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语文教学现状的两点思考

时间:2022-09-10 03:04:42

对语文教学现状的两点思考

新课程的改革,的确给高中语文教学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我们看到了教师们忙碌的身影,他们兢兢业业,笔耕不辍,一系列可喜的变化使我们看到了未来语文教学的希望。笔者作为一线教师,在实践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认为影响了语文教学,影响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会抑制老师的积极性,它的副作用不能低估。针对语文教学中突出的两个问题,笔者不揣浅陋,提出了一些思考。

现状一:所考和所教脱节,语文试卷的编制没有明确的标准

翻翻各地编的高中教辅资料以及某些名校编的活页单元检测题,不论教材的册次和所学的是什么内容,题型一律是这样的:第I卷是4个选择题,每题3分,包括字音、成语的正确使用,病句的判断等;接下来是科技说明文的阅读、文言文的阅读。第II卷有古诗文的默写、翻译、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语言应用、写作等。

要做对这样的题,教和学以教材为本能行吗?高一高二的期中、期末试卷和高考试卷没什么区别,有的试卷上文言文或者是现代文甚至就是高考考过的文章。那我们对学生应该做何要求,课本上涉及的考试内容相当少,一个是一学期两本书复习无从着手,二是复习的内容很少涉及,160分的试卷满打满算15分。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语文教学与考试之间的确没有多大的关系。这就让我们迷茫了:到底是按教材认真教学好,还是直奔主题,按考试要求踏踏实实地抓好联系好?

那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办?我认为应该让语文教育有序起来。与过去不同,改革后的高中新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组成,二者具有等价性,这二者没有主次之分,是一种互补关系。开选修考试时考的就应是学的内容,不应该采取综合性的考查方式,譬如说选修《史记》《现代文阅读》《唐诗宋词》《语言运用》《作文》等等,题型不按高考的来,不应像高考那样全面考查,应该就考选修学的内容,比如单出一张诗歌鉴赏卷来考查《唐诗宋词》选修课,出一套文言试卷来考《史记》选修等等。

课程结构必须具有选择性,以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所以开选修课时随便学生选几科,你最终要保证过关才行,这样会比较节省时间;再开必修课,就可以出一个综合性的卷子来训练,但也不应该包含语言运用这一块,到高三上学期再出全面综合的卷子来考查,这样会比较有序也能真正考出学生的水平,让学生体会到学语文的成就感,让老师感受到教学的成就感。

现状二:语文基础知识涉及太少

语文考试的每一份试卷,都涉及了语文基础知识,如病句、成语使用、文言文的相关知识点、仿写等,可教材上就几乎没有相关的语法、逻辑等知识的介绍(读本上却偶尔有一些)。高中阶段每套考题的前几个基础题,又几乎是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在新的教材中,这一类知识仍旧没有相关说明。

对策:1.语法知识的补充。语法教学和考试脱节,平时根本不上语法,考试却肯定会涉及到。可是语文的知识教学已经被忽略,导致了语文学习都是在所谓的感性的内容中去参悟,像病句的修改、特殊句式的判断一味地强调凭语感去辨析其中问题,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学生在病句修改这一考试题型中的失分率很高,他们不能很快地从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等病因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结果面对考题时无从下手。

文言文必修课开设时,就应把文言特殊句式、文言虚词的用法、词类活用、翻译的基本方法、意动、使动、为动的区别等插在其中,由老师带着系统过一遍,在上课文具体分析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2.不要等到高考一轮复习时再来总结阅读理解中的一些常见情况、修辞手法及其效果、写景的作用、人物描写的手法等。这些小理论知识在上现代文之前就应该明确告知学生,用新课去感受,岂不更强?诗歌鉴赏中的表达方式、主人公的思想感情、诗歌语言特点、诗歌中的意象,这些也应该明确告知学生,而不应是等到高考复习时老师来总结,真正吃透就比较难了。

有专家认为,语文味始于“咬文嚼字”,倘若忽略了文章中的炼字炼句的切入,总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漂浮于所谓的“人文”的天空,不仅于古文学习无益,还是语文学习的大忌。对语言文字不敏感,不能一唱三叹,细细品味,沉潜涵咏,何来语文素养的提升?为此,需要纠正这个做法,还要强调“字字落实”,文言基础落实。所以教材应该有理论知识的指导。

课改是必须的,是与时俱进的,考试检测也是无可厚非的,教学成绩突出和学生素质提高并不矛盾。所以考所学的东西,考基础的东西,让教师多点成就感,多加点基础知识的介绍,并不代表不能实现人文性。所以应该变换方式,就考所学的东西,尤其高一、高二的检测卷出得对路才行,让教师和学生都能从心底发出“语文语文我爱你”的呼声。

上一篇:《论语》中师生的和谐关系及其现代价值 下一篇:小微企业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