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课堂的“数学活动”

时间:2022-09-10 02:26:25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的“数学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数学活动能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这对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和数学意识是十分有益的。数学活动可以弥补数学学科实践能力的不足,加强实践环节,重视数学思维的训练,促进学生兴趣、个性、特长等自主、和谐的发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数学活动提倡的是参与、探索、思考、实践,正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1.数学活动的意义

1.1开展数学活动是符合当前农村学校学生学习的现状的。现在的农村学校,学生的生源与城区学校有很大的差距,许多学生因各方面的原因,有厌学现象,对学习无兴趣。尤其是数学学习,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比较抽象,无法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而数学活动,则有效地改善了学生的厌学情绪。

1.2开展数学活动是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数学学科的特点。数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抽象性,而初中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缺乏生活经验,往往感到数学难懂、难学,枯燥无味,久而久之,失去学习数学的信心和积极性。开展数学活动可以加深和拓宽学生的数学知识面,使抽象知识具体化,枯燥知识趣味化,书本知识生活化。数学活动在数学与学生生活之间架起了桥梁。在活动中,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来描述、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1.3开展数学活动是符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现代数学教育观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而不仅仅是数学活动的结果和数学知识的教学。数学活动的开展,在倡导创新教育,着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今天,其意义非常重要的。在活动中,学生不仅获得学问性知识,而且获得体验性知识。学生通过接触实际对象,运用自己的感官作用于具体的对象,发挥个体实践过程的能动性,获得实实在在的经历和感受,体会与他人的交互性,体验知识的获得,体现了“在过程中学”的教学理念。

2.数学活动的作用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就应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动手操作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动作思维的过程。因此,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直观生动的学具进行操作,尽可能多的重新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个性的平台,从而达到对数学知识真正的理解、体验、感知和内化的目的。

2.1学习活动中主动思考,让数学课堂更具生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多给学生一些自主探究的空间,多提供一些有价值的能深入思考的问题或信息,多给学生闪现思维火花的机会,让学生按自己的想法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在自主思考活动中,体现数学的教育价值,让数学课堂更有生命力。

如:在讲到分解素因数时,提这样一些有趣的问题。三个学生的年龄是一个比一个大一岁,他们的乘积是210,你能算出他们的年龄吗?你任意打开课本,左右两页都印有页码,这两个页码的积是182,你知道打开的是哪两页吗?……学生在讨论和解答中知识面得到拓展和升华,从中也学习了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2.2学具操作中不断创新,使数学学习更具魅力。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把孩子带进课堂,不光是让他们获取一份知识,而是要使他们变得更聪明。”而巧妙地使用学具使知识教学和思维培养有机地结合了起来,让学生在做、学、玩的过程中轻松地得到了发展,在有效的操作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使数学学习变得更有魅力。

如:在引导学生推导圆的周长公式时,教师让学生用不同的学具(硬币、瓶盖等)测圆形物体的周长和直径,并找出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是多少倍?学生的思维一下被调动起来,想出了许多不同的测量周长和直径的方法,学生不仅对这一操作活动很感兴趣,而且通过操作,使学生思维得以创新,自主学习能力得以培养。

2.3师生互动中深入探索,使数学研究更具活力。数学学习是一种经验性的活动。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学习者积极主动的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外在信息。在教学中进行合作、深入探索,使学生自觉地开动脑筋,思考起来、活动起来,使整个课堂更有活力。

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让学生利用手中的纸、圆形图片、一堆小棒等进行分一分,涂一涂,折一折等方式,想办法得到一个分数,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探索活动中,课堂也变成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在活动中学生亲身体验了分数的意义,并从中体验到数学学习的无穷乐趣,静态的数学知识,在学生的自主探究中变得有了活力。

3.数学活动的原则

3.1适应性:数学活动要从学生的心理、生理年龄及认知水平出发,教学中努力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做到循序渐进,不断提高。

3.2趣味性:数学活动要使每一个学生有用“武”之地,要创设愉悦的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乐于操作,乐于实践;同时,教师要发挥教学机智并及时点拨,因势利导,保证过程顺利展开。

3.3实用性: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对数学的理解,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我们在教学中经常从生活中选取一些生动形象的实例,使课本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让深奥的道理通俗化,从而使学生能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有关的数学现象。

如,在学习利息这一内容后,我先让学生到附近的银行去查查现在的利率是多少,并把自己的储蓄罐的钱存进银行当一回小小的存款员。课上,让学生汇报存款经过,学生兴奋不已,因为这是他们自己通过实践学到的知识,我还让他们算算把自己的压岁钱存定期三年与连续三次存定期一年(从第二年起将前一年利息一起存),哪种存法合算?学生解决这样的问题,就会觉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让学生确信课堂学到的知识能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作用,让学生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用数学知识和思维方法进行分析和思考,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3.4多样性:活动形式要多种多样,要把室内、室外、校内、校外的活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观察事物,找出问题的解答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数学活动,突出表现为数学教学在活动中进行,即“数学+活动”。活动是载体,是实现目标的手段,必须贯穿始终。活动中既包括操作性活动(动手),也包括观念性活动(动脑),学生通过“做一做、议一议、读一读”等形式,在“做中学”、“学中做”,导、学、做三合一,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学生在活动中,他们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得以充分发挥,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进一步提高。

3.5拓展性。以学生发展为本,我们还应考虑活动的拓展性。

3.5.1每次活动临近结束前,要及时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与遗憾。教师在听取学生发言后,收集整理意见,提出改正措施与努力方向,进行活动小结。

3.5.2每次活动课结束之后,还要安排一定的作业,注意活动的延续与巩固。如在《实际测量》课后,可布置学生用步测、目测、测量工具等方法测出自己家的宅基地的长、宽,画出平面图。

当然,必须注意的是,数学活动只是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不是万能的。在开展活动时,必须把握好活动的“度”,把握课程的导向与密度,同时要做到长计划,短安排,只有这样,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总而言之,数学活动是重在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因此,活动内容对每个学生来说不是绝对划一的,而是会存在明显的弹性。所以成功的数学活动应着眼于给学生创设探索、表现和创造的机会,愉悦身心,激发潜能,允许学生在活动中取得不同的收获,获得不同的发展。同时,也对教师的教学理念、课堂组织能力、知识的储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上一篇:浅谈鱼塘的水色好坏及防制措施 下一篇: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