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反假币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2-09-09 11:26:54

农村反假币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目前,农村已成为假币犯罪活动的“重灾区”。本文针对当前农村反假币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分析了农村假币流通的特点以及农村反假币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如何加强农村反假币工作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农村;反假币;人民银行;机制

近年来,假币不断流向农村,直接影响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及农民的生产与日常生活。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有80%以上的农民接触过假币。这充分表明农村已成为假币犯罪活动的“重灾区”。因此,加强农村反假工作势在必行。

一、当前农村假币流通的现状和特点

1.流通假币的券别以大面额为主,小面额的假币相对较少。

2.假币种类多样,造假水平不断提高。以当前出现的HD版假币为例,其印刷技术、图形处理等手段都较以往有了明显提高,仿真程度较高,一般群众难以鉴别。

3.假币来源渠道复杂,流入面广。从调查的情况看,假币来源于外地的居多,主要通过三条渠道:一是不法分子直接从假币制贩商手中零星购入;二是流窜作案的不法分子从外地带入;三是制贩一条龙,从省外用货运或托运的方式带入后分销。来源于当地的假币则相对较少。

4.从已发现和收缴的假币看,连号的假币少,重号的假币多。

5.农村集镇和偏远山区成为假币流入市场的主要渠道。农村集贸市场人员复杂、现金使用量大、从事交易人员鉴别能力相对较低。不法分子有机可乘,大肆将假币通过各种渠道推进流通领域。同时,偏远山区和外地游客交易时使用假币的现象普遍存在。

6.在假币使用方法上,以大面额假币购买小件商品,从而换取小面额真币者居多。

7.假币危害群体主要是文化程度较低、年纪较大的老人或年纪较小的儿童等。

8.缺乏假币鉴别技能。由于农村群众文化程度相对较低,而且很少有机会接触反假币培训等活动,因此普遍缺乏相应的假币识别能力。

9.缺乏必要的假币鉴别工具。由于资金、管理以及思想意识等方面的原因,目前95%以上的集市批发业市场没有配备专门的鉴别仪器。

二、当前农村反假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村群众由于文化水平较低,金融知识缺乏,法制观念和自我保护能力相对薄弱,极易上当

受骗。目前,农村反假币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反假货币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不够完善

根据国务院反假联席会议精神,各地都已经建立了“反假货币联席会议制度”。但这一制度在农村尚未得到完全的落实,部分成员单位工作缺乏主动性,基层反假币工作领导体制和运行管理机制尚需完善,信息平台有待建立,工作督促落实和考核制度尚需完善。

2.反假币知识宣传不到位,农民缺乏基本的防假识假技能

近几年,人民银行加大了反假币力度,开展了一系列反假币宣传活动,社会公众的防假、反假意识有了一定提高。但由于以下原因,导致宣传效果不甚理想:

(1)目前大多数金融机构集中于城市,农村成为反假币知识宣传的薄弱地带,尤其以偏远山区更为明显。各金融机构注重于对城镇及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宣传工作,忽视了对农村及农民反假币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工作。

(2)反假币宣传缺乏长期性和经常性。每年的反假币宣传活动时间短、跨越时间长,很难满足日趋严峻的反假币形势的需要,如何创建长期有效的反假币宣传机制,以保持反假币宣传工作的经常性和连续性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探索。

(3)宣传手段较为单一,宣传效果有限。

3.农村金融网点覆盖率低,反假币服务难以保障

金融服务窗口作为反假币的第一道关卡,在反假币工作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商业银行的改革,农村金融网点大量撤并,而保留的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网点绝大部分集中在中心乡镇,难以为分散居住的广大农民群众提供假币鉴别及咨询等方面的服务。

4.假币受害者法律意识淡薄,导致假币长时间“体外”循环

多数农民对识别假币的方式方法、持有和使用假币等违法行为的后果知之甚少。绝大多数群众为了保护自身利益,发现假币后不会依法上缴银行等金融机构,而是千方百计用出去,将损失转嫁他人,这就使一部分假币长时间“体外”循环,严重影响了人民币的信誉。

5.基层金融机构反假币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淡薄

个别基层金融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为了与客户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忽视《中国人民银行假币收缴、鉴定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及规定,放松假币收缴工作程序,发现假币没有按照规定进行收缴,致使假币在市场上继续流通或使已收缴的假币重新流入市场,严重影响金融机构的声誉。

6.反假币专业技术力量薄弱

一方面,由于农村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社情复杂,假币来源渠道较多;另一方面,农村基层金融机构的部分一线人员反假币专业知识相对较少,反假币技能尚有待提高。因此,农村的反假币专业技术力量相对比较薄弱。

7.对制、贩假币等犯罪活动处罚不够严厉

目前对小额的假币案件,司法机关只是对涉案犯进行罚款处理,这必然会助长犯罪分子继续从事更大的制、贩假币等犯罪活动。

三、关于加强农村反假币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针对当前农村反假币工作的严峻形势,基层人民银行要因地制宜地制定应对策略,多措并举,群防群治,才能有效遏制辖区内涉假案件上升蔓延的势头。

1.加强监管,发挥人民银行在反假币工作中的主导作用

人民银行作为基层反假币工作的主管部门,应抓好反假币的日常管理工作,提高全辖区金融机构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反假技能,定期组织开展反假币专业知识培训,切实督促有关人员全面掌握反假币业务技能。同时,应加大对各金融机构假币收缴工作的检查监督力度,定期通报各金融机构假币收缴工作情况,对不执行或不认真执行《中国人民银行假币收缴、鉴定管理办法》的金融机构给予严肃处理。

2.建立健全农村反假币法制网络

充分发挥县域“反假货币联席会议”的作用,积极协助公、检、法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建立、健全农村反假币法制网络。公安机关要加大查堵力度,切断假币贩运的链条,同时要广泛发动群众,提供破案线索,追根溯源,深挖假币贩运、贩卖团伙,摧毁假币贩运的渠道和贩卖的网络,遏止假币犯罪在辖区内的蔓延。检察机关要对公安机关侦查终结的涉假案件尽快提讼,使涉假犯罪嫌疑人员从严、从快受到法律的惩处。法院对涉假犯罪嫌疑人员要进行公开审判,对涉假犯罪增加法律震慑力。

3.改进宣传方式,加大宣传力度

针对广大农村群众文化层次较低、反假知识有限的特点,应改变过去集中时间、集中地点、小范围、低层次宣传的方法,采取“下乡到基层、宣传到人心、服务到细节”的宣传方式,做到“集中宣传与分散宣传相结合、农忙宣传与农闲宣传相结合、宣传假币识别知识与宣传法律、法规知识相结合”,通过开展经常性、反复性的宣传活动,逐渐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和反假币知识水平。

4.推广非现金结算工具

随着商业银行的发展,银行结算手段有了很大进步,农村金融机构在积极开展结算工具和结算方式、方法创新的同时,应当在集贸市场、商店、旅馆、饭店、便利超市等消费场所加大POS机投入和使用宣传,增加ATM机等硬件设施建设,强化现金管理,引导、鼓励企业、个人采用非现金结算方式,义务为群众提供假币咨询和鉴别服务,从而减少农村的现金交易,杜绝假币的滋生市场和生存的空间。

5.建立健全长效的反假机制

农村反假币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从制度和机制上去保证,要建立和完善如下三个机制:

一是强化反假联络员培训机制。通过个别辅导、办班培训、观看视频影像资料及真假币实物对比等形式,定期对反假联络员进行培训指导,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人民币防伪常识、假币特征及反假币法律法规等,尤其是当新版人民币发行后及发现新版假币后更应及时进行培训。

二是完善反假币职能部门协调机制。人民银行要加强与公检法机关、宣传部门在打击制、贩假币等犯罪活动及反假币宣传等方面的协商,密切配合,协调联动,形成合力。

三是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人民银行要按照《反假人民币奖励办法》的规定,及时兑现破案奖励,调动基层办案单位和人员的积极性。除人民银行要严格落实反假奖励办法外,各金融机构应设立“反假货币专项奖励基金”,对金融机构工作人员收缴假币和对社会人员举报制假贩假等违法行为做出具体数额的奖励规定,对知情不报或违反规定的行为做出相应处罚。

目前,在现金交易中,农村误收假币的概率远高于城市,给原本经济就不发达的农村和农民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因此,只有全面提高农村群众的反假币意识和假币鉴别能力,才能够真正有效地遏制假币在农村的蔓延。

参考文献:

[1] 陈晓波,郑德文. 加强农村反假币宣传工作的设想[J]. 河北金融, 2005(8)

[2]孙洪信. 基层央行应加强农村反假币工作[J]. 黑河学刊, 2007(9)

[3]芦燕. 着力解决农村金融机构假币收缴难[J]. 现代金融, 2007(2)

[4]李均成. 目前农村假币流通新动向应予以关注[J].时代金融, 2007(11)

[5]宫振. 如何有效解决农村金融机构假币收缴难问题[J]. 科技信息, 2008(24)

[6]丁明. 对持有、使用假币罪的法律思考[J]. 法制与经济, 2008(4)

(作者单位: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上一篇:欠发达地区农村借贷关系研究 下一篇:银行卡业务存在的风险及其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