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下中学体育课的创新教学

时间:2022-09-10 05:10:39

浅谈新课改下中学体育课的创新教学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激励着学校体育不断创新和发展,创新教学模式已成为学校体育课发展的趋势。在这新趋势下,我们要树立现代体育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育模式,深化素质教育,积极响应新课程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从而使中学体育教学迈上一个新台阶。

关键词:新课改;中学体育;创新教学

广大家长和学生甚至学校对体育课都不够重视,是现代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认为体育锻炼对学生的成长没有积极的一面,反而会贻误学生的学习。而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的理念。如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改善当前中学体育教育薄弱的现状,创新体育教学,已成为每一个学校体育教师应迫切解决的问题。下面结合我个人的教学经验,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传统体育课存在的问题

中学生喜欢“体育课”但不喜欢“上体育课”,也就是说喜欢自由自在地玩而不是喜欢循规蹈矩地上课。此外,体育课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不相符合,教学内容陈旧、单一,学生学习兴趣差;教学器材陈旧;教学思想注重教法,忽视学法,忽视对学生的区别对待;教师的教学水平及教学态度不一,缺少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从而造成了学生对体育课又爱又恨的情况。

基于这种情况,作为体育教师必须改变过去的那种传习式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对学校的体育课程结构、标准和目标做改进,并因时、因地、因人采取多样性的体育课程形式,使学生既喜欢“体育课”,又喜欢“上体育课”。

二、体育课的创新

1.选择符合实际情况的教材制订教学计划

学校体育教育创新要求我们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时,要因人、因时、因条件而异,不能单纯为了创新而“创新”。所以我们选择教材时,一定要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使教材有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和动手能力、协调能力的培养。再者,体育课除了学习基本的运动技能之外,学习各项运动裁判知识和竞赛规则也是必不可少的,有效的体育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体育锻炼。所以只有选择符合实际情况的教学内容制订教学计划,才能使体育课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分组教学、分层次教学

由于学生的年龄、兴趣、爱好不同,先天身体素质等方面存在差异,所以在体育课中,个体差异性明显。我们可尝试分组分层教学,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身体素质等状况,达到因材施教的效果。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下,教与学相融且相互转化,注重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调动全身的感官参与体育运动。传统的“请你跟我这样做”“我就跟你这样做”的教学方法,严重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阻碍了学生的发展,如果进行研究性探究式学习,会大大地激发学生积极性,发展学生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体育教学中,充分地开启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有助于学生对动作要领的理解和掌握。

3.运用多媒体手段参与教学

现代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促使多媒体教学已步进校门,走进课堂。多媒体教学的应用,能很好地完善我们的不足,它将图像、声音和文字有效地结合起来,具有生动性、形象性和交互性的特点,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促进教学质量和学生能力的提高。而多媒体课件可通过慢放、反复播放,结合教师的指导,让学生直观、主动、立体地掌握动作,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

4.让学生自行创编动作

中学生的大脑发育已接近成人,有着较强的发散思维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创编新动作,并让学生参与到自己设计的体育项目中去,这样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创新能力也能得到很好的锻炼,有助于学生生理、心理等方面的提高。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在每节体育课上轮流让一个学生领做准备活动,在每节课结束后确定下节课的领做者,也可让学生自报。让其根据每节课的特点编造一套准备活动的动作,并且至少要有一个动作不能和以前其他学生领做过的动作相同。这样让学生直接面对、参与,他们就必须去发挥想象力创新动作,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此外,体育课在体操、韵律操、武术项目的教学过程中,首先应由易到难系统掌握、复习教学大纲规定的技术动作;其次可充实教材中没有安排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简单易学的各种技术动作。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启发引导,使教学内容激起学生的思维能动性,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使学生掌握创新的方法,并通过学生自编游戏的方法,优化组合动作和重新排列动作组合。此外,用逆向思考问题等方法来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会有良好的效果。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中学体育课正在完善之中,我们体育教师也应紧紧围绕促进学生身体、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等方面的发展需要改进体育教学模式,培养、塑造、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能力,使他们从中磨炼意志、陶冶情操,进而达到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作者单位 江苏省淮安市南闸职业中学)

上一篇:供应商联合质量管理的激励机制 下一篇:乡村旅游目的地农业经济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