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昆虫》教学改革与实践

时间:2022-09-09 10:53:25

《资源昆虫》教学改革与实践

摘要:针对《资源昆虫》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本文从教学思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改革与实践,以期为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资源昆虫》;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考核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3-0059-03

昆虫是地球上发展历史最长、分布最广、种群数量最大的一类动物,它们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近年来,由于某些昆虫的危害,给人类的农业生产及环境条件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为此,人类投入大量资金并采用各种方法进行防治,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大量使用化学药剂导致的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问题也日趋严重。然而,从几千万年以前直到现在,昆虫就被人类当作一种有用的资源进行开发利用,而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其发展缓慢,如果我们能够加强昆虫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使其变害为益,这样既可以减少防治费用,解决农药防治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又可以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资源昆虫》是针对林学专业和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专业开设的一门选修课,以昆虫产物(分泌物、内含物、排泄物等)、虫体本身或昆虫行为可直接或间接为人类所利用,满足人们某种物质需求或精神享受,具有经济价值的一类昆虫为对象,从其外部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利用的途径及经济价值等方面向学生进行讲解,使学生全面了解资源昆虫的相关内容以及与人类的关系,从而推动资源昆虫产业的发展。然而,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教学资源、教学手段以教学方法的出现,使得《资源昆虫》课程的教学已经远远满足不了目前的需求,迫切需要进行改革,为此,作者从2007年开始,对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以期为《资源昆虫》教学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一、教学内容

按照教学大纲要求,本课程共32学时,包括课堂讲授24学时,专家讲座4学时和讨论4学时,从传粉昆虫、绢丝昆虫、工业原料昆虫、食用和饲用昆虫、观赏昆虫、天敌昆虫、环境监测型资源昆虫和生物技术研究用资源昆虫的类群和利用途径以及昆虫资源保育的概念及在世界上的发展情况等方面进行全面讲解。有限的课时,面面俱到的讲解内容,必然会造成教师无法对讲授内容进行全面深入的讲解,而只能从表面上让学生对课程内容有一个初步了解。鉴于此,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其中,传粉昆虫、绢丝昆虫、工业原料昆虫、食用和饲用昆虫、观赏昆虫和天敌昆虫作为传统的资源昆虫,其加工利用在我国都有多年的发展历史,例如早在公元7000年前,人们就开始通过猎取蜜蜂获得蜂蜜,我国利用蚕茧制作丝绸已近5000年的历史,因此,在每一类资源昆虫中选择一种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昆虫,从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利用的途径和前景等进行讲解。而环境监测型和生物技术研究用资源昆虫则是近年来才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和研究的热点,尤其在利用水生昆虫监测海洋、湖泊的水质情况,利用苍蝇等进行法医鉴定,以及根据昆虫自身的构造、器官的结构与功能、行为、激素、声音、筑巢昆虫的巢穴结构等特点开发相关技术系统等方面。因此,应该跟踪科技发展前沿,对这些内容进行重点讲授,让学生充分了解昆虫在社会进步及科技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满堂灌”的形式,即整个教学过程均由授课教师在台上讲,而学生则在下面听,不仅会导致教学过程枯燥无味,而且由于被动地学习,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下降。为此,应由单一的教学方法向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转变,在教师讲授的基础上,增加课堂讨论、专题汇报和专家讲座等,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1.教师讲授:教师在讲授过程中,以实例教学为主,采用“倒述”和“步步设问”的方式,如讲到传粉昆虫蜜蜂时,先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到一些与其相关的产品,如蜂蜜、蜂花粉和蜂王桨等,然后以此为起点,向前推,逐步了解其形成、采集、加工等过程。在绢丝昆虫中,以丝制的衣服为例,先讲解蚕丝是怎么做成衣服的,其次讲解蚕丝是如何加工而成的,再讲解家蚕是如何产生蚕丝的,最后讲解家蚕的形态特征、生物学习性及人工饲养的一些相关内容。

2.课堂讨论:为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局面,充分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并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在讲授过程中,可以针对某个问题进行现场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如在食用昆虫讲授中,针对食用昆虫产业在我国发展缓慢,而在国外许多国家迅速发展的现状,从人们的传统观念、产品来源、产品加工、产品安全以及国家的相关政策等方面进行讨论,以此加强学生对教授内容的理解。

3.课堂汇报:针对教师讲授中没有涉及到的内容或当前世界各国研究的热点问题,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资料进行总结,并制作成PPT,然后在课堂上进行汇报,教师根据汇报情况进行点评,以此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并提高课程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教学手段

1.多媒体教学:现代化教学手段中最重要的一种,由于昆虫的个体发育、行为表现以及相关物质的产生过程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强调的是直观性和实践性,因此利用多媒体技术采用图形、图像等形式将许多比较抽象、难于理解的内容变得具体化、直观化,使其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同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如中央电视台第七套科技苑和致富经栏目里有许多关于昆虫的养殖与利用方面的节目,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购买一些,在上课过程中与其他方式穿行播放。

2.实验教学:多媒体教学虽然具有直观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但对于昆虫而言,对其形态特征进行实物观察,则是增加感性认识,理解和掌握课堂讲授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林学和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专业的主要学习对象就是昆虫,通过课堂学习、实验观察和实习等环节,对昆虫的基本知识及一些主要昆虫的形态特征都有了很好的把握,但观察的标本及实习地点多以北方为主,对南方的昆虫知之甚少,而由于南方特殊的气候条件,已成为我国资源昆虫开发和利用最主要的区域。因此,通过实验观察,可以让学生直观、生动地观察各种资源昆虫的形态结构和生物学特性,对一些主要的种类能够准确地识别和鉴定,有效地促进行对课堂教学的消化和吸收。

3.实习教学:为了加强学生对资源昆虫的人工饲养和利用、相关产品的加工和销售过程进行了解,结合北京实际情况,参观国家动物博物馆,让学生对资源昆虫开发与利用的总体情况进行了解;参观北京植物园蝴蝶馆,了解蝴蝶的人工养殖技术及利用途径;参观北京植物园蜜蜂馆和北京市蜂业公司,了解我国蜜蜂产业的发展历史、相关蜂产品的加工生产过程。通过实习,使学生能够近距离接触各种资源昆虫,切身感受到资源昆虫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激发了对资源昆虫开发与利用的兴趣。

四、考核方式

改变单一的“结果考试”模式为多样式的“过程考试”模式。结果考试的形式容易导致学生出现不注意平时的学习积累,考试前集中突击,考试后又一无所知的现象,应针对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进行考核,增加过程教学的考核比例,如学生在上课、实验和实习过程中的表现、实验报告、实结的撰写质量,分组汇报的准备及汇报效果等,占70%左右;而期末考核则主要采取考查的形式,即学生通过查阅大量文献撰写课程论文,占30%左右,为避免学生从网络上摘抄,由教师指定几个题目,并提出具体的撰写要求。

通过课程改革,使学生全面掌握了资源昆虫学相关的学习内容及最新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学会运用各种不同的创新思维方式来思考和解决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学时数较少等等。因此,建议适当增加本课程的学时数,以满足学生对资源昆虫相关内容及研究进展的全面了解与掌握;利用暑假,到南方一些资源昆虫较丰富的省区,进行标本的采集与制作,同时学校在教学经费上提供一定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陈晓鸣,冯颖.资源昆虫学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李孟楼.资源昆虫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

[3]姜义仁,秦利.多媒体技术在资源昆虫学教学中的应用[J].吉林教育,2011,(5):6-7.

[4]杨洪波.谈多媒体教学对传统教学的影响[J].科技信息,2006,(S4):150.

作者简介:宗世祥(1976-),男,辽宁建平人,北京林业大学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森林害虫生态调控研究。

上一篇: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拓展与载体创新 下一篇:《机械制造工艺学》任务驱动教学中的知识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