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自我成长之自我反省

时间:2022-09-10 09:57:04

父母的自我成长之自我反省

亲子互动中,父母通常都会为孩子的一些常见“问题”而焦虑。为此,我们努力寻求各种让孩子变得符合我们期待的方法却常常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因为我们总是把矛头指向了外部,总想如何改变孩子,却没有意识到孩子的问题其实是父母和环境导致的。

特邀作者

王人平(新浪微博@王人平,做火爆育儿自媒体)

在养育子女的过程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是尊重、理鹪、鼓励,还是引导、规矩、塑造,或者说约束、管教、惩罚?就我而言,育己即是育儿。

当你反躬自省时。会发现,孩子的问题没有一样不是父母直接或间接造成的。

当我们责怪孩子不听话时,想没想过我们想尽了办法试图让孩子服从我们的意志,难道不是与我们对孩子长远的教育目标充满矛盾吗?说起希望自己的孩子未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都会说独立自主,有担当,肯负责,有照顾自己人生的能力。而检讨一下我们当下的教育方式,通常都是“胡萝卜加大棒”——或严厉责罚,或奖励贿赂,迫使或引诱孩子听话、不吵闹、不惹麻烦。当孩子真的习惯了听话,而不是独立思考,他们又如何有能力去做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发展出照顾自己人生的能力呢?

当我们责怪孩子“无理取闹”时,想没想过这个“理”是谁的呢?如果迈过我们和孩子之间的年龄跨度,进入孩子的内心,用他们的视角和思维看这个世界,你还会这么认为吗?三十岁和三岁,到底应该谁主动去配合谁?不要把自己固有的价值观强加给孩子,不要把自己的要求视为绝对的正确,我们只代表一种选择和可能而已。

当我们因孩子的任性而恼火时,想没想过真正决定我们情绪的,不是孩子的行为,而是我们对孩子行为的认知、看法和评价。如果真是孩子惹我们生气或伤心,那为什么面对同一种行为,我们却会有不同的情绪反应?孩子的顽皮、淘气,昨天被夸为活泼、可爱,今天就成了没规矩,讨人嫌?所以,不要把自己脾气暴躁的原因归咎于孩子,拿孩子出气。能对我们情绪负责的,只有自己。

当我们指责孩子做事磨蹭,想没想过是因为我们太习惯用成年人的效率来要求几岁的孩子。原本不是孩子慢,而是我们缺少耐心。其实效率对年幼的孩子而言,更多的是一种束缚。它会阻碍孩子心智的发展、扼杀兴趣和好奇心,造成孩子情感压抑和性格扭曲。孩子需要试验、尝试、探索的机会,需要在没有催促和训斥的情况下学习。

当我们批评孩子胆小懦弱或总被欺负时,想没想过当孩子好奇探索时我们指责他破坏;坚持己见时我们批评他任性。当我们习惯了用否定来打击孩子的自信;用打骂来摧毁孩子的安全感。当我们自己就是个缺乏规则,没有底线,遇事斤斤计较,睚眦必报的人,我们有什么理由要求一个在家被欺负惯了的孩子在外不受欺负?

当我们抱怨孩子爱慕虚荣时,想没想过正是因为我们常常拿孩子和别人比较导致的?当我们习惯了以财富、地位、名声来评价一个人的成功,而无视人生的多元追求;当我们因自己的不自信和虚荣,强迫孩子赢在起跑线,妄图用孩子间的比较来找回自己的面子;当我们因自己的懦弱和焦虑,而无法传递给孩子那份“做自己”、“做原创”的勇气,孩子间不断的攀比,不断的在人潮中失去自己,变成赝品、山寨也就不足为奇了。

所谓孩子的问题,常见的原因有:一是受父母自身认知的局限,而把孩子正常生长发育的阶段性特征误解为问题。二是孩子对父母行为的模仿。三是孩子对父母行为的反应。四是夫妻关系的一种投射。就是说,孩子的问题或者父母身上也有,或者是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式出了问题。所以,在我们批评、训斥孩子前,先想想:我们做了什么,让孩子有了这种行为?

自省是一种意识,也是一种能力。那么,如何能做到更有效自省呢?

静心。静生定,定生慧。当孩子不是我们期待的样子时,我们要先放下焦虑和期望,让自己静下心来。只有“静心”才可能找到问题真正的所在,因为内心的平静与安定会给人智慧和力量,让我们能更好地从历史中洞悉规律,把握未来,从而确立自己更具人文关怀的教育理念和方式,让自己进入一种不焦虑、不盲从、不比较、不羁绊的状态。当然,“静心”可以有不同的方法,比如静坐、祈祷、读书、散步等,每个人的根器不同,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就好。

自我觉察。自我觉察是成长起点,没有觉察,我们就会不停地重复无效的行为,而没有成长。因为每个人都是通过感受、理解自己的方式去感受、理解孩子的。我们与孩子的关系本质上是我们与自己关系的一种投射。所以,除非我们能客观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信念、价值观、性格、脾气、优点和局限等,否则我们也不可能客观地去看待和评价孩子。就如我们都没有能力觉察和识别自己的某种情绪时,我们是没有能力描述出来的,也自然没有能力去接纳、正视、利用和完善它。

划清界限。当我们责怪孩子缺乏担当,逃避责任时,想没想过正是因为我们没有守住自己的界限,习惯了越界去干涉、包办呢?分清界限,就是父母先要区分什么是我要为孩子做的,什么是孩子自己要承担的。遇事常问自己三个问题,会更好地帮我们明确界限:一是这是谁的责任?二是我做了什么事情让孩子体会不到这是他的责任?三是我该如何做来帮助孩子明白他该承担的责任?例如:做饭是父母的责任,吃饭是孩子自己的事,我做了什么让孩子不好好吃饭?我如何做能让孩子明白吃饭是他自己的事?创造一个有利于学习的环境是父母的事,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我做了什么让孩子认为学习是为了妈妈?我如何做能让孩子明白学习是他自己的事?

留者畏园,凡夫畏果。当我们有勇气多问几个“为什么”时,离问题的解决已经不远了。因为真正有效的解决办法,一定在产生问题的原因中。当我们因缺乏自省的勇气而总问该对孩子“怎么办”,而回避问自己“为什么”时,只局限于“果”的措施往往不是在解决,而是在掩盖问题,并让问题在拖延中累积和强化。而当我们能更多地关注孩子的感受、需求、行为、动机和原因,以及我们在其中的责任和能做的改变时,问题将从“因”上解决,自然也就不会有“果”的出现了。

本期结语

孟子两千年前就提醒我们,爱孩子却得不到他的亲近,教育孩子不能使他走上正轨,努力了却得不到预期的效果,就应该先自我反省,是不是不够智慧,是不是没有做好自我管理。教育子女,一定是先从诚实地面对我们自己开始的。只有当教育的方向指向内在时,教育的作用才能彰显。正如作家张德芬所说:“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上一篇:考验妈妈定力的幼儿急疹 下一篇:如何发现孩子的天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