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体育”中的挫折教育

时间:2022-09-09 07:17:01

“快乐体育”中的挫折教育

摘要:在实行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标准的今天,“快乐体育”的体育教学形式,对体育教学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已成为体育教师追求的时尚。但对“快乐体育”的含义,不同体育教师却有着不同的理解。有的教师把快乐体育理解为“汗加笑声”,相反,对于缺少“汗加笑声”的体育教学活动,就认为是不快乐,甚至把它定义为是厌学现象。如果体育课一味地去追求汗加笑声,而忽视了学生的其他心理品质教育――如在体育教学中实施挫折教育,势必会影响体育教育的全面性原则。

关键词:快乐体育,挫折教育,体育教学

一、快乐体育和挫折教育的关系。

什么是快乐体育?从教育心理学的观点看,快乐是一种心理体验,是重要的情绪。快乐的心理体验因人、因事、因时而异,对于社会的人来说,来自生物性的游戏和玩笑的快乐体验固然重要,但是对人有建设性的、有社会意义的活动更显得重要。因此从系统的角度出发,快乐体育应包括得到人体发展体验的快乐,得到成功,兴起体验的快乐,以及得到尊重的快乐。而挫折恰恰与快乐相反,它是指人在遇到障碍,碰到困难,使其目标难以实现的心理体验。挫折具有两重性,根据人对挫折的态度和挫折忍受力的不同,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对挫折报以积极的态度,并具有较强的忍受力,挫折可以成为一种动力,能够磨练人的意志,强化人的精神,增强人们百折不挠、知难而进、发奋进取的勇气。在体育教学中,通过快乐教育可以使学生体验到快乐,满足其趋乐避苦的欲望。而通过适宜挫折教育,可以不断地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和勇气,培养其不怕困难、战胜困难的意志品质,提高其挫折的忍受力。

二、正确使用“快乐体育”教学。

“快乐体育”是“寓教于乐”的教学体现,它十分强调学习的兴趣,因为兴趣可以为人的活动提供动力,它是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学生在学习中,兴趣和快乐相互交替和补充,会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能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善于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灵活组织处理好教材,不断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尽量避免和克服学生厌学体育的情绪,使学生学习过程处在一种良性的环境中。实施“快乐体育”教学应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如对某一抽象、生硬、难以理解的运动技能分解后,溶解于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的情景中。又如教学“立定跳远”这一教材时,教师通过精心的组织与构思,引导学生想象青蛙的跳跃动作,再以情景游戏“青蛙捉害虫”,开展运动技能教学,其间再辅以针对起跳角度太低或太高的情景设问:“害虫在禾苗的最高处或稍低处,怎样才能捉到它?”,这样结合教学对象的生理、心理特点,再通过创编故事与创设适宜的教学情景,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立定跳远”的教学工 作,来充分调动学生参于活动的兴趣,使学生能联系生活实际,自主积极地参加到有趣的练习中。再如,在篮球移动教学中,可以用 “老鹰抓小鸡”的游戏进行教学,通过游戏的方式既提高了学生的情趣,又得到“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快乐体育旨在强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良好的学习情绪。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积极自觉的渴求。但是以“乐”激趣也并非放之四海而此皆准的唯一良方和途径。“快乐体育”说到底最多也只是一种教学方法,属于施教的形式范畴,这种施教的形式应与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相互适应。实际上,学生的兴趣既受影响于施教的方式,也受影响于施教的内容。只有当教学方式创设的精神与教学内容所描述的情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时,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强烈的兴趣。快乐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兴趣,但学生兴趣也可由情、由失败、由挫折而生。因此体育教学中不应该仅以一“乐”而拒“七情”于教学之外,在体育教学中应从教学内容的实际出发,该喜则喜,该忧则忧,切不可把 “寓教于乐”的方法随处滥用,学生掌握知识、体验学习的成功感,可能是教师指导出来的,也可能是教师“逼”出来的。因为学习的过程,教育的过程不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学习的过程是自身极大努力的“痛苦”过程,是需要克服困难的。克服困难、遭受失败与挫折与体验快乐同等重要,所以体育教学中,同样也要重视挫折教育。

三、实施挫折教育的措施。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抗挫力,首先要让管理者认识到其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积极的沟通和交流,获取学校管理者的支持,这样才能更加有利于学科教学的开展。学校领导加强对于小学体育教学培养学生抗挫力的重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将培养小学生抗挫力列入体育学期教学计划

培养学生的抗挫力是一个长期、系统的过程,也是学校德育方面一个重要的目标,这个目标的实现需要各个学科共同的配合和努力。只有将培养小学生抗挫力列入体育学期教学计划中,才能够引起体育教师足够的重视,体育教师才会在体育教学中更多地关注小学生抗挫力的提高,更好为小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服务。

(二)定期组织体育教师参加培训和进行针对性的教研活动 学校不仅要将培养小学生的抗挫力列入学校的学期体育教学计划中,还要组织一些专家或有经验的教师对体育教师进行培训,让体育教师对利用体育教学培养小学生抗挫力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另外,还应要求学校的体育教研组定期组织教学研讨,不断的交流、总结体育教学培养小学生抗挫力的教学经验,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体育教师更快、更好地成长。

(三)教会小学生面对挫折时的一些心理自我防御方法 对困难和失败进行合理的归因。每个小学生的能力是有限的,每个小学生之间的能力也是有差异的。所以,每个小学生所能承受的困难和挫折也是程度不一的。当小学生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要积极的寻找原因,如是否是因为自己努力不够;是否是因为任务或目标太难,超出了自己目前的能力所能达到的范围;或者仅仅是因为运气太差等等。不能一味的责备自己,沉浸在失败的阴影中和某种消极的情绪当中。要教会学生变挫折为向上的动力,要么增强努力,在措施上加大力度;要么改变策略再做尝试;要么降低行动目标或重新选择达到目标的方法;要么以其它方面的成功来弥补某一方面的缺陷。毕竟“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四)以日常体育教学活动为主对小学生进行抗挫力培养 教师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和能力差异,结合小学体育课程的内容特点,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情境,给小学生提供一个自我展示、自我实践的舞台。教师通过适时地引导、点化,让小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慢慢地体验困难和挫折,不断地提高认识。以学会坚持与学会放弃的结合,自我加压与自我解脱的平衡为培养策略,让学生在团队的合作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挫折观和一定的抗挫力。其中包括了解与掌握体育活动中调节和控制情绪、意愿和行为的方法。

(五)以体育竞赛活动为辅助项目对小学生进行抗挫力培养 我们知道,体育教学中进行的竞赛活动存在着必然发生失败和挫折的特点,如跳高比赛最终都得面临失败,其他项目必然有失败的一方。每个参加比赛活动的小学生都必须面对挑战,要想赢得比赛,就必须有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勇气,如果缺少了这种勇气,我们将很难从比赛中获得信心和成功的喜悦。所以说,体育比赛活动对小学生的抗挫力的培养无疑是一个巨大的促进。如低年级的学生适合以一些强度低、趣味性强的合作项目为培养项目,例如:两人或多人绑腿短跑比赛,“抬花轿过河”等等。中、高年级可以适当进行一些强度大的,有一定对抗性的团队合作项目作为培养活动。例如: 篮球趣味对抗赛,拔河比赛。在比赛中让学生体验身体的对抗、疲劳,这本身就有利于学生意志力的提高。重要的是学生在比赛中的体验和感受对于小学生抗挫力的提高都是有直接帮助的。

实践证明:在快乐体育教学中渗透挫折教育,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是素质教育的一种具体表现。在体育教学中,它们发挥着不同功能,但又相互补充,通过这样的体育教学,能为贯 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深化素质教育,培养出更多胜任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毛振明.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 [2]季浏,胡增荤.体育教育展望[m].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 [3]毛振明.体育教学内容改革与新体育运动项目.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4]于晓东,谢争.从分裂到整合――谈学校体育的手段目的论价值观.中国学校体育,2004

上一篇:幼儿教育的几点心得 下一篇: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和谐课堂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