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教师课堂教育智慧的生成

时间:2022-10-17 10:26:25

浅析教师课堂教育智慧的生成

【摘 要】 教育智慧是发生在课堂中处理突发教育问题的一种能力。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智慧型教师的生成更需要对教师教育智慧进行培养,本文着重从教育智慧形成的影响因素入手,分析中小学教师教育智慧的生成策略。

【关 键 词】 中小学教师;课堂;教育智慧

一、教育智慧的概述

教育智慧是教师面临复杂的教学情境,在遇到一些具体教育问题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它不同于教学智慧,教学是为教育服务的,是组成教育的一个部分。因此,教育智慧涵盖了教学智慧。

二、影响中小学教师教育智慧形成的因素

(一)教师墨守成规的教育习惯

传统的教育受赫尔巴特知识本位论影响,以教师为中心,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学生个性,忽视对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当今教育中“唯师是从”的现象不少见。许多教师往往是按照固定的模式去讲课:备课――讲课――做练习。这样的一套模式虽然让教师方便教学,但是也容易使得教师习惯于照本宣科,丧失思考和探究课堂教育问题的意识,阻碍了教师课堂教育智慧的形成。

(二)教师缺乏反思和创新能力

在墨守成规的教育习惯下,许多教师利用老教师的教育经验,模仿其他教师的教育手段,一堂课完了之后教师不进行反思,不分析自己的教学技能,不对教育现象进行思考。由于教师缺乏反思的意识,导致教学工作没有创新,这样对教育智慧的形成是毫无帮助的。

(三)教师受功利主义影响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你就应当引导每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但是,现在很多的教师功利主义思想严重,他们虽然都在说搞科研,但是其兴趣并不是在科研上面,他们出于满足自己的某种利益。很多教师为了晋升职称搞科研,名义上是科研,但是结果却不值一提。甚至不少地区将教师的科研水平与晋级评优挂钩了。这样的功利主义科研,完全不能让教师静下心来感悟、体验和反思自己的教学,更别谈教育智慧的构建了。

(四)教师的评价标准太过于死板

现在的中小学教育评价的标准倾向于考试成绩还有升学率。虽然说,升学率是评价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重要参考依据,但是它不是唯一的标准。一个老师的教学魅力、教育方法都不能体现在分数当中。教师往往会因为这样的评价标准而失去了对真正教学的热情,从而产生对自身一些教育策略的怀疑,长期以往,教师为了提高升学率,提高学生成绩,对学生实行题海战术,忽略对学生身心的关注,在这样的氛围下,教师以一种相同的、没有活力的、紧张的状态工作,是难以形成教育智慧的。

五、如何培养具有教育智慧的教师

(一)强化教学知识技能的水平

教师有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因此,培养具有教育智慧的教师首先要教师自己有夯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基础。除此之外,还要要求教师扎实教育学科类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掌握教育的规律,还要掌握心理学等方面的科学规律,并对这些进行重组和表征,用最容易接受的方式让学生接受书本知识。并且,教师要有娴熟的教学技能,没有熟练的教学技能教师将无法进行教育工作,(下转28页)(上接22页)更别说去获得课堂教育智慧。

(二)培养教师反思创新的能力

教师的教育智慧是教师取得成功教学的核心,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实践当中不断反思和探究。首先,要改变教师滞后的教育观,一成不变和墨守成规的教育方法是不适合智慧型教师的;其次,教师要在课堂过后及时总结、记录自己实践中的得失。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的独创之处、精彩之处和不足之处都要记下来。反思能力是教师自我发展必备素质之一;第三,教师要增加自己阅读面,在读书中学会思考。

(三)激发教师终身学习的热情

古话说教学相长,因此教育过程也是教师学习的过程。教师要学会主动的学习,教师的学习是多方面的,不仅对自己所教的学科知识进行学习,而且要在经验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学无止境,只有具有终身学习热情的教师才能更好地形成教育智慧,同时,教师要有学习的热情,在教学过程和学生共同学习。

(四)制定合理的教师评价标准

以升学率、成绩为主的教师评价标准是不可能让教师形成教育智慧的。学校要制定合理的教师评价标准。在制定教师评价标准的时候,学校要加入可以体现教师其他能力的因素。同时,教师评价的主体要多元化。评价教师的人除了学校教务人员和学生参与,还需要家长的参与。在评价内容上要体现教师的教学态度、工作质量、教学技能、专业知识和创新科研能力。学校在这一方面应该做到名副其实,要让教师觉得他们自己是在教学生,而不是在培养考试工具。

总之,教师不是为了教而教,而是要在教育过程中感受乐趣,提升自己的价值,在反思中需找规律,从而成为具有教育智慧的优秀教师。

【参考文献】

[1] 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建议(修订版)[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167.

[2] 张宝臣,张玉森,王秀兰. 课堂教学艺术[M]. 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4.

[3] 张学敏. 课堂教学技能[M]. 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上一篇:浅议高效课堂管理策略 下一篇:班主任对班干部的选拔与培养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