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自读课文

时间:2022-09-10 12:50:51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自读课文

摘 要:指导学生自读初中语文课文,前提是确立学习目标,重点是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以读为中心,“议”“品”结合,最后指导学生总结学习所得,也是不可缺少的环节。

关键词:学习目标;对话;总结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现行语文教材编排了大量的自读课文,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如何指导学生自读课文呢?下面,笔者就此问题,谈谈自己的肤浅之识。

一、指导学生确立学习目标,是学生自读课文的前提条件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有目的的活动。在课文学习之前,教师先拟定出具体的学习目标,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避免盲从。那么,如何指导学生确立一篇自读课文的具体的学习目标呢?

首先,指导学生阅读单元提示,把握单元教学总体目标。研究单元提示是制订自读课文学习目标的前提。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单元提示”中明确指出:“品味诗文优美的语言是一种艺术享受。要反复朗读,在整体感知内容大意的基础上,揣摩、欣赏精彩句段和词语,并将它们摘抄下来”。这个要求就规定了“品味诗文优美的语言,品赏精彩生动的文学语言,揣摩、欣赏精彩语段和词语”就是这个单元每篇课文学习的主要内容和目标。

其次,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自读提示和课后练习。“单元提示”往往是课文内容的一个“纲”,是比较抽象的,而“自读提示”和“课后练习”能清楚地告诉学生学习此篇课文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在此基础上,学生就能自拟自读课文的具体学习目标了。

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三课《夏感》的自读提示:本文运用热情洋溢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夏日里大自然的景象和人们生活、劳作的情状,把我们带进一种美好的意境中,作者只是描写这些景象吗?他还有什么内心的感觉、体验要表达?课后练:“找出课文中三至五个你认为精彩的比喻句和拟人句,品味它们的表达效果。”据此,学生可以拟定该自读课文的三维目标是:一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二是品味文章优美的句子;三是感受作者对夏天的赞美,引导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二、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是学生自读课文的重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自读课文的教学,教师应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这就是以“读”为中心,一读二议三品。

1.读

读是学生感知文本的基本条件,是学生“自读”的前提。读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朗读;也可以是默读;可以是精读;也可以是浏览。但无论是哪种方式的读法,都必须有明确的“读”的目标。在指导学生自读《夏感》一文中,我要求学生首先朗读课文,感知文本。

学生在朗读课文的同时,要引导学生懂得充分利用工具书扫除生字词障碍,争取读得通畅、流利;接着默读课文,质疑文本。要求学生在梳理文章层次的同时,提出疑问,每人至少提两个;然后精读课文,品赏文本。此阶段,学生要在读的过程中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并说明理由;最后浏览课文,归纳文本。就这样,学生带着目的,在反复的“读”中,由表及里,由外而内,逐层深入,达到自读目标。

2.议

议是学生感知文本的必需步骤,是学生“自读”的基础。议,简而言之,就是对话。新课程背景下,“对话”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理念之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是这样表述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1)学生与教师的对话

学生与教师的对话主要是以文本为中介而进行的平等的精神交流。在此对话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的独特情感体验,摆正教师主导作用的位置,或激趣,或启发,或点拨,真正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2)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在这个对话过程中,学生处于一个学习共同体中,必须采取合作探究、共享成果的学习方式,或提出自己的疑问,或交流彼此的见解,或与别人进行争辩,或评价别人的意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与合作。

(3)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在自读课文《夏感》的指导中,我让学生围绕“作者对夏天的感觉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夏天景致的,课文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等几个问题,分小组讨论探究。学生也可以向老师提出质疑,师生之间平等交流,相互探讨。

3.品

品是学生感知文本的必要途径,是学生“自读”的关键。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文。对《夏感》一文的“品”,我重在引导学生在课文中找出三至五个自认为写得精彩的比喻句和拟人句,品味它们的表达效果。如,学生找出了“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等优美的语句来加以赏析,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指导学生总结学习所得,是学生自读课文不可缺少的环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阅读“评价建议”中有这样的要求:“阅读的评价,要综合考查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关注其阅读兴趣与价值取向、阅读方法与习惯……”总结评价主要是指导学生把自读课文中学到的知识整理归类到单元知识甚至整个语文知识网络中去,从而使学生对语文知识整体有个完整的认识。如,我引导学生对《夏感》一文作了总结:

1.本文所写的内容

本文抓住夏天热烈、紧张、急促、收获已有而希望未尽的特点,从夏天的自然景物、夏天的色彩、夏天的旋律三个方面,描绘出夏天暑气蒸腾、麦浪翻滚、万物蓬勃生长的景象。

2.本文表达的思想

表达了作者对夏天的喜爱和对辛勤劳作的农民的赞美之情。

3.本文的写作特点

综合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多角度、多感官(视觉、听觉、嗅觉)地描写景物,既有实景,又有虚景,既有具体描写,也有概括性描述。

以上所述,仅属我的肤浅之识,不足、不对之处,还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自读课文的阅读指导是一门艺术,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更深入地进行研究。

(作者单位 湖北省来凤县接龙中学)

上一篇:《“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谈 下一篇:新课改素质教育下初中数学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