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中华文明的第一缕曙光

时间:2022-08-04 08:51:31

伏羲,中华文明的第一缕曙光

伏羲作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本来是世代相传而没有疑问的,也是自先秦以来有典籍明文记载的。但是由于伏羲时代是中华文明的萌芽时期,历史真实与神话传说的难以判然离析,传世文献记载的零散歧异,给我们把握和评价其历史地位和文化贡献造成了诸多困难。尤其是20世纪以来疑古思潮的兴盛,使得学术界人都把伏羲作为神话传说中虚无飘渺的人物,很少有历史论著论及伏羲其人及其时代。

近若干年来,随着学术界对疑古思潮的反思,随着大量考古资料的不断发现,尤其是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初步完成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顺利开展,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也开始重新审视伏羲文化。伏羲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文化,这逐渐成为学界的共识。

第一,伏羲是一个历史真实人物,他是距今八千年左右新石器时代早期某个部族的首领,是从渔猎时代过渡到农业时代的代表人物。

有关伏羲的史料虽然零散,但像《左传》《国语》《逸周书》《山海经》《世本》《周易・系辞》《管子》《庄子》《荀子》《战国策》《楚辞》等书中都有记载。夏商周断代工程告诉我们,对传世典籍绝不能轻易抹杀其史料的价值。

有文字记载以前,我们的祖先主要是通过口耳传诵的形式代代相传其形成发展史的,远古的历史由此得以延续。从世界文化史来看,关于一个民族形成和发展的神话传说,决不是空穴来风,它在民族心理中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它们的传诵是一个非常严肃的事情,往往通过一些庄严肃穆的仪式来完成。一个宗族的历史也是这样。先秦时的“世族”往往能将自己的历史追溯到遥远的年代,屈原《离骚》称“高阳之苗裔”,《太史公自序》从颛顼写起,都是同样的道理。到了文字运用熟练以后,才被逐渐写成文本,口头相传的优良传统从未中断过。这就是口碑与文本的相互映证。古史传说免不了后人增添附会的成分,但至少可以说明两点:一是古史传说的社会是存在的,二是古史需要进行细致深入的考辨。

在甘肃天水地区,世代相传着大量的伏羲女娲故事。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秦安大地湾文化遗址的发现,则是对伏羲文化的最好印证。这里出土了多种粮食种籽,表明当时已进入农耕文化阶段。从随葬的猪下颌骨来判断,可能已经开始了家畜饲养业。彩陶的出现,说明当时已经重视装饰艺术。出土的礼仪陶器上的十几种彩绘符号,有学者推测可能是中国文字的雏形。辉煌的宫殿遗址,显然是部落集体活动祭礼仪式的场所。这些文化遗存表明,伏羲时代确实已经绽露了人类文明的曙光。

第二,伏羲文化遗存遍布全国各地,比较集中的是关陇区、中原区、齐鲁区和荆湘区。关陇区以天水为中心,中原区以洛阳为中心,齐鲁区以泰山周围为中心,荆湘区以洞庭湖周围为中心。在这些区域内,不仅有大量的伏羲文化传说,而且有田野考古的大量遗存为佐证。所以,伏羲不是一两个民族的祖先,而是我国古代许多民族共同的始祖。

学术界较普遍的看法是,远古时代,中华大地上存在着三大文化系统,即华夏文化、东夷文化和苗蛮文化,分别以中原、齐鲁和荆湘为中心。

华夏集团的部族及首领是炎帝、黄帝、颛顼、尧、舜等,从考古文化的对应情况看,炎黄为仰韶文化半坡类型(距今7000―5000年),颛顼、尧、舜为中原龙山文化(距今5000―4000年)。在前仰韶文化中,有大地湾文化(老官台文化,距今8000―7000年)、裴李岗文化(距今8000―7000年)和磁山文化(距今8000―7000年)。目前序列比较清楚的是,大地湾文化同仰韶半坡类型有明显的传承关系。那么,天水大地湾文化――关中仰韶文化半坡类型――中原龙山文化是一脉相传的,它们对应的部落首领就是伏羲――炎帝、黄帝――颛顼、尧、舜。

在这个文化区内,伏羲的遗存甚夥。如宝鸡的伏羲徙治之处,河南孟津的“龙马负图寺”,巩义县的伏羲台、羲皇池,新密的伏羲女娲祠,荥阳的伏羲庙,淮阳的羲皇故都、太昊伏羲陵,上蔡县的伏羲墓和伏羲画卦台等,大量的民间传说更有待于进一步梳理。

东夷文化大体以泰沂山系为中心,其代表部族首领是太吴、少昊、蚩尤等,其考古文化为大汶口文化(距今6000―4000年)。王献唐说:“伏羲族居泰山一带,故称泰皇。……今邹县、凫山、染山均有伏羲庙,鱼台、寨里有伏羲陵,陵南有伏羲画石,其他鲁南各地,如嘉祥、滕县及兰山各处,有伏羲女娲画石,作蛇身者亦夥。而山陵古迹,父老传闻,时有羲娲旧事,正以其地为羲娲旧壤,崇祀仰镜,迄今不替,非无因而然也。”(《炎黄氏族文化考》)考古发现的泰沂地区的新石器文化,都晚于天水大地湾文化。可见伏羲出于成纪,其他地方的羲皇遗迹,皆族迁名随,为羲族后裔迁徙所居。

苗蛮文化主要分布在江汉地区,考古发掘的大溪文化(距今6000―4000年)与伏羲文化关系最密切。湖南省澧县大溪文化城址,面积约8万平方米。四面各有城门,有护城壕环绕四周。城内发现有道路、祭坛、水稻等。该城距今6000年,是迄今所知我国发现最早的史前城址。董立章就认为这是一座“公元前4000年前伏羲朝时期”(《三皇五帝史断代》)的遗址。

这个区域内的伏羲文化现象源远流长。《楚辞・大招》中就有“《伏戏》《驾辩》,楚劳商只”的记载,可见战国时期,楚人已唱伏羲之歌。江汉地区有关伏羲的传说也很多,在我国南方少数民族中,普遍流行对伏羲女娲的崇拜,广西的瑶族、贵州的侗族、湖南的苗族,都有上古洪水时代伏羲女娲兄妹结为夫妇的传说,而苗人以伏羲女娲为他们最早的祖先。从考古发现看,江汉地区的伏羲文化遗存在时间上都晚于天水大地湾文化。所以,马世之先生说:伏羲、女娲虽然是苗蛮文化的创造者,但原本并非南方土著,大约是关陇地区伏羲一女娲族中的一支南下发展的结果。

综上所述,在各个伏羲文化区的考古发掘中,以天水大地湾一期文化年代最早,可以印证天水地区“羲皇故里”的悠远传说。同时也说明,中原华夏文化是由天水伏羲文化直接发展而来的,齐鲁伏羲文化和荆湘伏羲文化是天水伏羲文化在东进南渐过程中融合吸收了当地各种文化而逐渐形成的。伏羲传说遍布全国各地,流传在中华各个民族中间。在中华文明演进和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过程中,伏羲文化具有增强民族凝聚力、激发民族自信心和创造力、团结全世界华人的力量。

上一篇:儒家感恩精神与仁孝伦理 下一篇:“国学与西学”暑期学校结业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