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泡沫缘何破裂

时间:2022-09-10 10:36:14

光伏泡沫缘何破裂

这个“严冬”比以往来得更加残酷,2012年的光伏产业比预想得更糟。80%的多晶硅企业减产、停产或破产,上半年电池组件出口同比下降40.7%。“这个早晨,在中国南部的新余,穿着制服的男女们走进赛维LDK总部的大门。虽然他们的衣服上印着‘点亮我们的未来’,但这些员工已不再相信工厂能给他们带来光明的未来了,因为从今年5月份,他们就再没领到一分钱工资。”这是德国《明镜》杂志上的一段描述,而更让德国人忧心的是,他们曾经一度勾勒的“德国的尖端技术结合中国的成本优势”毕竟只是一个童话。

9月6日,随着欧盟委员会宣布对从中国进口的光伏板、光伏电池以及其他光伏组件发起反倾销调查,曾经炫彩夺目的光伏泡沫无情地被戳破。如今,散落一地的是对于这一轮狂飙突进般投资的种种反思,和像彭小峰一样,坐在一辆拥有“0666”这样“特殊”车牌的黑色奔驰车内,行色匆匆的光伏企业家们??

产能过剩引发“价格战”

出于对光伏市场的盲目乐观、早期高利润的诱惑和地方政府追求大项目以提高GDP的动机,2007年我国光伏产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投资热潮。事实上,2008年部分太阳能产品就已经出现产能过剩的苗头。随着2009年我国各地新建多晶硅产能集中释放,供应过剩逐步明显,全球光伏组件的供应量也将因硅料供应环节的产能释放而大幅增长。相关数据显示,我国156家电池组件企业2011年的产能已超过35GW,预计2012年产能在40GW以上,产量将超过24GW。不断扩张的产能已远远超过了需求增长的步伐。

自2008年以来,国内乃至国际多晶硅现货价格一路下跌,曾让无数企业家“怦然心动”的多晶硅暴利时代已然不复存在。多米诺骨牌效应也促使光伏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出现价格走跌。中国太阳能企业被迫挑战“自杀式”价格,为了减轻库存压力,产品价格不断被压低,企业都希望通过“价格战”把对手挤出市场。庞大的投资和尚未产生的效益让光伏企业和市场投资者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市场进一步陷入混乱。

赛维LDK所处的江西省,曾在2010年由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针对光伏产业发展方向的研究报告。报告中警示:国内的光伏企业,大都集中在多晶硅片、电池组件等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上。各家产品大多同质化,各路资本都涌入其中,加上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生产门槛不高,产能急速扩张,而依靠规模建立的成本优势也并不高。目前,整个行业出现明显的产能过剩,竞争激烈,最后必然导致打价格战和反倾销的出现。

然而,这样一段文字,显然没有挡住工厂转动的“齿轮”,甚至没有激起一丝涟漪,“扩产”势不可挡。

海外市场不是“天堂”

欧洲是目前世界最大的光伏区域市场,除了传统光伏大国德国、意大利以外,新兴欧盟光伏市场也相继出现,市场规模不断增加。正是这“天堂”般的海外市场,激发了中国企业家们和地方政府前所未有的热情,红土中崛起的新兴工厂鳞次栉比。

据德国经济部的数据显示,2008年德国新增太阳能光电市场份额中,中国太阳能光伏企业只占21%;到了2011年,这个数字已达到60%。据国内某券商分析,2011年中国约358亿美元的光伏产品出口,近六成以上输送到欧盟。

随着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及欧债危机的不断蔓延,以德国、意大利为主的传统需求大国大幅削减新能源补贴。在欧洲市场陷入停滞增长的情况下,美国市场成为光伏企业争夺的重点。

然而,祸不单行,2011年10月,面对来势汹汹、超过50%市场占有率、价格低廉的“中国造”,以SolarWorld为首的美国七家光伏企业向美国商务部和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提交了反倾销和反补贴(下称“双反”)申诉。今年5月17日,美国商务部公布对中国光伏电池及组件的反倾销税初裁结果,裁定中国涉案企业适用31.14%~249.96%不等的临时反倾销税率。

“如果说美国‘双反’是对中国光伏行业的一次沉重打击,那么在接下来的48小时内,真正决定生死的一搏即将上演。”9月4日,一位光伏业内人士在电话中向记者透露,因为欧盟将在两日之内决定是否对中国光伏行业发起反倾销调查,“今天下午尚德、英利等多家光伏大企业的老板都被叫到商务部紧急召开应对欧盟‘双反’调查的会议,恐怕大家未来的日子不会好过。”

9月6日欧盟委员会正式立案公告,对中国光伏组件、关键零部件如硅片等发起反倾销程序,产品范围比美国有所扩大,这起涉案金额高达200多亿美元的案件是中欧双方迄今为止最大的贸易纠纷。与美国不同,欧盟是中国光伏企业的主要市场,欧盟“双反”立案将给中国企业造成致命性的打击。

“我国新能源设备主要依赖国际市场,国内市场需求非常有限,产业发展严重受制于人。”国泰君安分析师皮家银指出,“国内的光伏需求一直都比较小,98%的产品都是出口到海外,国内只占 2%。”

面对98%和2%的差异,欧盟施行“双反”只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同质化规模化生产

“中国光伏产业缺乏核心技术支撑,竞争力仍体现在低廉的用工、能源、环境代价之上,加上各种带着‘绿色’帽子的补贴机制,使得价格成为其唯一的优势。”一位券商分析师坦言,“这些传统制造加工业的优势将随着美国和欧盟‘双反’贸易制裁而消失殆尽。而且,技术密集型的新兴产业都有一个特点,越是后上马的企业赶超得速度就越快。光伏产业就是最好的例子,先行企业花费大量资金购买的生产设备,可能在短短几年间价格就出现大幅下降,而大批紧跟其后的企业以更低廉的价格购买设备并迅速投产。此外,先行企业以高昂的成本培育出的市场,也可能会被后发的企业免费享用。为了防止被赶超,这些企业只能24小时开足马力,通过规模化生产降低单个商品的成本。”

哈德森清洁能源资本中国主管合伙人沈忠民表示,目前中国的光伏产业技术成分普遍偏低,成本分化不明显,产品同质化严重,“光伏企业的基本思路就是扩大产能,试图通过这种方式降低成本,使其产品具有一定的利润空间。然而因为整个行业未形成成本分化,做不出太多差异化东西,光靠增量减成本没有太大的竞争性。未来的竞争优势肯定主要体现在技术方面,没有掌握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状况难以改观。”

上一篇:诗人江明修 下一篇:软饮料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