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历史教学

时间:2022-09-10 12:07:21

浅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历史教学

[摘要]新课程下的历史课堂教学形式不只是问题教学法,还有讨论法、讲述法、情境重现法、辩论会法等等。历史教师应根据课型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授课方式。根本任务在于使学习者喜欢学习,学会如何学习,把学习当做自己终身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历史教学 新课程改革 自主学习

新课程改革实施了一年多来,在教学中我认识到,新课程标准的最大特点就是教学要服务于学生终生发展的需要,让学生能在学习中学会学习,提高应变能力。我国以前的课程教育的指导思想,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课堂教学,在形式上应该是灵活多样的。历史学科本身就是一门人文学科,而且是一门思辩性很强的学科,强调对内容繁杂的历史事件做思辩性考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再用“填鸭”式的满堂灌,而是引入导入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授课方式。在这种授课方式下,教师成为问题的点拨者和研究的指导者,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由学生自己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具体到历史学科,下面,就我个人的认识,谈谈我在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首先,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是快乐的,让学生做到我想学。

怎么让学生由苦学转化为乐学,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往往不厌其烦地进行讲解、分析,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没有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自主性和主体地位。要想让学生摆脱这种被动的学习局面,就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应该发生相应的改变。构建一个师生互动、共同参与课堂活动的自主教学模式。

在教学中我做了这样的尝试,展开课前历史小演讲,在讲完文艺复兴一课后,布置课后作业,让同学们为自己喜欢的历史名人写个小传记,并写出你从这些名人身上学到了什么。全班分了六个小组,每个小组选出一个最好的代表他们组演讲。同学们积极性都很高,通过阅读课本、同学相互交流、查找课外资料、网上查找等多种途径进行整理搜集。第二天,课上演讲的过程中,老师加以点拨、进行指导、适时鼓励。学生通过亲自参与、亲身体验,缩短了与史实的距离,对比较枯躁的历史学习能产生亲近感。

学习结束或在学习过程中,依据教学内容做做适当的文字游戏,既能复习巩固历史知识,熟悉历史人物事件,又让学生感到轻松愉快。在讲完二战出了个谜语,小日本投降(猜一古代历史名人)――有猜屈原的,有猜苏武的,有猜毛遂的。猜谜语可以教师出谜,学生竞猜,也可由学生个人、小组制谜,师生互相竞猜。学生有了兴趣,还可发展成为课外活动,大面积开展。

教学中穿插一些有趣的联话,学生既能获得知识,又能亲身感受人文情怀,体验汉语言文字的无穷情趣。如:抗战胜利后,在成都流传着一副对联,上联由三个国家名组成,下联由三个城市名组成。即“中国捷克日本;南京重庆成都”。此联巧妙别致,反映了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华大地欢喜若狂的气氛。要求同学们把该对联补写完整(中国捷克日本,南京重庆成都)。学生有了胃口,课堂一下子热闹起来。只有学生感兴趣了,他才会喜欢学习。

其次,掌握好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做到我会学。

《第三次浪潮》的作者托夫勒说:“未来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基础知识是盖高楼的地基,一定要掌握牢固。对于一些能体现社会发展、标志、转折的知识重点记忆。但要改变消极被动,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教师根据教材少讲或不讲,改变一言堂、满堂灌的教授方法,减轻讲述负担,贯彻少而精的原则。要求学生掌握重点内容,记忆主干知识。给学生大胆减负,不符合形式的,死知识不是考试的重点,不必花大功夫去记忆,也没必要记忆。记忆是基础,但记忆的目地是为了理解和运用。所以在记忆的时候要注意知识间的联系,掌握主干知识,构建知识结构,搞清历史各阶段发展的特点,同一时期中外历史的联系等。

我在复习“历史上的变法”的时候,引导学生把思维集中在某个方向,系统全面的整理知识,按时间顺序把中外历史上的变法排列出来。这样就使学生的思维跨度以及记忆中检索提取知识的容量扩大了许多倍,对那些记忆不真切的变法史实,也能通过翻书查找迅速编入记忆系统中,从时间、背景、内容、结果等方面分析其性质和作用,然后归类,从中悟出什么道理和启示。从而学会了类推,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这既提高了复习效率,又训练了思维能力。

总之,一句话,让学生成为一个会学习的人。为了让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教师在授课之初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比如,在讲授第一课“封邦建国”一课时,我设计了四个层次递进的问题:(1)封邦建国的条件是什么?(2)分封的对象有哪些?(3)分封形成了怎样的等级结构?(4)西周封国和商朝封国有什么不同?学生把这些问题的答案搞清楚了,自然就对“封邦建国”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同时,通过老师这样的层层设问,学生也学会了如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当然,新课程下的历史课堂教学形式不只是问题教学法,还有讨论法、讲述法、情境重现法、辩论会法等等。历史教师应根据课型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授课方式。笔者尝试过很多的方法,让学生撰写小论文就是一举多得的好方法。比如,在完成第三课的教学后,发给学生柳宗元的《封建论》全文,让学生在研读的基础上,结合教材内容和自己的认识,写一篇《论封建》的论文,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其他的教学手段还有播放历史纪实片、考古专题片、评点历史影视剧等,都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跃起来,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

除课堂教学要改革外,开展历史课外活动、历史研究性学习也是高中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虽然很多学校没有条件把学生带进历史博物馆和历史遗址,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但完全可以在学校内开展一些活动来模拟历史,可以通过表演历史小戏剧,再现历史场景,如讲授第六课“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时,组织学生模拟雅典公民大会或者民众法庭的场景,加深学生对雅典民主政治的理解。至于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只要教师引导得法,学生会做得相当出色,这要求历史教师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查找一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详细信息,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开展一些感兴趣的自主研究;另一方面,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开展一些社会调查,或者做一些开放性的历史作业。只要坚持下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自然就会逐渐增强。

上一篇:浅谈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 下一篇:物理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