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50例疗效分析

时间:2022-09-10 08:02:09

中西医结合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50例疗效分析

[摘要] 目的 评估中西医结合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疗效。方法 将50例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2组。研究组29例,患者的治疗方法为清热利气清淤中药方剂加西药消胆胺4g及苯巴比妥钠0.03g、维生素K48mg,每日3次口服,再加地塞米松10mg,肌肉注射每日1次。对照组21例,除不予中药治疗外,余治疗方案与研究组相同,以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研究组治疗1周后瘙痒症状明显减轻。血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清总胆汁酸(TBA)也明显下降。结论 中西医结合是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 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 R2-031[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4-241-01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是妊娠中、晚期特发的并发症,它以皮肤瘙痒、胆汁酸及肝酶升高为临床特点。孕妇多预后良好,但对胎儿危害较大,往往易导致胎儿宫内窘迫、早产、胎儿生长受限,甚至突发性死胎、死产,因而临床处理较为棘手。2007年5月~2009年4月我院收治ICP者50例,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满意,现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7年5月~2009年4月在我院住院分娩的产妇910例,其中ICP患者50例,年龄为21~38岁,平均25.3岁,于妊娠早、中、晚期分别测定肝、肾功能。

1.2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诊断标准

(1)无肝脏、胆道系统疾病;(2)妊娠中、晚期出现非皮肤病引起的瘙痒;(3)血清总胆汁酸(TBA)升高或伴有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升高;(4)分娩后上述症状消失,生化指标迅速恢复正常。

1.3围生儿预后不良的判断标准

有以下情况中的一项为围生儿预后不良:(1)胎儿宫内窘迫,羊水Ⅱ度以上污染;(2)新生儿窒息,出生时Apgar评分≤7分;(3)低体重儿,出生时体重

1.42组的治疗方法

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5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研究组及对照组,2组瘙痒起始时间为(31±2)周、(30±2)周,2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2组用药方法如下。研究组29例,按常规给予清热利气清淤中药方剂加西药消胆胺4g,苯巴比妥钠0.03g,维生素K48mg,口服每日3次,再加地塞米松10mg,肌肉注射每日1次。清热利气清淤方剂组成如下:茵陈20g,黄柏6g,酒军5g,枳壳10g,厚朴10g,茯苓15g,白术10g,杜仲10g,水煎服,每日1剂,7剂为一疗程。如果肝功能异常,按常规予以能量合剂、肝太乐保肝。对照组21例,仅给予消胆胺4g,苯巴比妥钠0.03g,维生素K48mg,口服每日3次,再加地塞米松10mg,肌肉注射每日1次。肝功能异常者与研究组同法保肝。

2组患者孕周均超过28周且进入本研究前未进行任何治疗,观察用药1周后肝功能的变化。2组患者均在治疗前和治疗1周后随访瘙痒症状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包括TBA(正常值为0~10μmol/L),ALT、AST(正常值为0~31 U/L),分娩后比较2组围生儿的预后情况及患者的妊娠预后情况。

2 结果

2.1 2组患者治疗后瘙痒症状改善情况

瘙痒按文献[1]中的标准分为重型和轻型2种。重型为明显瘙痒遍及全身,可有抓痕;轻型为瘙痒轻,局限于躯干。研究组29例用药前有14例重度瘙痒,难以入睡,15例轻度瘙痒;对照组21例用药前有11例重度瘙痒,难以入睡,10例轻度瘙痒。用药1周后,研究组14例重度瘙痒者瘙痒症状全部明显减轻,能安静入睡,15例轻度瘙痒者瘙痒症状全部消失;而对照组11例重度瘙痒者中仅5例瘙痒症状明显减轻,能安静入睡,10例轻度瘙痒者中,仅4例瘙痒症状消失,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2.2 2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化指标比较(见表1)

2.3 2组患者的妊娠预后情况(见表2)

围生儿预后中,胎儿窘迫数、新生儿出生时Apgar评分≤7分数及出生时的体重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3 讨论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的发病原因目前尚不清楚,可能与女性激素、遗传及环境等因素有关[2],ICP是产科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病率差异很大。中医认为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属黄疸范畴,且多属阴黄,其孕期经血不得外泄,气血聚即养胎,故呈阴偏虚阳偏亢之体质,若阴阳失调,则多以热化,其热与湿搏结,熏蒸肝胆而生本病,因此中医治疗当以清热利湿,疏泄肝胆,通下利水之法,驱邪而安正胎也[3],我们用清热利气清淤中药方剂加西药治疗。从表1可以看出,2组患者治疗1周后的血清ALT、AST明显下降,说明中西药结合治疗ICP更迅速彻底,还可以改善妊娠预后。

西药消胆胺是一种离子交换树脂,在肠腔内它与胆酸结合,形成一种不吸收的复合体,阻断胆酸的肝-肠循环,使胆酸排泄增加,减少胆汁酸在体内积聚。因消胆胺影响脂溶性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K的吸收,因此用消胆胺的同时加用维生素K4,地塞米松、苯巴比妥钠可诱导酶活性,通过胎盘减少胎儿肾上腺脱氢表雄酮的分泌,降低雌性激素的产生,从而减轻胆汁淤积,促进胎肺成熟,避免新生儿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且改善瘙痒症状。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是一种高危妊娠疾病,治疗的主要目的是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妊娠中、晚期一旦诊断成立,应住院观察,加强监测,定期行B超及胎儿电子监护,查血清E/C比值及雌三醇(E3)含量以了解胎盘功能,在积极主动监护的同时加上中西药物治疗,可最大限度地降低其对胎儿及新生儿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2] 乐杰.妇产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3] 柯新桥,郝新建.新编妇科秘方大全[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1.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果酸化妆品面部美容引起扁平疣8例 下一篇:中西医治疗96例肛瘘术后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