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城镇化进程中的慢行城市建设

时间:2022-09-09 08:52:54

论城镇化进程中的慢行城市建设

内容摘要:建设慢行城市、发展慢行交通可以缓解城市拥堵、节约社会资源、减轻环境污染,对建设低碳城市有着重要意义。目前我国的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的建设既面临着良好的机遇,也存在着较大的挑战,在慢行城市建设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本文针对城市慢行系统的建设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建设慢行城市的思路。

关键词:城镇化 慢行城市 慢行交通

城镇化与慢行城市

城镇化的发展方式根据不同发展阶段和发展重点的不同,一般有两种主要方式即人口转移型和结构转换型。城市化发展的初期,多以人口转移型为主,通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而提升城市化水平,其发展动力是工业化。这种方式的弊端是城乡差距被逐渐拉大。结构转换型是现在各个国家都重视的城市化模式,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使城市和乡村的物质条件差距逐步缩小,通达性提高,乡村已经成为城市经济发展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人口虽然仍旧向城市转移,但速度已经放缓,有的已经开始就地城镇化,而且城市的人员和企业也向周边农村和乡镇转移,在此过程中城市和乡村的经济、社会、文化得到优化,提高各自的城市性,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结构转换型模式也是目前我们国家倡导的城镇化模式。

在城镇化过程中无论人口转移型还是结构转换型都涉及到城市空间的拓展和优化问题。交通是城市的血脉,城市空间肌体的拓展是依托交通来完成的,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功能的集中,城市交通的出行方式和系统构建越来越成为影响城市发展的关键因素。当前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建设慢行城市,设立慢行交通系统势在必行,这对于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和谐城市具有重要的意义。

所谓慢行城市指的是倡导慢行交通优先的城市。慢行交通是指步行或自行车出行等以人力为空间移动动力的交通。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由步行系统与非机动车系统两大部分构成。慢行城市的结构形式为通过慢行交通链接一系列慢行社区,最终结成城市空间结构,形成“以人为本、慢行优先”的可持续发展城市。慢行城市旨在让人们能够体会文化、感受环境,享受着舒适、愉快而安全的高品质生活,让城市成为令人满意的居住、工作和访问的场所。

建设慢行城市的主要意义在于:一是缓解拥堵,高效出行。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人口和规模越来越大,经济的发展又使人员流动率和机动车的保有量迅速增加,快速的城市机动化与低水平的城市道路基础设施之间的矛盾、激增的人员出行量同落后的城市公交系统之间的矛盾,以及日益提高的生态环保要求和城市机动车尾气污染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出来,城市交通拥堵、出行效率较低、空气污染严重已成为各大城市的通病。发展慢行交通,构建有机高效的城市慢行交通体系是目前解决出行难、缓解大城市拥堵的有效方式。目前,发展慢行交通已经得到各大城市和地区的提倡。二是绿色环保,节能低碳。慢行交通以步行和非机动车方式出行,不用消耗汽油和柴油、天然气等能源,可以节约能源, 同时也不会产生废气、噪声。对城市环境不会造成任何污染,属于绿色出行。慢行交通的管理和建设成本也低于快速交通,节约社会资源。慢行交通的绿色低碳出行方式,对建设低碳城市有着重要意义。三是慢节奏人性化。慢行交通使人们在出行过程中锻炼身体、放松心情和舒缓工作压力,满足人们对慢生活的需求。慢不是速度意义上的慢,而是要回归一种轻松自然的生活境界。

城镇化进程中慢行城市建设的机遇与挑战

当前城镇化进程中建设慢行城市,设立慢行交通体系既面临着良好的机遇,也存在着较大的挑战。慢行城市建设面临的机遇主要表现在城市容量的不断增加,城市空间的继续扩展很大比例表现在新区的建设上,而城市新区的建设用地条件制约因素较少,可以较理想的实现规划设计意图,较好地进行慢行交通和慢行社区的建设。城市建设属于百年大计,规划建设有很强的惯性,一旦进入实施阶段再进行调整难度非常大。目前很多城市由于在规划阶段就采用的是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混和的机动交通优先模式,在城市出现机动交通拥堵后,想要重新进行慢行交通建设就非常困难,因而在城镇化过程中,慢行交通体系的建设迎来了难得的建设机遇, 要在规划建设的初期紧抓城市空间拓展的机会,统筹考虑慢行交通系统的建设,从规划设计、空间布局、道路划分、场所设置等方面先行考虑慢行交通、慢行社区的要求。

同时,在城镇化过程中,慢行城市建设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具体表现在:

一是慢行交通系统缺乏独立性、系统性。城市慢行道路系统应由城市干路、城市支路、独立设置的专用路和居住区内的道路等组成完整的交通网络,以便形成连续交通。但是在前期快速城镇化过程中,由于大量人口涌入城市,交通压力剧增,各大城市一味发展城市机动交通,增加车道,扩展道宽,优先发展机动交通,把慢行交通当作一个附属系统来设计,没能形成全城通达的独立完善的慢行交通系统。对于慢行道的改造也多局限在老城区、商业中心区和城市景观带等局部地段,很少设置独立的专用路,各个慢行道路之间缺乏衔接,住宅区内的道路也大多不向社会开放而采用封闭式管理,因此目前城市的慢行交通网络主要由城市干路和支路构成,依附于机动车交通的特征明显。这种机非混合的交通模式,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在道路的交叉口的冲突点非常多,随着城市交通量的增加这种矛盾会越来越严重。

二是慢行交通和城市公共交通衔接不完善。慢行交通是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重要辅助系统,在转换过程中需要无缝衔接,才能更好发挥机非组合系统的优势,提高出行效率。由于历史原因,长期以来,慢行交通和城市公共交通缺乏合理的统筹规划,衔接不完善。

三是慢行交通设施待完善,慢行出行质量差。首先,过街天桥、过街地道等人行过街设施数量少,通行舒适度差。由于用地、造价、街道景观等因素,很多城市都存在过街人行通道数量不足,间距太远,体力消耗大,自行车通过困难,天桥上安全和舒适性差的情况,明显不能满足市民使用要求,市民使用意愿不高。其次,自行车停放点少,缺乏专门的过街设施。中国是自行车大国,自行车是目前国内城市、乡镇的主要出行工具,相对于自行车的高保有量和出行率,停放自行车专用场地却很少。专门的自行车过街设施几乎没有。再次,道宽被机动车道挤占严重。随着城市机动车保有量增大,机动车道越来越拥挤,为了解决车行交通出现的拥堵,管理者往往采用挤占原有非机动车道扩展机动车道的做法,大量的上班族自行车被挤压、限制在很窄的道路上,严重损害了出行公平原则。最后,不完善标识等服务设施。城市道路标识过多地体现了对机动车的指引,而针对非机动车和行人的标识,如道路中的人行横道、过街地道、过街天桥的位置标识等却非常少,这些都影响了慢行交通的畅通;另外,多数人行道缺乏必要的服务性设施配置,指路标识、垃圾箱、休息椅、地图的设置很少,缺少人性化考虑,在交通枢纽和换乘区域,由于换乘设施的不完善,也会使不同交通方式之间的衔接无法顺利进行。

慢行城市的建设思路

建立独立的慢行交通网络,满足全城的可达性。在城镇化过程中,随着人口的增加,原有的城市空间向周边扩展形成新的市区,在新市区交通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时,根据“以人为本,安全平等”的原则,把慢行交通系统作为整个城市交通系统中与机动车交通系统有着同等重要地位的子系统来设计,给予慢行交通系统以足够的城市空间,而不是作为机动车交通系统的一个附属结构。根据城市的性质和空间特色,慢行交通系统的设立可以依托居住区、商业中心区、城市景观绿化带、城市滨水绿化带等来设立。以慢行出行的发生点(如住宅区)为核心,形成城市慢行社区;以慢行出行的吸引点(如工作地、学校、商业中心区等)为核心营造城市慢行街区;以公共交通枢纽站为核心,形成慢行通道。各个功能区都通过慢行交通道路来连通,形成一个独立的全城可通达的慢行网络。慢行交通系统既可以设立独立的道路,也可以与机动车道并行设立,但必须做好与机动车道的安全隔离,尽可能多的保证慢行出行的舒适、安全和便捷。市民在独立慢行道上与最近机动车道的距离,控制在步行适宜距离范围内,即500米左右。

做好非机动交通与机动交通间的衔接换乘,引导居民采用慢行接驳公交的方式出行。据研究,有效的城市交通是集轨道交通、公交、自行车、步行一体化的绿色交通体系。做好慢行交通和机动交通的换乘衔接,处理好两者之间的的关系,是整个城市交通系统的重要环节,也是交通体系高效运作的保证。根据人的舒适步行距离,公共交通的站点与出行发生点(如居住区)或出行吸引点(如商业中心,娱乐健身场所等)的距离不宜过长,一般控制在200米以内。自行车交通是城市慢行交通的主要方式,公共交通的重要辅助者,为实现慢行交通和公共交通的无缝衔接,站点附近优先设置自行车存放场地,机动车停车场可以较远一些,引导居民采用慢行接驳公交的方式出行,提倡和促进公交优先发展的政策。

营造慢行街区,建立和谐、人性化的慢行空间。在城市新区内沿慢行交通系统规划,布置购物、健身、娱乐餐饮中心,营造慢行街区。街区内城市建设以步行为尺度,街道间的间距、道路宽度、距离附近公共交通站点的距离等方面进行人性化设计,倡导步行和自行车出行并减少长距离出行,提高慢行交通的出行率,在此区域内慢行交通优先,控制小汽车在慢行区域内的行驶车速, 禁鸣喇叭,道路交叉口设立明显的提醒标志,实现稳静化,建立和谐、人性化的慢行空间。

完善慢行交通系统服务设施。慢行车道和机动车道发生交叉时,过街设计要体现以人为本、行人优先的原则。机动车通过地下通道和高架桥要比行人靠体力移动容易的多,因此在城镇化过程中,新区的交通扩展要力求优先保证慢行交通的平面交通形式,把平行出行的空间让给行人,而机动车则可以通过上桥或入地来通过交叉地段。人行过街设施完善休息椅、地图、指路标识、遮蔽风雨棚盖等设置,在交通枢纽和换乘区域,合理建设非机动车停放场地,使人们能够方便地进行自行车和公共交通的转换,同时做好换乘的指导标牌和休息服务设施的建设。一些城市尝试在城市内建立自行车租用网络,在出行的发生地和吸引点设立自行车租用网点,租借和归还在任意一处网点都可以进行,极大地方便了出行,整合了资源,是一个值得推广的举措。

慢行交通系统合理布局,突出城市空间的序列和层次。慢行交通系统的合理布局可以把城市绿地、滨水地区、城市广场链接起来,城市的空间有了收放变化和丰富的视觉景观,突出城市空间的序列和层次,使市民在出行过程中能达到心情放松、健身锻炼、呼吸新鲜空气,体会到轻松、愉悦的城市景观和自然情趣。

综上,在城镇化过程中建设慢行城市,设立慢行交通系统是解决城市扩容后出现的交通出行难题、提高城市运行效率的有效措施,体现了对交通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对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对慢行交通系统进行规划设计时,要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以城市交通实际情况为基础,与城市整体规划协调考虑,从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慢行城市建设策略。

参考文献:

1.严红.我国欠发达地区城市化道路的转型[J].城市问题,2013(1)

2.云美萍等.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简述[J].城市交通,2009(2)

3.丁海茹.传承自然生态之美 创造慢行城市生活[J].现代城市研究,2011(9)

4.高世明,王亮.城市新区慢行交通系统的营造[J].城市规划,2008(10)

5.夏天.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设计策略分析[J].交通信息与安全,2010(5)

上一篇:公益变味沦为帮凶,阳光女孩梦醒时分已无回头路 下一篇:城市郊区化进程中大卖场竞争选址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