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及对策

时间:2022-09-10 11:46:47

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及对策

摘要:思想品德课是初中学习的重要学科,更是初中学生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教育的一部分。但是,目前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存在一些误区,致使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只是应付考试而无法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积极明显的效果。本文就是笔者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该问题进行了探究,旨在寻求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误区;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6-0037

思想品德课不应仅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更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途径,是学校对学生实行德育的主阵地。但是,从笔者的经验和观察来看,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还存在一些误区。通过笔者对本校初中学生的调查,结果发现,这种误区不仅存在,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仍然有相当一部分人(包括教师、家长、学生在内)认为,思想品德课是相对于“语数外”所谓“正课”而言的“副课”(当然,现在语言表达上都不说“副课”和“正课”了,但是那种观念还没有转变,有些人用新名词叫“考查课”)。不仅对其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更有甚者,部分人还流露出思想品德课根本就是多余,是一种负担和累赘的观点。所以,很难想象,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当然也就无法在教学中达到更深层次的效果――形成正确的认识,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思想品德课的教师常见“专业不对口”的现象,常由其他专业的教师代课,如体育专业教师、美术专业教师进行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或者由学校富余的专业教师来教学。不客气点说,有些其他专业的教师他们自身的相关知识就有限的很,更不用说教学生了。

思想品德课常由特殊教师兼代,如学校领导、年龄较大的教师,或由教“主课”的教师兼代思想品德课。学校领导本来管理方面就够忙活的了,哪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教好学生,更不用说有些领导只挂了个代课的名,而无代课之实。年龄较大的教师精力和思维也跟不上现在正处在青春期的学生,也只能勉为其难。代“主课”的教师主要精力和时间都扑在“主课”上,哪里顾得上“考查课”,甚而连正常的思想品德课课堂和自习也只好让位给所带的“主课”。

基于上述种种误区的存在,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是被动的完成任务,没有真正进入到教学的角色中,当然也就谈不上有多少创新。

教师在教的时候,基本上都局限于课堂之上,没有向课堂以外的延伸,或者仅仅对教材教参上提供的材料进行机械的宣v,引不起学生的共鸣。或干脆就是“照本宣科”,划出书上的重难点知识,要求学生背下即可。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往往是单一乏味、苦不堪言的。因为他们从一开始学习思想品德课就被人告知:除死记硬背外,无其他捷径可走。有的教师也会说: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知识点,但是学生却不知道如何更好地理解。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对于学生的影响是非常有限的,顶多也就是对课本知识条条框框的机械式记忆,而无法更深层次地涉及到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所以,现在中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缺失,除了社会、家庭的因素外,也与学校德育的缺失不无关系。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存在误区的对策

人们不禁要问:这一切误区为什么会存在呢?笔者认为,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应试教育下对思想品德课的考查评价方式的单一化,即仅仅把考试成绩当做考察评价教师和学生的唯一标准。有些地区在中考中思想品德课的考试成绩仅仅是一种参考数值,并不直接拉人总分,或在总分中所占比例很小,这样就难免在实际教学中有功利化取向。

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走出误区、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第一,理论要和实际结合起来。作为教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不能仅仅想着这只是生硬的知识传授过程,而是要把课本理论充分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让死的知识活起来,让抽象的变成形象的,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让知识成为学生道德品质的一部分,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第二,从学习走向实践。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内容都是贴近学生生活的,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如果教师引导得当,不仅让学生充分理解和记住了知识,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交际能力,一石二鸟,何乐而不为呢?

第三,从课堂走向生活。现代儿童教育专家孙云晓明确指出:“道德的核心是习惯”。行为习惯基本可分为“做人、做事、学习”三大方面,主要依靠学校和家庭共同完成。

但是,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之间就能完成的事,其间还要和已经存在的不良习惯作斗争,因此在良好习惯的养成过程中应坚持渐进性、持久性和严格性。中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是通过一系列的模仿、无数次的重复、有意识的练习及与坏习惯作斗争等过程和教育过程形成与培养起来的。叶圣陶说:“……许多项目都要经过不断练习,锲而不舍,养成习惯,才能变成他们自己的东西。”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

所以,要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仅仅依靠课堂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我们将这种教育的影响力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发现学生的缺点和不良习惯,不管它是多么微小,也要认真地给他们指出来,并让他们知道需要改正和怎样改正,发现学生的优点和良好习惯,不管它多么微小,也要由衷地赞扬,鼓励他们继续保持和发扬光大。慢慢地你会发现,学生身上的不良习惯在慢慢地减少变弱,而良好的行为习惯则在慢慢地增多和稳固。

总之,要更新观念,重视初中的思想品德课教学,走出现有的误区,让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真正成为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促使学生健康成长的得力杠杆。

(作者单位: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韦营学校 730100)

上一篇:以动漫的形式促进英语词汇积累 下一篇:利用多元智能理论,提高字母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