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中心的有机疏散模式探索研究

时间:2022-09-09 08:41:16

行政中心的有机疏散模式探索研究

摘要:当前社会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使得一些列的社会问题日益显现出来。行政中心的迁移作为一个有效的缓解城市中心压力和带动城市新区迅速发展,实现和谐平衡的发展得必经之路,我们需要对起模式做到尽量的探索和总结概括。

关键词:行政中心;有机疏散;指向原则;模式

1.研究背景

中国进入了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之前在低速发展阶段形成了单中心“摊大饼”式扩张,带来中心地价高涨、交通拥堵、人均公共设施匮乏等问题则日益严重的显现出来。城市需要疏解,城市空间需要拓展。

目前在我国,政府行政中心选址对城市区域发展的影响力是最大的,其代表着一个城市发展重心之所在,是一个国家或一定地区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行政中心所在区域能很容易的吸引社会投资聚集,迅速地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包括厦门、深圳、青岛、济南、西安、南昌、长春、长沙、合肥、兰州、等诸多城市都实施了城市行政中心迁移,来疏解旧城职能,缓解城市人地矛盾,将行政中心迁出城市中心区,使得中心区的人口、交通、环境等压力和矛盾得到疏散和缓解,同时促进迁入区域的发展。所以对通过行政中心空间的迁移来有机疏散城市职能的研究就很有必要。

例如,1992年青岛市在东部新区投资修建街道、绿地、广场等基础设施,并公开出售市委市政府办公大楼,将行政中心迁移至东区。东部地价攀升引来大量外来投资,同时政府获得高额土地出让金,顺利完成行政中心、经济、文化中心的东移,实现了老城区功能疏解,东部新城区繁荣的科学发展。

2.行政中心与有机疏散理论概述

2.1行政中心

“行政中心”这一概念,还未有公认的、严格的定义。从规划层面来看,主要是指国家行政机关的组织管理活动的集中之地,一般包括政党、政府、人大、政协、司法等机构,是城市政治决策与行政管理的中心,也是体现城市政治功能的重要区域。

2.2有机疏散理论

有机疏散理论是芬兰著名规划师伊利尔・沙里宁在《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一书中为医治城市因过分集中而引发的诸如交通和居住环境拥挤不堪、环境恶化等弊病提出的关于城市发展及布局规划的理论。

1917年沙里宁在赫尔辛基城市规划时发现单中心城市存在的中心区过于拥挤的问题,而当时城市郊区的卫星城镇(卧城)已开始建设。因其仅单一的承担居住功能,导致人口的生活与就业不平衡,使卫星城与中心区之间发生大量的通勤交通,而引发一系列的社会弊病。

他认为城市也是一个有机的集合体,因此城市发展建设也应该遵循自然界生物演化的基本规律――新城一步一步逐渐离散,进行着“有机”分离运动。于是,沙里宁在赫尔辛基附近规划建设一些可以解决一部分居民就业、具有基本配套实施的“半独立”性质的城镇,实现居住与就业的平衡,减轻交通的负担、而缓解城市中心区的拥堵问题。这样就能逐步实现城市功能的“有机疏散”,实现多中心地发展。

二战之后,西方许多大城市都以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为指导,调整城市发展战略,形成了有序、合理的发展模式。其中最著名的是大伦敦规划和大巴黎规划。1945年完成的大伦敦规划对以伦敦为核心的大都市圈作了宏观的空间结构安排,以疏散为目标,在大伦敦都市圈内规划出十几个新城镇来接纳伦敦市区的外溢人口,减少市区压力,大大的有利于战后的城市重建。在我国,“京津冀北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即以京、津“双核”为主轴,以唐山、保定为两翼的“大北京”规划,调整产业布局,疏解大城市功能,发展中等城市,构建大北京地区城市组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3.行政中心有机疏散指向的一般原则

3.1前瞻性

城市行政中心的分布对城市的经济发展,布局结构规划等都有着重大的影响,其作为该城市的一个增长极,对周围地区起着辐射、带动、引导作用。因此对行政中心的疏散要有前瞻性,将其布局在城市未来的重点发展区域与城市的发展方向相一致,以期引导和带动城市总体的发展。

3.2持续性

行政中心作为城市的空间发展极点,周边要有较为广阔的拓展空间,满足其自身发展与整个城市建设的可持续性需要,充分发挥其对城市建设的带动作用。为日后对其吸附而来的企业 、组织等留下充足的空间,引导产业往新的区域布局,实现城市整体、均衡的发展。

另外,也可预防未来城市经济发展调整、政策措施修正、变更时,留有足够的空间应对,才能充分发挥行政中心的社会经济效益。

3.3可操作性

在行政中心的疏散选址上,要注意投入和产出比重,即经济效益。尤其在时间上,规划要在短时间内迅速起到该有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另外,也许注意在新的行政中心建设是涉及到的选址地拆迁的一些社会和谐问题的合理安排和处理,尽量能做到预防避免。

3.4通达性

所谓通达性,就是一个空间与其他空间交流的便利程度,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指交通通达性。行政中心要发挥好管理和服务的职能,做到亲民利民便民,就要求其要其布局有良好的交通便利性,以利于行政管理职能的发挥。

总之,行政中心是一个城市的地标。因此行政中心一般建于中心而鲜明位置上,以突显其视觉形象上的标志性作用。其新区所在与旧区所在的连线一般应该处在城市的发展主轴线上,这样可以带动城市的发展方向能够符合城市规划的预期而合理发展。而同时新区距离旧区不会太远,以避免旧区衰败,新区不能迅速成长。

4.行政中心空间迁移模式概括

影响行政中心空间迁移模式的因素众多包括自然、政治、经济和许多偶然因素,但是以地理条件这一因素的影响为主。所以行政中心空间迁移模式因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而主要概括为跳跃模式和依托模式两种。

4.1跳跃模式

主要是在受到自然地理障碍影响时,多为高山、丘陵等不宜逾越的阻隔,就只能跳离旧城在离旧城较远或有一定距离的区域建设发展。比如贵阳市位于云贵高原之上,城市被山地和丘陵在空间上将其割裂的无法呈现和形成任何发展方向,只好在远离老城的西北方向,跳跃式规划建设金阳新区。

该模式不能很好的依托老城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充分的人力资源与广阔消费市场,实现缓慢有机的城市功能疏解。当然,这是迫于自然条件原因的限制,在政府大力度的开发建设和带动辐射下实现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为城市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点。

4.2依托模式

依托模式多为将行政中心迁至城市边缘的新区或者开发区中。这样可以做到依托老城发展,很大程度的利用老城中相对完善的生活和商业等基础设施,同时将城市发展的重点从中心区转移出来,有机的疏解城市中心区过于聚集的职能;也可以很容易的与城市发展的主轴线对接,延续并带动城市发展方向得形成和完善。所以在可能的情况下,依托模式是多数城市的理想选择。

该模式所在区域通常为地理条件好,城市延伸拓展空间一般都较为充分。通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当城市是位于狭窄的河谷地带时,通常行政中心的迁移是沿着河流、顺着河谷方向纵深方向进行的。比如位于汾河谷地的太原市,城市的发展方向就是沿着汾河向南扩展,省政府也规划将向南部新区迁移。而当城市是位于较为宽阔的平原地带时,行政中心通常会呈现出跨河横向迁移拓展的模式。比如赣州市,城市所在区域较为广阔,于是在老城发展空间严重不足之时,跨过赣江支流之一章江,将行政中心迁移至黄金开发新区,迅速的带动了整个新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岳华.关于中国城市行政中心变迁的思考【J】.重庆建筑.2005 (2).

[2]张静.行政中心迁移中的科学性研究.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11月(4).

[3]王军 刘江.望新闻周刊.2002年4月1日(14).

作者简介:冯斌(1985.9--),男,山西古交人,汉族,山西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人文地理学城市与区域规划方向。

上一篇:建设工程的全过程造价管理研究 下一篇:建筑工程质量控制问题及解决途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