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物理探究式教学

时间:2022-03-06 12:45:01

浅谈物理探究式教学

[摘要]改革职业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和能力,对全面实施新课程标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谈了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运作的两个主要流程,以及为提高该模式操作的实效性,运用时要坚持的几个原则。

[关键词]物理 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 原则

综观目前的职业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满堂灌”、“机械讲授式”的教学形式为一些教师所推崇,强调教师主导、忽视学生主体的倾向性问题在许多教师的教学实践中仍一定程度存在,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个性的培养产生了极大的阻碍。这种现象的产生,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影响。从历史上来分析,传统的师道尊严及“传道、授业、解惑”的师本思想在人们脑子里根深蒂固很难一下子扭转过来;从现实情况分析,“高考升学率”仍是当今社会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尺,而“讲授式”教学及题海战术,在提高学生应试水平上仍具有其它方法所不可替代的优势,因而倍受教师和学生的喜欢。据浙江沈江天老师等人的调研,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学生按喜欢程度排序的前三位依次是“听教师讲授基础知识”、“听老师分析物理题”、“看老师做演示实验”,而喜欢自主学习探索的学生比例极低。因此,改革职业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和能力,对全面实施新课程标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运作,是从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有机结合的角度,以问题的发现、探究及解决为主要线索,突出教师“启导”和学生“探究”关键环节,使学生在“主导”和“主体”双边互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提高创新素质和能力的目的。

一、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运作的两个主要流程

1.从教师主导看:其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设境、启发、导拨、调控”四个过程之中。要求教师善于把握“启导”要素,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之中,引起认知冲突,激发探求欲望,促使他们主动地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并在尝试与探索之中取得成功。

对教师的要求,我认为关键要把好四个度。

(1)“境要设得新”。所谓“新”,就是有新意、有吸引力。即要求教师在深研教材、熟悉学生的基础上,精心设计,使呈现出的问题情境和矛盾事件,能激起学生对自己原先的态度、目标及知识的挑战,从而引发真正的探究兴趣。

(2)“启要启得巧”。所谓“巧”,就是要求教师能运用恰当的言语和态势,恰到好处地进行启发。既要“启而有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兴趣,又要“开而弗达”,不直接提供现成的结论或解决问题的方法。

(3)“导要导得法”。所谓“法”,就是要求教师把握时机。什么时候该导,什么时候不该导?什么学生该用什么导法?等等,都要精心设计。否则,效果就会不好,甚至适得其反。

(4)“控要控得稳”。所谓“稳”,有两个含义:一是调控好学生的探索方向;二是调控好学生的探索进程。因为课堂45分钟,有一个时间和任务的限制,既要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有所得,提高单位时间的效率,又要求教师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2.从学生主体看: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质疑、思考、探索、评价”四个学习过程之中,即要求学生以最优化解决问题和提高能力为终极目标,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自己不断地思考、尝试、探索与评价,挖掘创造潜能,培养科学素质,提高创造能力。

这四个学习过程,即互相交叉,又层层递进。既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又有学生的主体作用。作为教师,要及时捕捉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碰到的问题或困难,适时予以指导和调控。对学生来说,学习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在不断思考与探索之中去自我建构,完善认知结构。因此,它们构成的是一个完整的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学习模式,有利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和科学方法的掌握。

职业高中物理“双主互动”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其前提条件是教师要有强烈的“为创造性而教”的意识,并要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为创造性而学”的热情,其主要目的是培养科学素质、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具体运用时,要根据学生实际、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灵活地加以运用。

二、为提高该模式操作的实效性,运用时要坚持的原则

1.情境性原则。要设法在教学组织形式、方法、师生关系和教学氛围创设方面,建立起自由、和谐和引人兴奋的课堂环境。因此,教师教学态度须和蔼可亲,笑脸面对学生,保持幽默,使学生上课如沐春风,勇于表达想法。

2.问题性原则。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或呈现矛盾事件,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延缓评价,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对他们的标新立异要及时给予强化,让学生从中体验到自尊和成功。

3.启发探究性原则。教师的启发诱导作用,其目的在于引起学生的探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生探索的愿望越强烈,探索越多,探索的结果越好,则表明教师的启发诱导越有成效,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积极性结合得越圆满。

4.民主和谐性原则。权威抑制创造,只有教学民主,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做到“导而弗牵”、“强而不抑”、“开而不达”,学生才能当教师为朋友,保持良好的心境和愉悦的学习情绪,从而积极思维、大胆想象和猜测,不断产生新的观念。

5.成功激励性原则。要相信每个学生的才能。采取适当的方式和手段,帮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并从成功中获得激励,增强创造的动机、热情和信心,从而主动积极地争取新的成功。

6.全体全面性原则。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面发展,这是创造性教学的根本方向,心理学研究表明,智力、学业成绩与创造力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相关,“创造力人皆有之”。教学上不能“优胜劣汰”,要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有效帮助,做到“有教无类”。要正确处理好德与智、知与能、创造性认知因素与创造性个性倾向的关系,坚持全面培养,防止顾此失彼。

上一篇:非智力因素对高中数学课程学习的影响 下一篇: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厌学现象的成因简析及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