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让语文课堂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时间:2022-09-10 07:41:05

浅谈如何让语文课堂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摘 要】 创新,是时代进步和新事物诞生的不竭源泉。教学活动同样如此,只有创新,教学的生命才会充满活力,就如“反常”的举动往往能够引起人们的关注一样。

【关 键 词】 语文课堂;焕发;生命力

教育实践中,教师的教学往往偏重对知识的“传递”,而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从认识事物的那一天起,孩子们便以惊奇的目光来打量世界。入学后,随着时间的流逝,会发现部分孩子的想象之花逐渐枯萎,学习中未知的领域不再使他们感到好奇。过分依赖老师给出现成的谜底致使学习变得索然无味。长期下来,学生把教师能变成了“神”,创新思维对于学生来说,是“迷”,学生只依赖于老师所勾画出来的内容,能背下来就是乖学生,往往用考试来衡量学生。那么,教师要如何改变上述现状,课堂教学中该如何做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四点入手:

一、教师应激发自身学习热情

没有教师充分准备的教学活动,是盲目的。在平时,我们应不断吸收相关教研成果,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以指导我们科学教学。近年来,随着国际国内教育飞速发展,各种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层出不穷,令人应接不暇,其中不乏科学性、指导性极强的思想理论。我们应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不断学习这些思想理论,以武装自己的头脑。正如朱熹所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以源源不断的科学理论为指导,才能为我们教学活动的不断创新打下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从而保证教学创新的非盲目性。

如在教授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的《“偃旗息鼓”和“圆满结束”》一文时,我便以广州市现代教育科研中心主任谢国生老师的“启发研究型教学法” 中一些思想(其核心原则是“激发机制”“创设情境”“学习迁移”等)来指导教学。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这一堂富有创新的公开课上得较为成功,得到听课的领导和老师们充分肯定,获得课堂竞赛的一等奖。

二、课前充分准备

授课前充分备好教材和学生,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先决条件。正像《孙子兵法》中说的那样,只有“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要想把一堂课上得富有创意,必须充分考虑自己和学生,让学生与老师默契配合很重要。要达到这一默契,教师不能干偷懒活,首先,应充分备好所授内容,用敏锐眼光去挖掘教材中蕴藏创新契机的“点”;其次,应充分了解学生的感悟水平,问题的设置要能激活他们的创新思维,使其对问题的解答产生跃跃欲试的心理,有跳一跳才够得着,一点破又茅塞顿开的感受,即问题的设置应恰到好处。学生若能长期保持在这样的状态中,定能培养出一个思维活跃,想象丰富的创造型群体。

如在教授《“偃旗息鼓”和“圆满结束”》一文时,我便充分准备,挖掘出文中蕴藏创新契机一个点:那就是不迷信语言学家这一权威,不动声色地在黑板上将原文题“偃旗息鼓”和“圆满结束”,改写成“‘偃旗息鼓’=‘圆满结束’?”,变并列短语为带疑问的等式。改写之后,同学们情绪激动、窃窃私语,都在追问:课文的标题为何改成了这般模样;老师的这一改动在暗示着什么?这就大大地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为教学的进一步创新设计作了铺垫。

三、教学敢于创新

创新,教学的生命才会充满活力,就如“反常”的举动往往能够引起人们的关注一样,教学活动同样如此。可以想象:学生送走一届又一届,教案写了一遍又一遍,可内容却重复了一次再一次,教师兴致勃勃地当“传递”,学生硬头皮接受,那将是何等尴尬的局面。过分迷信教材、教参的结果,势必导致教师成为“传声筒”“搬运工”,教的使劲忙碌,学的心烦意乱,那还谈得上什么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应有挑战权威的精神,以突破出点新东西,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这正如赵翼所说的:“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数百年”,诗文贵在创新,教学也应如此。

如在教授《“偃旗息鼓”和“圆满结(下转33页)(上接31页)束”》一文时,我便挑战性地提问,让正满怀期待心情的同学们比较改后文题与原文题的优劣时,同学们思维活跃、各抒己见:有的认为原题好,理由是作者想以两个成语不能混用来批评当时不当的文风;但更多的同学则认为改后文题好,理由是它除了能体现持相反意见同学的意思外,还有设下悬念、吸引读者的优点。当我提示这是一篇新闻短评时,有几位同学便想得更远了,认为新闻的标题就应该像这样做得标新立异,才能收到马上引起读者关注,要弄个水落石出的效果,以实现作者写作新闻的目的。就这样,同学们肯定了这一创意的价值。没想到,一个小小的创新,居然收到如此好的效果,极大地启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让他们尝到了创新的甜头,为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创新,起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四、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留给学生思维的净土

没有创新思维,一切伟大的发现便不会诞生,人类的文明也将停滞不前。因此作为一名教师,除自我教学的创新外,更应鼓励学生去创新,在教学中,常给他们留下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教学中面对学生的异议,也应放下面子,大胆假设、求证,然后再下结论,不能不屑一顾,不加推敲而一棍子将其打死,否则,这将极大地挫伤学生创新的积极性。况且,即使是最正统的教科书,也难免有疏漏甚至错乱的地方,或许就正好被学生发现了,也不是不可能的。在我的实际教学中,语文教材中的一些疏漏之处,便不时会被学生发现,就是最好的例证。所以,我们应开辟一片适宜创新思维生长的土壤。这无论对教师还是学生来说,都十分必要。

总之,教师思想观念的更新,已是教育发展的必然。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我们不能墨守成规、裹足不前,我们只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创新思维的引导者,才不致被时代的潮流所淘汰。

【参考文献】

[1] 熊大冶. 语文课堂教学艺术[M].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

[2] 段昌平. 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M]. 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3] 白立军. 创设情境为语文课堂注入新的活力[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1).

上一篇:班主任对班干部的选拔与培养初探 下一篇:团体辅导对提高高中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