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如何借“问”提效

时间:2022-09-10 11:54:25

初中语文如何借“问”提效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问是学生主动探索和学习的原动力,在问题的驱动下才能产生认知负压,才能驱动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深入学习和探索,这样才能及时查漏补缺,完善知识,迁移能力。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设定有针对性的问题来牵引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让他们产生探索欲望,提高课堂效率。下面我们就结合初中语文教学实际,对怎样引导学生借“问”提效进行如下两点讨论。

一、诱发学生生“疑”,鼓励探索发“问”

要想实现借问提效,我们首先就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瞄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定教学内容来诱发学生产生疑问,这样学生才能被疑问牵引着产生深入探索的欲望,并最终通过问来完成知识内化和迁移。

比如,我们在教学《故乡》时,如果不加以启发和引导,学生也就当一个小说和故事读读,然后记住基本的生词,但是无法深入理解掌握文章的精髓。所以,笔者通过对文章关键和衔接部分的启发,让学生通过对比和思考,从自己认知的角度产生了疑问:“为什么文章用很多篇幅来描写闰土,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些疑问我们可以暂时不做回答,而是让学生去揣摩、讨论和探究,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学得认真,学得积极、有效。

二、设置关键问题,牵引学生互动

课堂问题的体现方式除了启发学生自主生疑以外,教师还可以通过问题来启发和引导学生。实际上,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师生通过互动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我们只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还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设置有效问题来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引和诱导,这样才能确保学生的思考和质疑不偏移方向,才能帮助学生发散思维,有效提升课堂效率。

例如,在教学《最后一课》时,笔者就参照文本的中心内容来设计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深层次学习:最后一课的情形和平日上课大不相同,请根据课文内容说一说有哪些地方不同?这些不同说明了什么?学生通过仔细阅读和探究讨论总结出答案:气氛不同、学生不同、老师不同。如此针对小说文本进行阅读教学,方便围绕小说的叙事艺术和故事情节来展开讲解,体现了循序渐进和由易到难的原则,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本文是笔者联系一线初中语文教学实践对怎样通过疑问驱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而提升课堂效率的探索与分析。总之,我们只有结合教学内容并参照学生的认知规律设置问题,驱动探究,就一定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上一篇:谈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下一篇:浅析高中语文合作学习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