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命题的智慧

时间:2022-09-10 11:29:56

语文命题的智慧

对于近些年台湾高考国文试题进行了总体分析之后,笔者不揣鄙陋,从台湾《大学入学考试中心?101学年度学科能力测验试题》选择题部分选取三条试题为例,和读者共享台湾国文高考试题所体现出的命题的智慧。

第6题.甲、咬牙切齿/就代表我和你的亲密关系

乙、我拥有各式大小横直的数字/计算机计算器总算不清这笔账/我没有生命/但/收拾生命

丙、美味是早夭的原罪/肉身卸甲之后/无防备地让蒜泥调情调味/下酒/并且消化/在人体里留下胆固醇的伏笔/以在对方无可抵御的老年/温柔地报复

上述三首诗所描写的对象依序是:

(A) 拉链/电话/扇贝

(B) 锯子/日历/扇贝

(C) 拉链/日历/螃蟹

(D) 锯子/电话/螃蟹

第10题.阅读以下金庸《射雕英雄传》文字,根据文意、情境,依序选出最适合填入的选项:

黄蓉道:“做这篇文章的范文正公,当年威震西夏,文才武略,可说得上并世无双。”郭靖央她将范仲淹的事迹说了一些,听她说到他幼年家贫、父亲早死、母亲改嫁种种苦况,富贵后俭朴异常,处处为百姓着想,不禁油然起敬,在饭碗中满满斟了一碗酒,仰脖子一饮而尽,说道:“,大英雄大豪杰固当如此胸怀!”(第26回)

黄蓉道:“当面撒谎!你有这许多女人陪你,还寂寞甚么?”欧阳克张开折扇,搧了两搧,双眼凝视着她,微笑吟道:“。”黄蓉向他做个鬼脸,笑道:“我不用你讨好,更加不用你思念。”(第12回)

甲、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丙、悠悠我心,岂无他人?唯君之故,沉吟至今

丁、日暮长江里,相邀归渡头。落花如有意,来去逐船流

(A) 甲丙

(B) 甲丁

(C) 乙丙

(D) 乙丁

第16题.“人怕出名,猪怕肥”是“人怕出名就好像猪怕肥”的意思。有些日常用语,在表达上也具有这样的比喻意涵。下列属于相同用法的选项是:

(A)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B)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

(C)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D) 善恶不同途,冰炭不同炉

(E) 强求的爱情不美,强摘的果实不甜

“这样的题目也能作为高考题?”这是笔者浏览到这三道试题时的第一感受。出题者的视角之宽,思路之活让人慨叹。

一、 接轨时尚文学,体察表达智慧

第6题看似一个猜谜游戏。题中的第一首诗选自一场网络文学游戏,该游戏要求参加者选择一个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对象为“主角”,为它写一首“诗”。这次游戏的获奖作品还有这样一些。《立可白》:其实一切都可以重来/那些曾经错误的/就用微笑掩盖。《风铃》:那一长串的叹息/是为了捕捉/风的足迹。《鱼钩》:流放,静待重出江湖。其实微型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确实源远流长,最早诞生的许多诗歌恰恰是微型诗,如《候人歌》“候人兮猗!”(一行诗),《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二行诗),刘邦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三行诗)。现代微型诗自五四以来,伴随新文化运动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如冰心的《春水》,宗白华的《系住》,郭沫若的《新月》《白云》。

题中的第三首诗选自网络小说《穿越之女人是老虎最新章节》第五十九章:原罪。台湾学测国文高考还出现过更加“出格”的时尚考题。2006年学测国文“非选择题”试题“语文修正”考题是让学生修改题为《运气》的中学生作文片段。该作文使用了不当的俗语、口语、外来语,或犯了语法上的错误,或是受媒体、网络流行用语误导,或以图案代替文字。

今天我们班的运气实在有够衰,开朝会时被学务主任点名,说我们班秩序不良而且教室环境脏乱。我们班导师气到不行,回到班上严辞训斥大家一顿,问我们究竟安什么心?林大同立刻举手发言说,我们一定会好好做反省的动作。卫生股长涨红着脸几乎快::>_

网络使得文学获得了一种更加自由的表达。台湾语文教育没有对网络文学采取一边倒的态度,既没有视而不见,也没有另眼相看,有益则用之,无益则伐之。让创作者自己来修订“网言网语”,让我们会心于出题者的“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智慧。

诗对于语言表达的要求是最高的,因为“诗家语”凝练而不空洞,跳跃而不凌乱。多一字则显得累赘,少一字则显得分量不足。而且有血有肉,丰满圆润。用猜谜语来考察学生的想象力,真让我们佩服出题者的想象力。

文学如同生活一样,从来都不是静态的,正如王国维先生在《宋元戏曲考序》所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文学本身永远蕴藏着不断变化的巨大潜能。我们不能因为网络文学暂时没有被写进教科书就无视它们的存在,忽略它们的价值。文学是人学,文学的自由体现了人的自由,考题的开放性体现了教育观念的开放性。

二、 共赏古今文学,感悟运用智慧

相较于第6题而言,第10题给读者带来的震撼并不在于它的“潮”,而在于它的“巧”。当我把这道考题展示给江苏考生看的时候,不少学生都嚷嚷着:“《射雕英雄传》,我看过,我看过。”相比于那些没有看过的学生而言,他们能够凭借记忆提高这道题的正确率吗?不能。这也是命题之巧。它让考生体会到的是古典名篇名句的生命力和对文学创作品味的提升力。这道关于《射雕英雄传》的考题巧妙地结合了课内外之阅读、古今之文学、雅俗之文化,做到了同题共赏古今文学,为我们如何开拓教学视野提供了有益启示。

继《天龙八部》部分章节入选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读本后,金庸名作《雪山飞狐》又出现在新近课改后的北京语文泛读备选篇目中。与此同时,各地课改中,鲁迅、朱自清等名家作品数量逐渐减少,在各种版本的语文课本中慢慢淡出。在朱自清和鲁迅的熏陶中实现精神成长的语文工作者把传统名家名篇逐年递减的怨气自然堆积在了金庸和他的作品身上。但是网络调查显示:有近六成网民认为“鲁迅和金庸都有可取之处,不存在谁取代谁”。

上一篇:从“国俗语义”角度看“滕王阁三秋图”的情感... 下一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题思想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