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深度学科分类的科技查新模式研究

时间:2022-09-10 06:07:12

基于深度学科分类的科技查新模式研究

[摘要]以国家“重大新药创制”项目查新需求为出发点,统计国家科学图书馆近年来生物医药领域的科技查新工作,探讨并分析科技查新工作的问题和规律。通过深入的学科分析,提出针对生物医药领域查新的深度学科分类的工作模式。并从文献计量角度分析查新报告的密切相关文献,为查新工作提供文献数量指标的探索方向。最后,总结国家科学图书馆查新中心的人力资源立体化保障模式。

[关键词]科技查新生物医药新药创制

统计分析

[分类号]G350

科技查新是信息咨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计算机检索和手工检索等手段,以文献检索为基础,通过对学科专业概念内涵和外延判断的方法,为评价科研立项、科研成果的新颖性和先进性提供事实依据的一种公众性信息服务工作。查新具有较强的时限性,查新人员经常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大量的查新报告,使短期内人力不足的矛盾突出。单方面加快查新速度,必然对查新报告的质量产生影响。如何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提高效率,是查新从业人员需要解决的一个大问题。

通过对国家“重大新药创制”项目申报的查新工作的总结,结合2006年以来生物医药领域查新工作的分析,探讨生物医学领域查新工作的特点,提出基于深度学科分类的查新工作模式,并探索查新报告的文献数量指标,为同时提高查新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提供参考。

1 数据来源和统计方法

查新数据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总馆Z006―2008年的查新存档。选择了生命科学类和生物医药类查新作进一步分析,以2008年国家“重大新药创制”项目相关的查新工作为重点分析对象。国家“重大新药创制”项目的科技重大专项信息,从科技部网站上获取,其他数据来源于相关数据库,如:Web ofScience、Derwent Innovations index、Beilstein/Gmelin/PCD等。

2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2006―2008年生物医药类查新分析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下文简称国科图)总馆的查新工作始于1991年,1994年被国家科委评为一级科技查新咨询单位,具有多年的科技查新工作经验。其查新范围涉及物理、生物、计算机等多个学科,是一个综合性的科技查新机构。

生命科学相关领域是国科图科技查新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两年,其比例一直呈上升趋势,由2006年占总数的13.14%上升至2008年的18.25%。其中,医药类查新在生命科学相关查新中比重大幅上升,由2006年的29.27%上升至2008年的68.49%,增长了近一倍,如表1所示:

这种现象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①近年来的生命科学领域,正由传统的动植物学向关注人类自身健康的生物医药转变;②市场对药物研发的需求,使得较多研发机构和企业对查新的需求大增。通过对这些医药类查新的统计,得出其涉及的方向主要有:医药相关生物技术、纳米药物及其载体、肿瘤药物与基因药物、医药信息系统等方面。学科方向的转变,使查新工作要涉及更多的纳米、基因、分子等生物医药发展的前沿技术和核心技术,也使查新工作的难度增加。这些科研项目的方向与这次国家提出的“重大新药创制”方向非常吻合。

根据药物制备技术的划分,药物主要可分为三大种类,即化学类药物、中药和生物技术药物。相对于化学类药物和中药,生物技术药物因生物技术发展迅速,技术问差异较大,因此种类较多。本文结合国科图科技查新工作实践、“重大新药创制”项目方向和生物制药的分类方法,将生物技术药物按照所涉及的主要生物技术细分为基因重组类(蛋白)药物、抗肿瘤药物、疫苗类药物、抗体与免疫检测类药物、纳米药物及载体技术等五个种类,加上化学药物和中药共七类药物。同时,将在“重大新药创制”中出现,但难以归人上述七类药物的技术或平台分为:医疗设备与技术、医药信息平台、新药生物技术平台,将分类不是很清晰的关于技术方面的项目归为新药生物技术平台。传统中药则在新技术下称之为“现代中药”,再加上化学(合成)类药物共十个种类。对2006―2008年以来的生物医药类查新按这十个种类进行统计,如表2所示: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绝大多数方向数量增长明显,其中少数方向是从无到有,这也反应了生物医学的很多新技术逐渐应用到药物开发领域。如2006年未出现抗体类药物和纳米药物的查新项目;医药信息平台作为信息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应用也刚刚出现。

3 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申请和相应查新工作的特点

重大专项是为了实现国家目标,通过核心技术突破和资源集成,在一定时限内完成的重大战略产品、关键共性技术和重大工程。《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围绕国家目标,确定了包括“重大新药创制”的16个重大专项。“重大新药创制”主要在针对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糖尿病等10类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自主研制一批化学药物、现代中药和生物技术新药。

2008年8月29日至9月11日了“重大新药创制”第一批项目申报;9月23日至10月13日了第二批项目申报。其中,第二批的申报历时lO个工作日,拟最多涉及806个子课题项目,最大投入560100万元经费(仅统计自由申报类项目)。其中1000万元以上的平台类项目94个,涉及经费325500万元:1000万元以下项目中,创新药物研究开发700个,新药研究开发关键技术12个,共涉及经费234600万元。这些项目的申请、研究开展和后续工作等,对信息服务具有极大需求。科技查新作为信息类技术服务工作,应该为“重大新药创制”项目作出自己的贡献。

在这一次申报过程中(包括第一、二批申报),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在短时间内受理和完成查新37个,其中科学院院内查新26个。特别是第二阶段的申请,受理和完成了26个,其中科学院院内委托21个。这些报告都集中在一周内撰写,是全年平均值的3-4倍,典型地反应了查新工作的时限性特点。

综上,从国家需求看,将加大对生命科学领域的投入,这是国家战略的要求。查新服务将在避免重复性立项、研究中文文献支撑、成果评价等方面持续发挥作用。而查新工作也将面临时限性和学科深入的压力与变革,具体而言,在查新的操作流程、数据库选择、检索策略制定、结论分析等方面,都面临更高的难度。

针对这一问题,下文在总结国科图总馆生物医药类查新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三个方面的应对方案:①根据学科特点和查新所涉及的数据库、检索方法,提出五大类查新报告撰写模块,涵盖了上文所述的七个药物方向的查新工作;②从查新点文献量的角度,总结了查新报告的文献数量指标;③总结了国科图总馆查新检索中心人力资源的立体化保障模式。

4“重大新药创制”项目查新工作的分类

及报告撰写

从药物研制技术和查新所涉及的数据库、检索方法等特点出发,提出了五大类查新报告撰写的模块,分别是:涉及化学合成类医药查新、涉及现代中药类查新、涉及抗体类药物查新、涉及基因重组类查新和涉及纳米药物及载体类查新(相关技术类查新暂未作分析)。对其适合的学科方向、数据库与资源、需要解决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总结,涵盖了上文所述的七个学科方向的查新工作,如表3所示:

4.1 涉及基因重组类查新模块

涉及基因重组类药物的查新:①确认基因名称,数据库为Genbank等,包括基因的注册号、基因名称、蛋白名称、基因家族种类等;②确认基因重组的方法,即片断重组或定点突变;③重组基因或蛋白的修饰,主要有PEG修饰、纳米载体连接等修饰方法;④有必要获得相关基因的序列以进行比对或找到基因组中的位置;⑤通过文献检索判断重组基因药物的功能。例如,定点突变PEG化干扰素药物的查新,首先确定干扰素的亚型(α、β或y),其采用序列是通用序列还是某个克隆片段;其次,确定定点突变位置所导致的氨基酸序列的变化,与对比文献进行比较;再次,确认是否有其他修饰,比如PEG化、二聚体化等,与所检索到的文献和专利对比;最后,定位其新颖性的层次,以撰写报告。

4.2 涉及化合物类医药查新模块

涉及化合物类药物查新首先需要确认药物结构,进行结构检索,以获取如下信息:结构式、CAS号、化学命名、俗名等,数据库可选择CA、Beilstein、Gmelin、Webof Science中的结构检索。然后,根据CAS号和名称检索其功能。结构检索通过母核的不同选取方式以调整检索策略,获得查全率或查准率。化合物类药物查新的新颖性往往有两种:①物质结构的新颖性,通过结构检索确定;②化合物结构已有报道,但其功能具有新颖性,通过分析文本文献确定。

4.3 涉及现代中药类查新模块

现代中药类查新:①明确中药的来源,即中草药的俗名、学名;②确认有功能的主要成份;③进入化合物的检索流程,即获取俗名、化学命名、CAS注册号等信息,有必要进行结构检索;④对比药物的功能。可优先选用中草药数据库,并辅以BP、Medline、Web of sci-ence等。

4.4 涉及抗体类药物查新模块

涉及抗体类药物的查新:①确认抗原,抗原是蛋白还是其他大分子,是完整蛋白还是片断,其基因和家族成员;②确认抗体,如完整抗体、单链抗体、单域抗体、融合抗体和ScFv片断;③抗体的制备方法,如传统免疫反应还是噬菌体抗体库筛选等;④确认抗体的治疗靶点。其数据库首先是NCBI中的Genbank等,然后辅以Medline、Web of science或Derwent等。

4.5 涉及纳米药物类查新模块

纳米药物是在纳米尺度采用纳米技术制备的药物或药物载体,是近年来才出现的药物种类。由于纳米技术正处于发展和不成熟阶段,因此,纳米药物类查新需要确认的是何种纳米技术,应用在药物开发流程的何种阶段,是否涉及纳米药物载体,载体属于纳米粒(nanoparticale)、纳米球(nanosphere)或纳米囊(nano-capsule)的哪一种,是否涉及其他纳米辅助技术(如纳米磁珠分离)等。纳米药物目前未见针对性很强的数据库,其分析主要依靠文献或专利的对比。

5 科技查新工作质量控制指标探索

笔者统计分析了2006―2008年的82个生物医药类查新报告的密切相关文献。国内查新24个,国内外58个,共涉及查新点157个,密切相关文献约3303篇,一般性相关文献超过11000篇。平均每个查新报告的查新点数量接近2个,这与查新委托中默认2个查新点的规则相关,并且2个查新点的数量适合查新报告的撰写。国内查新,平均每个查新点的密切相关文献数量为14.9篇,一般相关文献为60.5篇;国内外查新,平均每个查新点的密切相关文献数量为22.9篇,一般相关文献为123.1篇。相关文献统计如表4所示:

2008年“重大新药创制”计划申请中的查新报告,其相关文献数量大幅增加,这表明科研项目的新颖性正在深入到学科的细节,同时意味着查新员要泛读的文献量也在大幅增加。一定数量的密切相关文献是展示研究项目背景、阐述项目新颖性的需要,每个查新点的密切相关文献量可作为查新工作质量控制的潜在指标,同时也决定了查新报告篇幅。

6 应急状态下,科技查新服务人力资源的立体化保障模式

2001年底,国科图(CSDL)项目正式启动,其主要思想是强调联合服务,整合各种资源,进行分布式服务。国科图查新检索中心也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充分整合现有资源,采取审核员一查新员一学科馆员一研究所馆员的多层次服务方式,以应对应急状态下的委托高峰。同时在如下几个方面展开工作:①根据国家计划的通知,项目申报预警,形成预警机制;②由研究所图书馆员或者学科馆员向科研人员通知和科技查新委托申请、时间安排、完成计划等;③由研究所图书馆员协助科研人员填写查新服务委托书;④专职查新员和审核员与科研项目负责人沟通,预审查新项目,并结合学科馆员和认证查新员力量,进行分题;⑧查新报告完成,审核员审核并交由科研人员或者学科专家确认。其立体化网络式服务模式如图1所示:

这一模式在这次“重大新药创制”项目申报中得到较好的实践,为解决查新工作的时限性提供了一种参考模式。

7 展望

随着国务院在2003年的行政审批项目管理方式的决定中,取消了国家科技查新资质的认定,标志着科技查新及相关信息服务工作走向市场,这将使得我国依赖“政府制度”的查新服务工作向发达国家依赖市场的科技信息咨询与决策服务转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大量机构参与到查新服务的行业,然而由于查新工作本身的特点,查新报告质量和产出效率是该行业的发展瓶颈。通过对深入学科的科研创新工作规律的探索,为同时提高查新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提供参考。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采用的基于联合服务的人力资源立体化保障模式,为同行业内解决查新工作的时限性问题提供了人力保障的样板。在未来多元化的知识型信息服务需求作用下,单一的以认证为主要目的的查新工作,将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开发出质量过硬、对科研和研发人员有“实际价值”的信息服务产品将迫在眉睫,而这将依赖于对科研创新活动本身规律的探索和相关技术的开发。

上一篇:项目知识管理研究综述 下一篇:我国信息服务企业技术创新风险评价体系实证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