住装满水的杯子,然后倒过来,发现玻璃片并不会象我们所想的一样掉落在地上,而是象杯子有吸引力一样被紧紧的吸在杯子上面了;激发他们探究新知识的积极性,让教学内容事先以一种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出来,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使学习的内容富有吸引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授声音的发生时,可让学生用手摸摸自己的喉咙,让学生惊奇的发现原来每天都听到的声音是由声带的振动而产生的等等,这样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掌握物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了解这些知识的实用价值,懂得在社会中如何对待和应用这些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应用能力。

5.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评比,培养合作意识

学生的各种学习活动如果没有充分交流,就得不到合理的评价或同学、老师的认可,其兴趣就自然降低,时间一长必然产生负面影响。因此以班级为单位定期交流评比。如用自制的天平、量筒测密度等,一比完成速度,二比测量准确程度。这样学生的成果在交流中得到互补和赏识,其兴趣就会持久下去,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交流、合作意识。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把生活――物理――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体现这种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使学生不再认为学习物理枯燥无味,真正形成教师利用教材教学生学知识,教会学生学习的局面,这样将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产生深远的影响。

上一篇:在数学课上培养小学生自主参与的几点体会 下一篇:口诀记忆显奇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