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教学与文学审美的关系

时间:2022-09-10 11:24:37

古筝教学与文学审美的关系

【摘要】本文通过对古筝教学对学生审美培养这一问题,根据自己在古筝演奏、学习上的体会,谈谈我的看法。由此引发对古筝教学的展望与探讨。

【关键词】历史悠久 文化底蕴 艺术修养

古筝是一种古老的乐器,它的音色优美,易于入门。当前古筝教学已十分普及,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和热衷,又逐渐地渗入到大力提倡的素质教育之中。在这样的情形下,有些人由于缺乏对这门艺术的基本认识,学琴盲目,不知如何才能深入地学习这有着丰富表现力和艺术个性鲜明的乐器。

为了让更多的学习者和热衷者进一步认识、学习、掌握好古筝这门优秀的艺术,也希望越来越多的古筝教师把眼光更多地投入到审美培养中来。我想就古筝教学对学生审美培养这一问题,根据自己在古筝演奏、学习上的体会,在这里谈谈我的看法。

一、古筝教学中的审美

因为古筝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它除了要有与其音乐一样的音乐色彩、音乐织体等外,还更需要有韵味、有风格、有意境。要想真正的学好古筝,就要在掌握好基本弹奏技术的同时,在提高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上下功夫。

“学筝”并不是要说纯粹去学习弹奏古筝的技法,而是学习古筝在全面提升“学筝”者综合素质上有不可低估的作用。音乐的学习可以潜移默化地使人增强对美的感受能力,能促进增强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和人际交流能力以及自我心理控制的能力。

此外。古筝的历史、律制和滑音技法,对余韵的要求非常高。是继承了“大音希声”的中国民族音乐代表,一直以来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国学知识的积累对学筝者非常重要。

筝又可以说是所有民族乐器中风格特点最丰富的乐器了。北方筝粗犷高亢有河南中州筝、山东齐鲁筝、陕西秦筝;南方筝细腻委婉有浙江武林筝、福建闽南筝、潮州潮汕筝、客家筝;还有具有少数民族特点的朝鲜族伽琴、蒙古族雅托葛。当代古筝宗师曹正先生曾用“茫茫九派流中国”来形容古筝风格流振的丰富多彩。

众多的风格流派有着丰富的音乐语言,这与地域人情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如果不能了解各流派的地域特点、人文特点、语言特点等,就没法掌握好各种风格的乐曲。

二、文学修饰对古筝演奏的作用

传统筝曲中的《汉宫秋月》、《鸿雁捎书》、《苏武思乡》、《蛟龙吐珠》、《粉蝶采花》、《莺啭桃李》、《凤求凰》、《翡翠登潭》、《昭君怨》、《平沙落雁》、《出水莲》、《梅花三弄》等,创作筝曲中的《长相思》(王建民曲)、《箜篌引》(庄曜曲)、《云裳诉》(周煜国曲)等古筝乐曲名,只要你稍加留意就能发现这些要么是美妙无比的词藻,要么就是与诗词歌赋、历史事件、民间传说联系在一起的。

从诗词发展而来的古筝曲有《春江花月夜》(张若虚)、《胡笳十八拍》(蔡文姬)、《渔舟唱晚》(王勃《滕王阁序》)、《枫桥夜泊》(张继)等等,这些都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精品,经作曲家们有感而发所创作出的筝曲。如果没有一点文学知识,连原诗的意境都无法体会,怎么可能把乐曲弹好并带给听众中国文人式的含蓄的古典美呢?

从历史事件发展而来的古筝曲有《广陵散》(古琴曲移植)、《林冲夜奔》(陆修棠王巽之编曲)、《临安遗恨》(何占豪曲)等,弹这些曲子必须要深入了解真实历史事件中的人物和事件。“聂政刺韩王”的悲壮,“莫须有”罪名的千古奇冤,即使林冲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但要在名著《水浒传》中将林冲逼上梁山的事件仔细研读。这样才能合理推敲人物性格和事件发展,揣摩作曲家创作意图,以体现在演奏过程中。

从民间传说发展而来的古筝曲有《高山流水》(传统曲目)、《孔雀东南飞》(郑德渊曲邱大成改编)等。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知音佳话被改编为三个版本的《高山流水》,河南版的甚至是传统筝家初次见面必弹的曲目,以表敬意结为知音。刘兰芝与焦仲卿凄美的爱情,通过对一双孔雀凄凉的哀鸣、哭泣。最后无可奈何地飞离“借物喻人”的“拟人化”描写,叙述了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与束缚下,一对恩爱夫妻不得不离散分别的爱情悲剧。对传说故事的了解与否直接体现在乐曲情感运用方面。

以上只是举了个例,管中窥豹,只见一斑,还有许许多多乐曲没有提及,筝的音乐文学性是从筝诞生那天起就一直伴随着它的,几千年来文人乐者为此结下了恒久的审美美学观点。

三、二者互不可缺

由上可见,古筝艺术不但有着其它乐器的共同特性,还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性和全面提升文化素质的内涵性。

这里要说的是,我们应该去较全面地学习,认真地弄懂一些历史、民俗、人物、语言、诗词、散文、古汉语、音乐知识、美学、书法、绘画等其它姐妹艺术,并运用于演奏之中才能算是真正的弹筝,否则永远是“知其技失其意”,仅知古筝的皮毛而已。

音乐教师要多积累各门相关学科的修养,必须通过努力来拓宽自己的文化艺术综合素养,并将此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应从历史背景、人物性格、地域特征、风土人情、技术技巧等较全面地介绍乐曲,激发学生兴趣,将教学与文学审美紧密地联系起来,在课堂上尽量多地引导学生对文学审美的体会,而不是单一的手把手式的僵硬死板的学习方式。要使学生全面地提升文化素养和审美意识,触类旁通,终身受益。

上一篇:浅谈怎样让学生准确地把握歌曲的演唱风格 下一篇:谈教练员如何把握接力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