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沫破裂 世界变平

时间:2022-08-19 01:43:34

泡沫破裂 世界变平

全球化已经进入3.0时代,这一切都在人们睡梦中完成,而可怕的是我们浑然不觉。

柏林围墙倒塌、苏联解体、美国成为全球单极势力后,全球一批批结构现实主义者与新自由主义者争相解读冷战并预言新的国际秩序。保尔・肯尼迪的《大国兴衰》;弗朗西斯・福山的《历史的终结与最后一个人》;罗伯特・卡普兰的著作;塞缪・亨廷顿的《文明冲突与新秩序的重建》都在试图作这样的尝试。当今世界最聪明、最博学的专家描述的世界令人不寒而栗:要么是文明或宗教间的冲突,要么是失序失控,要么是自由主义单方面的胜利,要么是美帝国迈向衰败。除了这几个“全球最伟大心智”所描绘的世界外,如果你还想看看有什么其他说法的话,那你一定要看看纽约时报国际事务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的《世界是平的》。

不同于前述几位学术泰斗,托马斯・弗里德曼所著《世界是平的》以超越政治经济学以外的另一个视角来解读世界的变化:信息技术。托马斯・弗里德曼认为冷战后的世界趋势是全球化。在他描绘的世界中,看不到结构现实主义者描述的权力对抗,也看不到文明宗教间不共戴天的仇恨,当然他也不是单纯地认为更伟大的人类理想正趋动整个世界。

托马斯・弗里德曼更像是加拿大学者麦克鲁汉上世纪60年代提出媒介即信息,世界朝向“地球村”方向发展那般惊世骇俗;他认为在冷战结束后如果有什么能描绘出世界的新体制的话,那便是“全球化”。在书中,他用大量的篇章试图向读者介绍“全球化现象”正在打破任何政治和地域的藩篱将世界紧紧联系在一起;美国的病人透过互联网由位于印度的医师诊断;日本广告公司的数字图档由位于大连的中国公司完成基础制作;全球大部分的汽车零件由中国的工厂产出;印度的软件公司只用市场三分之一的成本就能满足全球市场的需求。弗理德曼并非认为信息技术是全球化的唯一条件。他只是认为信息技术的革命催化了全球化的普及。他看到美国实验室研究出来的成果,透过互联网,中国的实验室只要三个月就能搞清楚其中的堂奥。全球正向一个分工更细的方向发展,支持这个体系的是合作和分工而不是结构现实主义所说的对抗和平衡。这种观点反映出弗里德曼新自由主义者的思维。

《世界是平的:21世纪简史》一书后页,译者对作者夸大技术的力量忽略了人们的反应和行为因素提出不同的意见。在这点上,我反倒和弗里德曼持有相同观点;技术不是触发全球化的必要条件,但技术确实加速了全球化的实现。译者将批判局限在民族历史和地域政治,和弗里德曼的描述并没有交集。作者美籍犹太人的身份当然使他对伊斯兰世界存有偏见,但我同意他站在一个地球村的视角以“对现代文明的贡献”为基准来审视文明间的种种问题。毕竟一个致力探索全球化的记者和一个钻研传统政治经济的中国专家彼此之间的立场并不相同,我欣赏弗里德曼那种视角的高度。

1980年末,弗里德曼曾撰写过一本有关中东政治的报导文学作品《从贝鲁特到黎巴嫩》,该书用深入浅出的新闻语言梳理中东伊斯兰世界复杂的派系和犹太国家之间的恩怨情仇,获得了英语阅读世界的好评。该书也成为研究中东问题不可少的参考书目。作者在英国牛津大学圣安东尼学院钻研的就是中东问题,在那个时候,弗里德曼已经显出对现代世界与阿拉伯世界之间种种复杂关系的探索热情和观察天赋。在他的《世界是平的》系列著作的第一版《世界是平的:凌志汽车与橄榄树》和第二版《世界是平的:21世纪简史》探讨世界发展趋势时,他有意避开石油资源争夺、殖民历史等问题而把焦点放在计算机的普及上,将眼光放在当前而不是分析过去。毕竟他在写的是一本有关世界趋势的书而不是世界是怎样构成的书。

当然作者的确透露着浓郁的新自由主义者腔调:他乐观地认为世界变平只会对世界有所帮助,并且不断尝试说服读者接受这种现实。不可否认,作为全美100大富有家族的驸马爷,这位聪明的记者在书中经常流露出与达尔文进化论“适者生存”相同的论调,这样的腔调势必对国内某些读者来说有点刺眼。对学界来说,这本书不免流于轻率。但我相信,费里德曼打从一开始就只想写一本畅销书而不是一本学术报告。这才是记者的野心。

整体来看,第二版《世界是平的:21世纪简史》的中文翻译功力要高得多,第一版《世界是平的:凌志汽车与橄榄树》或许是为了抢占售书时机,中文翻译显得不如第二版生动,降低了不少阅读趣味。不论如何《世界是平的》让人想起20多年前阿尔文・托夫勒的不朽经典《第三次浪潮》。当年托夫勒预言跨国企业兴起、SOHO族出现、大家庭瓦解、DIY运动盛行等等,现在都已获得了实现。弗里德曼的《世界是平的》或许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三本书有必要放在一块读。

上一篇:借Google点纸成金 下一篇:互联网“寻根究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