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与西学”暑期学校结业汇报

时间:2022-09-10 07:57:31

“国学与西学”暑期学校结业汇报

尊敬的张岂之先生,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我是“国学与西学”暑期学校第53号学员燕京晶,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此刻,能作为一名学员代表在这里作结业汇报,我感到十分荣幸。

美好的时光总是显得如此短暂,仿佛刚刚开始暑期学校的学习,却已到了结业典礼的时候。回顾在西北大学学习、生活的每一天,都是那么充实、愉快而精彩!记得来到西大的第一天,老师们就为我们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和温馨如家的生活环境,20余天来,更是在学习、生活上给予了我们无微不至的指导、关怀和照顾。精心安排的学术讲座、丰富多彩的名胜参观、轻松愉快的师生座谈等活动,丰富了暑期学校的每一天,其中凝聚了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老师们多少辛勤的付出,和对青年学子的殷切希望。只有我们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最有体会。所有的一切,都沉浸在我们心中。化成了浓浓的感恩之情;

此次暑期学校的课程规划科学、合理,主题鲜明,重点突出。来自全国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众多知名教授和学者围绕“国学与西学”,为我们进行了30多场精彩的报告,深入讨论了如何研究“古今中西”之学,如何实现文化的会通与创新等问题。既有对中西哲学基本观点的梳理,又有学术研究前沿动态的分析。还有对平时我们知之甚少的书院文化,西方汉学研究的介绍,并突出了对宗教思想史的介绍和人类共有精神家园问题的探讨。尤其令我们感动的是,张岂之先生亲自为我们授课,并多次与学员座谈,先生所给予我们的绝不仅仅是知识和学术上的启迪,更为珍贵的是他引导我们对人生智慧和生命价值进行思考。我们的班主任张茂泽教授更是和我们同在讲台之下听了所有的讲座,每次报告结束都帮助我们厘清逻辑,做出精彩的学术点评。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严谨、求真、求实的学风,深深感染了我们这些后学晚辈。

二十余天来,通过聆听学术名家的精心讲授,参观碑林、兵马俑、法门寺、大雁塔、陕西历史博物馆、乾陵等数处具代表性的名胜古迹,使我们受益匪浅。

首先,拓宽了我们的学术视野,提升了我们的学术素养。张岂之先生《国学与西学的学术意义》,高屋建瓴,返朴归真。陈来教授《宋代道学的仁说及其演变》,阐幽发微。独有心得。邓晓芒教授《黑格尔对“伪善”的批判》,深入浅出,发人深思。老师们为我们梳理了中国传统学术思想的体系与流变和西方学术思想的概貌与特质。两相对比,开拓出一片大有可为的学术新天地。虽然在这短短的20天内,我们不可能完整地建立自己所应掌握的中西文化知识谱系,但在诸位前辈的指点下。至少我们已经看到了通往人类思想文化圣殿的大门。

其次,使我们感悟了学术前辈的治学体会与研究方法。张岂之先生说,做学问要学贯中西,在比较与综合中,开创中国的风格与气派。楼宇烈先生说。治学要做到“四通”,即文史哲通、儒释道通、中西印通和古近现通。邓晓芒教授说,他将日常生活与哲学研究相结合,特别突出解决中国当前的问题。这些治学心要,无疑会让我们少走很多学术弯路,提高学术研究的效能。正是站在前辈们的肩膀上,我们才有可能做得更好!

最后,提升了我们的人文素养。‘暑期学校的老师们不仅给了我们“求学问道”的机会。也引导我们如何更好地做人。领略了诸位学术名家的人格风范,感受了同学们的精神风貌,观览了名胜古迹的历史沧桑,我们深切意识到做一个文明人,不能单靠掌握文化知识,还要有文明的涵养、文明的行为、文明的追求。

相聚就是缘,珍惜就是情。20余天的朝夕相处,我们2008年“国学与西学暑期学校”的100余名师生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将来不管重逢于何时、何地,我们都会记得我们曾经是一家人!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历史也将不断打开新的扉页。明天(8月7日),我们就要告别桃李芬芳的西北大学,告别历史悠久的古都西安。作为21世纪的中国青年学者,我们肩负着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使命。只有立志做学贯中西的学者,积极投身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实践,我们才能抓住时代赋予的机遇,才能推动中华文化在现代化之路上不断演绎新的传奇,才能最好地回报老师们对我们的辛勤培养!

最后,请允许我代表暑期学校的所有学员,表达我们最美好的祝愿,祝各位老师身体健康、工作顺利、万事如意!谢谢大家!

上一篇:伏羲,中华文明的第一缕曙光 下一篇:浅论隋唐佛教与生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