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人文因子渗透进语文教学

时间:2022-09-10 11:38:45

把人文因子渗透进语文教学

摘 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当语文课程只强调其工具性时,语文教学变得越来越枯燥无味,学生对语文学习越来越没有兴趣。这要求语文教师重新审视语文教学,在强调语文课程工具性的同时,把其人文性的一面重视起来,把人文因子渗透进语文教学,还语文课堂生命的活力和创新精神。

关键词:人文教育;情感因素;课堂氛围;语言训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界定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一界定,一改语文课程的冷峻面孔,使它变得和蔼可亲起来。语文教学人文性的根本是以人为本,它关注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播种”――把教材中情感因素的种子播入学生的心田

语文教学离不开教材,而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体现了作者的思想情感、主题感受和个人见解,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作为语文教师,要能够重视并善于发掘这些人文教育的种子,把它们播种进学生的心田,让它们生根、发芽。

二、“培土”――为人文教育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人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课堂氛围的营造,就如同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土壤一样,什么样的土壤结出什么样的果实,成功的人文教育需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用自己的真诚和爱唤起学生的道德情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处于充满爱的、富有情感色彩的课堂气氛中,自觉主动地接受教育,获得知识。

作为语文教师,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不光要有情,还要善于用情,善于煽情,做一个有方法、有技巧的老师。人文因子已经在学生心田里生了根发了芽,你为它培好土,给它一个怡人的环境,用心呵护,它才能茁壮成长。

三、“施肥”――让语言训练成为学生人格养成的催化剂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确立主体意识,锻炼独立人格,陶冶良好性情,就要让学生的视野从教材转向古今中外的名家作品,从教室转向社会,从自我转向公众。多角度、多渠道地吸纳文化精髓,感受时代信息,体味人间百味。而这一切要靠听说读写去完成。

“听”与“读”训练的是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是外在信息、知识、文化的吸收过程,是自我精神逐渐丰厚的过程。它是知识与经验的积累与储存,即厚积的过程。因此,首先要告诉学生他们每个人都有一双慧眼、一对聪耳,要开阔视野,善于观察、善于倾听。而哪些所读所听恰恰是开启他们智慧之门的钥匙。

“说”与“写”训练的是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也是薄发的过程。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读到的这一切内化,融为自己的思想情感、主观感受和个人见解,形成自己对事物、对人生的判断和情感倾向,通过说与写的形式展示出来。而这需要教师为学生营造一个氛围。一个真实生活化的氛围能让学生想说、敢说,说真话,说心里话。在这样的表达训练中自然就促进了学生情感的升华、人格的塑造。

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像一位精于耕作的老农,通过“播种”“培土”“施肥”的过程,让人文因子在学生的心田生根、发芽、开出智慧之花,结出健康之果。把语文课堂打造成充满活力与创新精神的魅力课堂。完美呈现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语文课程的魅力。

上一篇:浅谈学生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 下一篇:半夏―夏枯草配伍对葫芦巴碱、尿嘧啶、腺苷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