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时间:2022-09-09 06:35:39

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大学不能变成‘技工学校’!”这是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对中国高等教育的急功近利提出的批评。对此,葡萄牙里斯本大学校长安东尼奥在报告中说:“大学重新成为欧洲国家研究的中心力量。”

这让人想起不久前发生的一件事:斯坦福大学两个诺贝尔奖获得者面对记者的提问:“你的发现有什么实际应用?”“没有,没有实际应用。”诺贝尔奖得主丁肇中先生也曾说过:“我所做的研究工作大多数是最花钱,也最没有经济效益的。”而有“用”,还是没“用”;有“效益”,还是没“效益”,似乎已成了中国当下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试金石。我想问的是,这种没有实际应用、没有经济效益可言的发现、研究,我们能不能容忍?在中国的教育和科研界,会不会受到应有的尊重、保护和鼎力支持?在就业率成了高考教育指挥棒的大趋势下,在大学即将变成“技工学校”的现实情况下,这样的教学科研会不会成为孤家寡人,抑或不识时务的愚蠢之举?

让我们来看一份来自全国百所高校6000多名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调查问卷:签约和已有意向的占49.81%,不想马上就业的占15.02%,没找到工作的占27.25%。于是,就业率自然成了高校运转的指挥棒,也成了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考评教学的重要标尺。现在许多学校片面追求就业率,一心瞄准市场需求,教学设计完全按照就业的思路就成了智性的选择。开新课也是开那些非常实用、希望学会就马上能找到工作的课。以至于越是热门的专业越有技工化的倾向。一个相对极端的例子是,某些IT专业的导师招来了研究生,就直接送到公司实习,让他们在公司接受训练。事实是,正当教育似乎越来越与市场接轨、越来越“经世致用”之际,却离教育的精神和本质渐行渐远。

其实,教育的使命不只是对现代化建设提供一般性的智力支持,而是要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前途未来作出方向性、前瞻性、创造性的科学发明、发现和创新。教育的本质主要不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专业知识,而是要教会他们如何学习,如何创新。而这种创新的能力,既需要日积月累的知识储蓄,更需要远离功利、不受干扰和挤压、数年如一日的艰辛劳动。因此,大学必须具备独立精神,不能简单地跟着社会风气走,更不能世俗到成了市场及就业的奴仆。从这一意义上说,大学培养的应该是未来5年~10年的人才,而不是培养急于就业的技工类人才。美国一个比较研究型大学与技术型大学学生潜力的报告显示,两类学校的学生在开始工作时表现差不多,甚至后者的表现还要更好一些。但时间长了差别就出来了:研究型大学的学生有创新潜力,而技术型大学的学生则慢慢被淘汰了。培养了无数IT精英、学校与硅谷的合作模式被多个国家所借鉴的斯坦福大学,有着浓厚的商业气息,却秉承着这样一种理念:大学最重要的使命是创新知识。正如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所说,经济主导的教育肯定不是完整的教育,不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更不是成功的教育。

所以,大学不能只考虑短期的产业成果,更应该做好基础性研究,而不管这种研究当下有没有经济效益,或者能不能实际应用。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要做尖端科学,费用昂贵且不实用,其实这是不了解学术研究规律的一种表现。上世纪30年代,最尖端的科学就是原子物理。那个时候所有的科学家研究物理完全是为了好奇,而现在它已广泛用在激光、超导、照相机上。上世纪40年代,最尖端的科学是原子核物理,现在也已经用在了能源上、国防上。所以,创新研究从发现到应用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可能是20年、30年,也可能是40年,而它只要应用以后,就会改变整个人类的生活。应该说,丁肇中先生之言正是对我们当下急功近利的教育、科研最好的批评。或许这也是我们与国际科技先进水平、与诺贝尔奖项距离遥遥的真正原因。

上一篇:高考录取书=催命单? 下一篇:在青海土族农家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