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隋唐佛教与生态保护

时间:2022-07-30 05:48:56

浅论隋唐佛教与生态保护

隋唐时期是佛教极为兴盛的时期。在当朝帝王们的支持和默许下,佛教寺院遍布全国各地,僧众人数众多,寺院经济也获得了高速发展。到唐武宗灭佛之前。有的佛教寺院的占地已达数万顷之多,所谓“十分天下之财,而怫有其七八”,可见佛教经济势力的强大。同时,隋唐时期也是我国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佛教寺院借助雄厚的经济实力,鼓励僧人参加当时的社会生活。包括社会公益事业,利用他们的思想、学识以及言行等宣传和发展佛教,对世俗的社会风气产生了一定影响。另一方面。佛教教义是以慈悲救世为中心,一些佛教僧人把普渡众生、救苦救难作为他们的基本行为准则,以求得道成佛,解脱生死轮回之苦。因此,隋唐时期的佛教寺院和僧人们于有意无意之间,在客观上推动了当时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

隋唐时期,佛教寺院和僧人们救灾济贫,施药治病,关心行旅,在地方上挖掘义井,建造义桥。还从事浴室以及公墓管理等多种公益事业,充分发挥了他们的社会功能。其中,辨教寺院和僧侣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比较引人注目。

佛教在传人中国以后,到了隋唐时期,基本完成了中国化的进程。佛教慈悲为怀、好生恶杀的教义,和儒家“天人合一”、道家“道法自然”的学说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护惜生命,崇尚自然的生态文化观念。这种观念与现代保护生态环境的公德意识有着天然的契合性。

佛教对生命的护惜,最突出的体现就是提倡护生、放生。隋唐时期,佛教寺院和僧人修置放生池,大力提倡护生放生。隋代天台宗的创始人智(岂页)曾经在江浙一带向临海的渔民宣传放生的思想,在那儿修建了63所放生池,对该地民俗影响很大。据《宋高僧传・法成传》记载,武周时期,监察御史王守慎出家为僧以后,在京兆西市开凿了一个池塘,“支分永安渠水注之,以为放生之所”。《续高僧传・释普安传》又载,普安“居处虽隐,每行慈救。年常二社,血祀者多。周行救赎,劝修法义,不杀生邑,其数不少。尝于龛侧村中,缚猪三头。将加烹宰,安闻往赎。社人恐不得杀,增长索钱十千。安曰:‘贫道见有三千,已加本价十倍,可以相与。’众各不同,更相贪竞。安即引刀自割髀肉曰:‘此彼俱肉尔,猪食粪秽,尔尚(口敢)之,况人食米,理是贵也。’社人闻见,一时同放。故使郊之南西,五十里内,鸡猪绝祀,乃至于今。”佛教的这种护生观念实际上也是以因果业报为基础的,佛教僧人们把护生放生作为功德来做,以期得到来世的回报。这样的观念很容易被崇信佛教的人们所接受,因此,在他们的影响下,护生放生的观念在社会上流传开来,逐渐深入人心。武则天时就有人“以缗钱购禽飞,或沉饭饱鱼腹”。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曾经颁布圣旨,在全国81处地方设立放生池,蓄养鱼虾之类,禁止人们捕捉,当时著名书法家颜真卿还为这些放生池专门书写了碑文。唐宪宗时宰相元稹在江东也曾经“修龟山寺鱼池,以为放生之所”。另外,隋唐时期,在上元节和中和节等节日期间都要禁屠,也是受到佛教护生观念的影响。客观上,佛教护生观念的传播对保护当时的生态环境是有积极作用的,当然,所谓放生也产生了很多副作用。比如,很多时候,放生是以人为的捕生为基础,先捕后放,以求得自己的功德;甚至专门有人以捕生为业,来满足人们放生的需要。这样的“功德”在社会上风行,实际上是不符合佛教的基本教义和现代环保观念的,但是却能够达到扩大佛教影响,使佛教寺院广招信徒的目的。

植树造林是隋唐时期佛教寺院和僧人崇尚自然的另一个表现形式。一般来说,凡是佛教寺院所在的地方,僧人们总是不断地努力植树造林,装点环境。隋朝时,武德寺僧人慧苑不远千里,从青州求得枣树苗,把它们种植在并州城内开义寺的周围,在那儿形成了一大片枣树园。唐高祖武德初年,僧人慧曼住海虞山隐居时,看到那儿的气候和土壤适合载种梓树,就利用自己的影响进行宣传,鼓动人们栽种了数十万株梓树,绿化了环境。同一时期,忻州秀容县修建寺院时,在山上种植了许多松柏,人们称之为“伞盖青松”。所以这所寺院也就叫做伞盖寺。唐太宗贞观年间,僧人法填在当阳玉泉寺“夹道植松”。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明州县天童寺的清闲、昙德两位禅师也种植了二十里夹道松。唐宪宗元和年间,泗州开元寺的地势低下,每年雨季都要受灾,僧人明远在洒水、淮水两岸种植了一万多株松、杉、楠、柽等树木,优化了环境,从此杜绝了每年发生的水灾。著名的智闲禅师在修建鄂州唐年县净利寺时,在山前种植了二百棵松树,并自豪地把这种美景称为“清凉世界”。元和十年(公元815年),柳州重建大云寺时,也种植了很多树木和三万棵竹子。这一时期。僧人们不仅热衷于植树造林的活动,而且他们对于植树造林的意义也有非常清楚的认识。《五灯会元》记载,创立临济宗的僧人义玄在山上栽种松树时。他的师傅希运问他栽松树干什么用,义玄就明确回答道:“一与山门作景致,二与后人作标榜。”衡山七宝台寺的僧人玄泰“尝以衡山多被山民斩伐、烧畲,为害滋甚,乃作《畲山谣》曰:‘畲山儿,畲山儿,无所知,年年斫断青山嵋。就中最好衡岳色,杉松利斧摧贞枝。灵禽野鹤无因依,白云回避青烟飞。猿猱路绝岩崖出,芝术失根茆草肥。年年斫罢仍再I,千秋终是难复初。又道今年种不多,来年更斫当阳坡。国家岳域向如此,不知此理如之何?’远迩传播,达于九重,有诏禁止。故岳中兰若无复延燎。”僧人们这种追求寺院美景,保护寺院周围环境的意识和要求,客观上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也给我们留下了非常宝贵的森林遗产。

上一篇:“国学与西学”暑期学校结业汇报 下一篇:儒学与中国传统书法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