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论为政之道

时间:2022-09-10 11:33:55

孔子一生仕途不顺,但一直不乏从政的热情,而且也做过几任官,所任最高职位是鲁国的司寇,即现在的司法长官。不管什么样的官职,孔子都勤勉自励,力争做出一些政绩,而且勤于思考,善于总结,不断提出一些治国平天下的良策,特别是对从政者的为政之道,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与建议,对后人多有启发。

孔子认为,为政者,最要紧的是要有正气。季康子(鲁哀公时的正卿,当时政治上最有权力的人)向孔子问政,孔子回答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正”,是对“政”的最佳诠释。为政者“正”是为政的首要前提。因为为政者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影响力,他的一言一行不是个人行为,而是代表着一种风尚,一种榜样,民众不知不觉在模仿学习,所谓“君子所履,小人所视。”如果为政者事事出以公心,刚正无私,那么上行下效,民众自然跟着走正道:“其身正,不令而行”。如果为政者胡作非为,营私舞弊,那么他在民众眼里就一点威信也没有,说出的话也没有人听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形象地把为政者的作风比做风,百姓的作为比做草,风向哪边吹,草向哪边倒:“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所以要想正别人,先正自己,否则没有说服力:“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怎么样才算得上是正呢?首先,内心要磊落坦荡,不搞阴谋诡计:“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其次,行为要光明正直,不搞歪门斜道:“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这是子游(时任武城县令)向孔子赞扬自己手下一个叫澹台灭明的人,这个人做事不抄小路,不走后门,不弄关系,不是公事,从来不到他的办公室去。再次,要有自己的独立人格,有独立的见解、思想,且敢于表达出来:“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用自己的正确意见来纠正别人的错误意见,而不是随声附和,人云亦云;如果追求“仁”,连自己老师也不必谦让:“当仁,不让于师”;面对上级当政者(即使是皇帝),不弄虚作假,不阿谀奉迎,敢于据理力争,坚持原则:“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在生命与仁义(或者真理)面前,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为政者要严于自律。为政者掌管一方权柄,眼前往往充满了各种诱惑,如果稍加放纵,对自己约束不严,就会产生一些不良后果:“放于利而行,多怨”,只依据利益来行事,会招来很多怨恨;岂止是怨恨,有可能违法乱纪,终至不可收拾。欲望太多会削弱一个人的品德:“枨也欲,焉得刚?”申枨是孔子的一个弟子,有人认为申枨是一个刚毅不屈之人,孔子认为不然,因为申枨欲望太多,做不到刚毅不屈。相反,如果为政者严以律己,同时宽以待人,就可以远离怨恨:“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但是孔子很遗憾地表示,能做得到这一点的人是不多的:“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以约失之者鲜矣。”于是孔子慨叹:“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知德者鲜矣。”

孔子是一个入世的思想家,对社会有着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主张为政者应积极进取,奋发有为,为国家民族做出贡献。他说:“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主张为政者要有远大的理想、宏伟的抱负,有成就一番事业的雄心壮志。“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也就是在职位上不疲倦,不懈怠,忠诚地执行政务。“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也就是吃苦在先,劳动在先,而且不知疲倦。因为主张实干,所以孔子不喜欢夸夸其谈的人,他认为“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上一篇:江苏出台政策扶持中小企业发展 下一篇:在国内外形势深刻变化下改善宏观调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