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之策略

时间:2022-09-09 11:02:25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之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33-2738(2012)05-0220-01

摘要:本文通过对教学过程实施有效教学策略,最终达到实现最佳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联系实际;培养兴趣;全面发展;共同参与

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以发展性教学目标为引领,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知规律和心理规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数学的主体作用,通过预设与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态度上激发他们热爱学习;从教学方式上讲究高效。

一、联系实际,加深认识

1.联系生活实际。

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是有密切联系的,新教材中也给出了许多例子,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学习内容,由于小学生都有着好奇心、疑问心、爱美心强和活泼好动的特点。教师从这些方面去导入,充分地发挥小学生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使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我运用事先准备好的漂亮的图片创设情境,讲故事引入:夏季的一天,一只小蜻蜓在草地上飞来飞去捉蚊子,忽然飞来了一只美丽的小蝴蝶,绕着小蜻蜓飞来飞去,小蜻蜓生气了,小蝴蝶却笑着说它们是一家人,小蜻蜓不相信,小蝴蝶带着小蜻蜓去找它们家族的成员,它们找到了树叶,小蝴蝶说在图形王国里它们三个是一家人。同学们,为什么小蝴蝶要这样说呢?这样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兴趣浓厚,注意力集中,主动去探究对称图形的共同特征。

2.动手实践让学生加深认识。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精神。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图形或物体,调动各种感观参与实践,同时教给学生操作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拼摆、画图、实验等操作实践,激发思维去思考,从中自我发现数学知识,掌握数学知识。让学生动手实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三角形的认识”是一节比较枯燥的概念课,我让学生用彩色塑料条围成三角形,并投影到银幕上。通过观察,学生很快发现图1和图2是用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图3虽用了三条线段,但首尾不相交,所以不是三角形。定义从直观的观察之中升华出来了:“用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加强操作活动,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顺应他们好奇、好动的特点,而且能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帮助他们学习数学知识,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

二、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同时也指出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给充分的时间、空间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使每一位想说的同学都有机会去说。做到尊重每位学生的权利,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课堂中充满浓浓的人文气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是仅仅体现在部分学生身上,而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选择,不强加给学生某一种解题策略,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法,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乐。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学生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没有迈出哪怕是小小的一步,那对他来说,这是一堂无益的课。无效的劳动是每个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的最大的潜在危险”。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我们教育实践者的不懈追求!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过程,又是学生能力的发展过程。因此,教师要彻底摆脱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整个学习活动中去;同时,又要注意学生个性的发展,这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个性差异毕竟存在,所以在课堂上必须做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各种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堂练习,让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都有话可说,有题可做。

三、培养习惯,提高参与自觉性

1.培养学生主动提问的习惯。

课堂中让学生质疑提问,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又使学生在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养成了质疑、敢问的习惯,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得到了保护,并逐步培养了会问、善问的思维品质。在学习相遇应用题时当学生理解数量关系后,有出示这样的练习:王师傅开着客车从A地去B,每小时30千米,同时李师傅开着货车从B地去A地,每小时40千米,经4小时两车相遇,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当学生正确解答后我引导学生思考,假如你是王师傅,你停在相遇点向前看你还能解决什么问题?(王师傅还要走多少千米才能到达B地?)要是王师傅回头看呢?(王师傅离A地多少千米?)如果换成李师傅你们还有什么新问题?让学生通过解答自己提出不同的叙述方式的问题,加深数量关系的理解,同时提高学习能力。

2.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习惯。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手脑结合,注重实践的习惯。不仅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还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有助于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用手操作、用眼观察、用脑思考、用口说、用心体验,多种感官协调参与,提高学习活动效率。例如,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我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提问题的兴趣;再让学生亲自动手摸一摸圆柱,体验圆柱的形状;接着让学生动手用尺子、绳子量一量圆柱的底面半径、直径和周长;然后用剪刀剪开圆柱的侧面进行观察;最后让学生共同讨论、交流,从而认识了圆柱的特征。这种的自主探究活动能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引导学生明确课堂学习目的和每一项活动的目标要求,带着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新知识探索活动,要认真观察活动现象并分析活动中出现的各种现象与所学新知之间的关系,积极思考活动对解决的问题启发和帮助作用。促进对新知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

4.培养学生主动发言、认真倾听的习惯。

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参与课堂交流活动,积极发言,充分表达自己在活动中的感受、认识和发现,以自己的意见和见解促进其他同学的学习。引导学生在课堂上除了认真听老师的讲授,还要学生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包括小组交流时时同伴的发言。要学会从同学的发言中吸取好的、对自己的学习有促进的积极因素。

5.培养学生自觉修正、主动构建认知结构的习惯。

“创新”需要扎实、牢固、结构合理的知识体系作基础。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整理知识、内化知识,进而形成具有自身思维特点的个性化知识结构的过程。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整理、自觉修正、合理构建知识结构,能使学生学会一些学习数学的思想方法,为创新提供一定基础。在每堂课的最后教师要舍得留些时间,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小结,梳理所学的知识、修正自己探索过程中的偏差和错误,提出改进意见。

总之,真正有效的课堂是展现教师教学魅力和人格魅力的课堂,是深受学生喜欢的课堂,是不断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的课堂,是对学生终身发展富有影响的课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能力只能由能力来培养,品德只能由品德来塑造。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必须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通过执着追求细心品味将课堂雕刻成一件精致的艺术品。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靠自己的真情投入,去吸引学生,感染学生,塑造学生,这样的课堂才会富有实效,才会萌生智慧,才会充满活力。

上一篇:Excel在学生信息管理中的应用一例 下一篇:关于加强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