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自我,关爱生命

时间:2022-09-10 06:52:27

关注自我,关爱生命

摘要:学校教育应以生命教育为基石。当前的教育中生命教育缺失,学生对个体生命价值的认识甚少,戕害生命的暴力事件近几年来层出不穷。通过撰写心理日志,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探问与追求生命意义、目标与理想,走积极向上的人生之路。

关键词: 人生 ;生命教育; 教育目的

近几年来,不尊重甚至伤害他人生命的暴力事件,青少年的自我伤害或自杀事件,这两类戕害生命的事件层出不穷。学生们试考得太多,直接的社会生活体验太少,书读得也少,所以对社会上的人情冷暖、生活百态往往不能理解,更不要说体会。家庭生活中父母感情不和、同学交往中一次小小的冲突、老师的一句稍为严厉的批评都有可能使学生走上轻生的道路,给自己、家庭和社会都带来巨大的痛苦和无可挽回的损失。

教着高三,笔者时时能感受到学生被压抑的人性。他们会在作文中非常激昂地高谈阔论:要积极应对、努力进取,走向成功要追求坚韧的品格,要笑对一切挫折和苦难。而生活中一次小小的考试失利,一次同学间的口角,会让他们情绪低落好几天,有些甚至自暴自弃,终日沉沦于网络的虚拟世界中。

教着高三,笔者有过这样的困惑:我教给学生什么?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教育学生追求成功吗?考上一所好的大学,将来找一个好工作,拿一份固定工资,就是成功吗?这样的教育追求必然导致学生人文素养的整体滑坡。

一、学校教育应以生命教育为基石

生命教育,顾名思义就是有关生命的教育。通过生命教育提升学生的生命意识,使学生敬畏生命、欣赏生命、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它激发学生的生命潜能,唤起学生对生命的怜爱,让每一个人都活得有尊严,有价值。

郭思乐指出,“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人的生命质量为旨趣的教育,它明确地把教育和人的生命发展联系起来,表现了教育活动的根本意义。”北京理工大学研究员杨东平说:“学校的育人目标应该越来越渺小,从过去培养一个完美的人,到通才,再到现在培养一个充实的人。”显然,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需要在整个教育体制的精神上有所更新。教育整体的目标不该只是帮助学生找到一份工作或职业,教育应当设立一种终极目标――帮助教育对象塑造健全的人格与完美的生命。它不是用一种超强社会化的要求去要求学生,而是关注到个人的生命本身,关注学生的内在需要。教育的重点不是教学生成“材”,而是教学生成“人”。

因此,“二十一世纪的学校教育应以生命教育为基石。”学校教育应该真正落实“德智体美劳”,不能说一套做一套;而且这里的“智”也不能只是知识技能的“知”,更该应是深刻的生命智慧,学校应通过有形与无形的“生命教育”课程来引导学生探问与追求生命意义、目标与理想,引导学生积极地应对生活。通过生命教育的实施,使学生能激发生命的潜能,提升生命的品质,捍卫生命的尊严,实现生命的价值。

二、实施生命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使人对生命本身敏感。”植物学家贝利如是说。如果我们想培养尊重生命的态度,培养学生具有生命的智慧,必须引导学生思考人生大问题。

我尝试让学生反观自我成长的历程,思索个体生存的意义,思考人与他人、自然和社会的关系,设计自我发展的方案。我开展了几次关于生命思考的心理辅导课,并要求学生写下心理日志,然后通过交流和讨论,学生对于自身生命存在的意义,对他人生命的尊重都有了深入的思考。

1.首先,对人生命运的思考

我让学生看一部励志动画片《恐龙》,故事发生在6500万年前,禽龙艾力达(Aladar)尚未出世便与家人失散。它出生于一个小海岛,与狐猴家族一起长大。天有不测风云,一天,天上突然落下陨石雨,艾力达生活的海岛遭到陨石重创。它被迫带着狐猴家族一起逃难,加入一群有着相同遭遇的草食性恐龙,寻找一个传说中遥远的栖息地。在极度缺乏食物和水,并遭受肉食性角龙穷追不舍的情况下,艾力达带领着所有恐龙采取反传统的方法找到最迅速通往栖息地的道路,并找到了自己的真爱。

其中有一段对话:

恐龙:它(指艾力达)为什么这么做,让它们(艾力达一路上帮助的老弱者)抱着错误的希望。

猴子:是希望才能让我们走这么远。

恐龙:为什么不让他们接受命运,我就接受我的。

猴子:那你的命运是什么呢?

恐龙:死在这里,就是这样。

猴子:因为你放弃才会这样,这是你的选择,不是你的命运!

“这是你的选择,不是你的命运!”一句话引起了学生的共鸣。花样年华的学生们多数充满了年轻人昂扬奋发的乐观主义精神。在心理日志里他们这样写道:“一个人的命运把握在自己手里”,“积极对待人生,我们要掌握自己的命运”,“别认命,为命运奋斗吧”。

2.其次,引导学生思考自我的存在

在上次电影的基础上我趁热打铁,希望让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实现他们的人生抱负。在一次题为“我的未来不是梦”的心理辅导课上,我给他们看了一些名人名言,希望能鼓励他们积极进取,并且给学生看了我写的教育随感,让学生交流讨论。“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历史上的人物如屈原、陶渊明,他们活着时或入世,或出世,也并不被当时人所看好,也只是活了那么几十年,但他们的观念,他们的风采,他们的文章活在人类的记忆里几千年,他们的生命最终成了永恒。”可是结果却出乎我的意料,一个平日沉默的女生的发言引起了我的思考。她说:“我这一辈子可能就是这样平平凡凡的,不可能有出息的。”一石激起千层浪,马上就有其他学生附和她的说法。有个学生在课后的心理日志中表达了她的迷惘:“如左思《咏史・其二》所说:‘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崖底一棵松怎么努力也比不上山头一棵草来得高,有一些人生活得很艰难,生活在痛苦里,再怎么努力奋斗都无法过上梦想中的生活。我们大都是平凡的人,来此世上一遭,可能最终卑微得无法在意。”

我不得不承认,学生说的是事实,包括我在内,不也是一个平凡乃至平庸的人么?怎么办?就这样让人丧气?

这一次要求学生自我定位脱离了我最初的设定,我不得不沮丧地承认我们只是芸芸众生中的卑微个体。

3.自我发展设计:追求充实的人生

解决问题的还是学生自己。“人生苦短,如果不能为社会做点什么就离开了的话,自身的价值也就得不到体现了。然而金子总是少数,更多的则是像石桥一样的沙子。而我要对自己说,即使你不能轰轰烈烈地干出一番大事业,即使你不能在人们的心中留下点什么,也要为体现自身价值而活着,我坚信每一粒沙子最终都会找到适合自己的蚌。生活是平凡的,但却是充实的。”(吴海玲《生命随想》)

金子、沙子、珍珠,是很贴切的比喻。是的,每个人都有权利去渴望爬上远处那一座更高的山峰,也尽可以为自己缺乏必须的体力而苦恼叹息。但是和彼岸的希冀和失望相比,更重要的恐怕还是收回视线,看看尽我们现有的体力,在此岸怎样继续迈步。在我们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爬得最高,焕发出自己最动人的光彩。

4.做一个社会的人:关爱生命,关注他人

这一关于生命的心理辅导系列侧重于让学生反思自我的生命价值,引导学生设计自己的人生,仅仅是认识了生命的一部分。最近,相继发生的南方雪灾、汶川地震几起事例,把学生推到生命的边缘去关注生命的脆弱,正好引导学生对生命作了又一次思考:如何珍爱生命?如何应对挫折?不少学生在心理日记中写下了这样的感受:

“一个如花的生命枯萎了,很难想像昨天一个鲜活的人今日已不能相见,她的父母如何面对这样的事实?”(能顾及亲人的感受)

“昨天,一个和我一样年龄的青年,死在了冰冷的河水之中。他还没享受过人生最甜美的果实,就离开了人世。生命是如此不堪一击,想到此,心中不由得阵阵发冷。”(生命脆弱,由人及己)

“风干的血迹还在阳光下闪耀鲜红的光芒,血气已被冲得无踪。如果真有灵魂,它会向人们诉说怎样一个故事,它又要怎样向人们诉说它的故事?”(引发珍爱生命的呐喊)

关于生命与人生的思考随着时间的流逝还在继续,通过写作关于生命思考的心理日志无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它能使学生自觉地关注自我的生命,关心身边的亲人,有些家庭原本紧张的亲子关系也得到了缓和。事实上,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样一些问题:做真实的自我、肯定自我、面对无常、生死尊严、信仰与人生……学生在体悟人生的意义、追求人生的理想之时,在人格上也获得了全面发展。我相信即使是卑微的生命,收获的必是充实的人生、幸福美满的人生,也是无限向上的有益社会和有自我价值的人生。

在学校还未能开设独立的生命教育课程之前,我想只要老师做个有心人,在教学实践和生活教育中,可以开展生命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的机会是很多的。

生死问题是和人类共存的,生命教育也应是历久弥新的教育,有必要尽快推行、开展和实施。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州市龙港高级中学)

终校/黄炯相

上一篇:教育契机的分类与应对策略 下一篇:转化“差生”重在心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