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共读品经典,书香氤氲满校园

时间:2022-07-13 01:29:44

师生共读品经典,书香氤氲满校园

摘要:随着高考的改革,随着“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重视阅读,开始致力于打造书香校园。但因为课外阅读本身的特殊性,阅读的成效却不明显。最近,“师生共读”渐渐成了高频词汇――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它对学生阅读有无可替代的推动作用。本文试从“师生共读”的益处、“共读”内容的选择、“共读”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以及“师生共读”需要书香校园大环境的角度进行阐述,旨在进一步推进语文科组的“师生共读”活动,倡导构建校园阅读生态,打造适宜阅读的书香校园。

关键词:师生共读;阅读;书香校园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6-0067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是孩子成长的一种方式,在经典阅读的熏陶中,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升,获得阅读的乐趣。由此可见,开展课外阅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乃至学生的核心素养,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笔者所在学校高二语文科组经过慎重的思考,决定对症下药地开展“师生共读”活动。记得窦桂梅老师说过:“在师生共读中,你会发现学生热爱读书兴趣持久,你给学生带来了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生活乐园,你为学生打开了一扇通往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的大门。”我们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师生共读”是一种双赢――学生收益,教师受益,其益无穷。

一、师生共读益处多

“师生共读”就是教师和学生同期读同一本书,教师指导、监管阅读过程,确保阅读质量;学生也督促教师,促使教师对读物做更深入的研究――师生之间真正实现“教学相长”。这看上去也许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可它产生的效果却不简单:

1. 给学生创设最好的阅读环境。我们平时把课外阅读寄托在学生课余的自觉阅读上,效果是无法保证的。而师生共读就不一样了。“师生共读”营造的是一种氛围,教师的参加和介入,给予学生心理上的暗示c引导,会让他们读起来更带劲。要知道共读的氛围才是阅读兴趣最好的催产素。

2. 让阅读成为一种固化的仪式。仪式是在指定场合举行的、具有专门程序、规范化的活动。师生共读一本书,也要像仪式一样,有指定的场合(教室)、有固定的时间(课堂、晚修),而且需要规范化。这种仪式的最后目的是让读书成为习惯,成为像呼吸一样自由的事情,最终走向“阅读生活化,学习终身化”的终极目标。

3. 师生拥有共同的话题。师生同读一本书,用教师阅读的兴趣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以教师阅读的情感激起学生阅读的情感,引导学生走进书中,感悟语言,感悟生活。师生同读一本书,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师生拥有更多更广的共同话题,使师生之间成为“书朋”“学友”――教师以伙伴的身份与学生相处,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引导、点拨,调控学生的阅读过程,让他们通过阅读获得更多收益。

二、师生共读选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但从目前的阅读状况来看,除了教材中的课文阅读相对能得到保障,教师指导下的语文阅读基本属于放任自流的状态。学生的课外阅读缺乏指导,尤其是整本书的阅读指导在语文教育体系中缺乏应有的地位。

这“整本书”的选择也让我们颇费心思。首先确定为经典名著,为什么呢?经典名著是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和知名度,且包含永恒主题和经典的人物形象,能够经过时间考验经久不衰,被广泛流传的文字作品。高中学生正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时期,学校和教师有责任和义务为学生推荐经典名著并引导他们阅读,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和审美能力。

经过反复的考虑和权衡,教师在经典名著的长河里,艰难地做出了选择:师生共读《三国演义》(原著)。因为其中蕴含了我们中华文明和炎黄精神,孩子在阅读当中可以更好地了解我们的历史;也因为其中隐藏了非常多的做人的道理,学生在阅读当中能够得到心智的提升和人格的培养;还因为其故事情节丰富,人物形象鲜明,对于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都是非常有帮助的;更因为其中涵盖的人生道理居多,年轻时多读几遍,对于世道人心和做人做事,大有助益;还因为阅读这一本书对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充实文学文化常识大有裨益……

三、师生共读要注意

1. 教授多种阅读方法。专门设立设置阅读指导课,教师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是开展课外阅读活动的基础保障。科学的阅读方法不外乎以下四种:粗读,即以感知全文为主,形成初步的整体印象,在读的过程中不作过多停留;细读,就是对重点内容的理解时,字斟句酌,仔细体会和理解;精读,在初读的基础上,深入理解,了解写作意图、所要表达的精神内涵及写作手法等;熟读,则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听、说、写和词、句、段的综合训练。

2. 保证充足的阅读时间。充足的阅读时间是“师生共读”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笔者所在学校高二年级可供学生阅读的时间如下:晨读20分钟、晚修后半段学生完成了当天作业之后、周三第9节课外活动课、每周一节阅读课专时专用、高一、高二的寒暑假布置阅读作业,完成手抄报,或者阅读小论文等。

3. 时刻不忘阅读目的。师生共读经典名著是漫长的过程,教师要时刻不忘“初衷”――带着学生,也让学生带着阅读目的。师生共读,并不是单纯地读,而应该是有感情地、有目的地读。如果没有目标地泛读,就像无头的苍蝇,阅读效果水打折扣不说,还可能会使师生共读“流产”。在共读的过程中,每一章、每一回都就有一个“小目的”,并要想方设法将学生往目的地引;每一个阅读阶段也都应该提前设立“大目标”。这样,整个阅读过程才井然有序,不至于流于空谈。

4. 开展各种展示活动。为了切实促进师生共读活动的进行,还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为师生搭建展示读书成果的平台,以唤起师生共读的原动力。一年多来,我们组织了如下活动:好书推介会/三国知识大赛/课外阅读手抄报比赛/人物小论文评比/读书笔记展/三国主题插画比赛/故事大赛/三国诗文硬笔书法比赛等。

四、师生共读大环境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写到:“要创造爱书和(上接第67页)尊重书的气氛,要对书怀有崇敬的感情――学校和教育工作的实质就在于此。如果大家都不爱书,对书无动于衷,那么它就还不能成为学校”。如此看来,学校要成为学校,就得营造读书氛围。为了积极推动学生的课外阅读,为了配合语文科组积极推进“师生共读品经典”活动,笔者所在学校一直注重营造校园阅读文化氛围,打造适宜阅读的大环境,也取得了一些效果。

1. 校园环境促阅读。在教学楼的走廊张贴了读书标语;荷塘四周围上了“名人长廊”;新华书店的招牌挂进了图书馆的一楼;美术楼大厅的艺术长廊里记录着学生书法与绘画的成就;每一间教室都张贴着读书的名言;学校的宣传橱窗每天都贴有更新的报纸;教学区的电子屏幕更是每天滚动播放名言警句;每周一次的国旗下讲话和校园广播站每天推送的美文……总之,几乎校园里的每一面墙壁、每一个角落都能闻到书香气息。

2. 图书管理有创新。学校每年投入添置图书、杂志的资金达十余万元,近年更是重新装修了阅览室,出台了阅览室开放规定。从15年起更是创造性地购进了一批集体阅读书籍,足够两个班的学生同时借阅,供师生共读使用。又从16年起放开了图书馆的借阅制度,允许班级集体借书――全校各班均可以班为单位到图书馆批量借书,用于充实班级的图书角;学校每学期都联系新华书店搞一次“好书进校园”活动,让学生足不出校就能选购到自己心仪的书籍,为浓郁校园阅读氛围注入新的元素。

3. 班班均有图书角。所有班级均建立图书角,图书角附近都贴有读书名言。各班都有自己的籍借阅制度,都安排了专门的图书管理员。每班都充分利用黑板报、宣传画等设置一些关于阅读的标语。还有的班级设计了“书香园地”,张贴学生的“好书推荐”“读书感悟”等文章,交流自己在读书活动中的心得体会,在班级中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

4. 作家讲座进校园。近两年来,高二年级语文科组的教师坚持每个学期都“走出去”,先后到顺德、东莞、中山的名校取经学习。同时,我们也坚持每个学期都“请进来”――即请专家、教授进校园作讲座。如:南京大学教授潘知常来校作“青春红楼”为主题的讲座,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安武林先生“走进世界名著殿堂”的讲座,中山大学南方学院的李克和教授系列讲座进中学“千古奸雄曹操――《三国演义》的典型形象”,中华书局经典教育推广中心主任祝安顺先生的“礼乐人生,君子人格――从读懂论语开始”等。这些讲座极大地推动和促进了校园阅读向纵深方向发展,使书香弥漫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建设书香校园”发起人苏州大学朱永新教授说过:没有书香的校园,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校,没有书香的校园,教育只是一个训练的场所。他还指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我们也认识到,崇尚读书的民族是理性的、优秀的民族;崇尚读书的社会是充满希望的社会;而崇尚读书的校园一定是健康而充满生机的校园!“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让我们“好读书,读好书,会读书,多读书”,努力建设师生的精神家园,让我们师生共读品经典,使得书香氤氲满校园!

(作者单位:广东省中山市第二中学 528400)

上一篇:让学生在体悟中学习数学 下一篇:以动漫的形式促进英语词汇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