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的“一主两副”

时间:2022-09-10 03:55:58

某些先导部门和有创新能力的产业集中于一些区域和大城市,形成资本集中、技术集中、人才集中,成为“发展极”,然后通过其吸引力和扩散力,在自身不断发展的同时带动邻近区域的发展。

“一主”武汉的发展越来越快,政策支持元素越来越多,“两副”宜昌和襄樊的发展不尽如人意。最近,湖北“一主两副”――武汉、宜昌、襄樊发展战略问题被越来越多的提及。

根据非均衡发展理论和“增长极”的理论,“两副”的发展不是不发展,而是要更快更集中的重要。现在湖北省重新思考“两副”更快发展问题,很有必要。

非均衡增长理论是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针对均衡增长理论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由于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制约,产业或地区的全面均衡增长是不现实的,地区的经济发展只能选择一些部门或区域进行,其他部门或区域通过这些部门或区域发展的扩散效应而逐步得到发展。

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1903.11.19-1987.05.02)以“支配学说”或“不平等动力说”为基础,提出了“发展极”理论,该理论认为经济增长并不是在每个部门、行业或地区按同一速度平衡增长的;相反,是在不同的部门、行业或地区按不同的速度增长的。某些先导部门和有创新能力的产业集中于一些区域和大城市,形成资本集中、技术集中、人才集中,成为“发展极”,然后通过其吸引力和扩散力,在自身不断发展的同时带动邻近区域的发展。

区域极化论的支持者在他的理论基础上主要讨论区域之间的差别并且探讨导致区域发展极化的机制。极化理论的代表人发展经济学家阿尔伯特・赫希曼(1915-),他用两个相对的效应极化效应和渗透效应阐述区域之间的相互关系,他认为在经济发展初期极化效应强于渗透效应,区域差距逐步拉大,主要表现为资本、技术、高素质劳动力等集中在发展极上,而在经济发展后期渗透效应要强于极化效应,发展极对周围区域形成积极的推动,使发展极上的资本、技术、劳动力等向邻近区域扩散,促进邻近区域的发展,从而缩小区域差距,从长期来看整个地区将趋向均衡。

而瑞典发展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冈纳・缪尔达尔(1898-1987),则用扩散效应和回流(吸收)效应阐述发展极与邻近地区的关系,他持悲观的看法,认为极化效应主导发展趋向,尤其是那些穷国和落后地区更是如此,在区域经济体系中,发展的进程是趋向均衡还是极化(非均衡)取决于通讯、交通等基础设施水平、文化教育水平、企业发展潜力等因素,市场经济的作用是使经济向区域不均衡方向发展,这种趋势的强化就使落后地区更加落后。

威廉姆逊于1965年《区域不平衡与国家发展过程》论述经济增长与区域收益差异。他认为一国或地区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区域间的增长差异将会扩大,倾向不平衡增长;随着经济成长,区域间不平衡程度将趋于稳定;当达到经济发展成熟阶段后,区域间成长差异将逐渐缩小并倾向于均衡,这一不平衡发展理论即所谓的倒U型曲线理论。

非均衡增长理论强调了先集中后扩散的效应,为落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较好的模式。

在湖北的发展史上,曾经出现不同的三极分布。荆州、黄石、十堰等都曾经是走在前面的。现在是武汉、宜昌、襄樊。三个城市就是现在湖北发展的三个名副其实的“增长极”。根据部级试验区的政策规定,武汉城市圈中,武汉对八个城市有帮扶的任务。同样,宜昌对荆州、恩施、神农架有帮扶的任务,从而形成“宜昌城市圈”;襄樊对随州、十堰、荆门有帮扶的任务,从而形成“襄樊城市圈”。这是“增长极理论”的体现。所以,湖北“三圈”均衡发展的时代已经到来。

上一篇:雷克萨斯召回自救 下一篇:辨清企业内部的利益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