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语感的培养

时间:2022-09-09 05:48:39

语文课堂教学语感的培养

摘要] 培养学生语感对说、听、读、写能力的形成,可以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对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为语文教学的改革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天地;是提高语文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

[关键词] 语文 语感 教学 朗诵

语感,简言之,即语言感受力。具体而言,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是对特定环境中的话语不经过逻辑推理,直接迅速地感知和把握。它包含对语言文字的正确、丰富的理解力,又包含用语言文字准确、生动地反映生活的表现力。培养学生语感对说、听、读、写能力的形成,可以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对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为语文教学的改革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天地;是提高语文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师必须深刻认识语感培养的重要性。在阅读教学中应自觉地运用语言规律和儿童心理发展规律指导学生的语感训练。

一、感情朗读,激活语感

一篇好的课文,往往都包含着作者浓厚的感彩。学生的感情活动能否与作者课文中的艺术形象获得和谐共振,取决于对课文的理解,感情朗读。要真正发挥感情朗读对语感的激活作用,应做到以下两点:

1.朗读的“量”要足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的遍数多了,自然会了解它的意思。蜻蜓点水,没有数量保证的读,只会使读流于形式,不能起到朗读激活语感的作用。通过多次朗读,使学生逐步掌握语言、节奏、句式、格调,表达出作者蕴含的情趣和意图,领悟课文的用词、造句和巧妙的布局以及感人的情感,进而对文章的内容产生真切感受。要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老师必须从繁琐的讲解中摆脱出来。要善于点拨,精于诱导,指导学生通过初读探索,萌生情感;范读诱发、渲染情感;重点试读,体味情感;回顾全段,抒感;这样一个反复读的过程使学生的语感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2.朗读的“质”要高

朗读只求数量,不求质量,后果往往是事倍功半。要提高朗读的质量,老师就要指导点拨,训导有方,学生才能练的到位。例如五年制五年级课本中的《罗盛教》一课,写的是中国志愿军战士罗盛教三次钻入水中救出了落入冰窟窿里的朝鲜小朋友崔莹,自己却壮烈牺牲的事,学生了解了罗盛教三次钻入水中救孩子时是怎样救的。第一次“罗盛教摸了好一阵也没摸到”,第二次“罗盛教把孩子托上来了!”第三次,“罗盛教用头和肩膀把它顶出来了!”教师把这三句话用幻灯打出来,进行对比读,让学生在读中从语气、语调、情感的表达程度上去体会。进一步引导学生重点理解“摸、托、顶”这三个词,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只有这样,通过情境的创设,角色的变换,心理的揣摸引导学生入情境,通其心,感其情。进而借助表情朗读以抑扬顿挫之声,表身临其境之意,抒深切真挚之情,以达到“情自心中来,情自口中出”的境地,才能使学生的语感在朗读训练中得到提高。

二、形象再现,诱发语感

对小学生来讲,语感主要应具备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性,而三者又以形象感为基础。形象再现即阅读时脑海里形成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生动活泼的立体画面。正如别林斯基所说的,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感到他的语言,但却听不见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因此,阅读时只有凭借想象才能走进作品的描述的世界,进入一个看得见,摸得着,能闻到气味,能听到音响,能辨出色彩的世界,一个活生生的具体的形象的世界。同时,运用形象思维,去感受语言文字所暗示的启发的蕴意和情感。以杜甫的《绝句》中“两个黄鹂鸣翠柳”为例,在带领学生初读课文,释语释句后,可以这样启发、引导学生入情入境。

1.结合诗中的词语,说说这首诗表现的季节和地点。

2.在诗人描绘的画面中,有哪些景物?说说他们的色彩。如果拍成电视片,哪些景物是静的?哪些是动的?用自己的话把动态的景物描绘一下。

3.“千秋”、“万里”把我们引到了画面之外,使你想到了什么?

4.把“含”改成“外”,“泊”改成“前”,意思不是可以更明白吗?哪种写法好,为什么?

在老师的启发点拨下,学生入情入境,浮想连翩,眼前展现出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对的黄鹂在欢唱,一行白鹭在一碧如洗的天空中自由飞翔,凭窗远眺西山雪岭仿佛是嵌在窗框上的一幅图画,门外停泊着来自“东吴”的船只,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感受到诗人“青春作伴好还乡”的喜悦的心情。这样把语感的培养富于训练之中,使学生在一种如临其境,如见其物,如闻其声的真切感受中,得到语言文字的感情和思想情操的陶冶。语言的形象化,既减轻了学生感知课文的难度,又达到了在轻松愉快之中培养语感能力的目的。

三、生活补充,引发语感

训练学生语感,应引导他们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同对语言的研究结合起来。不是单从语言文字去研究,而是以丰富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去研究表现生活语言。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单靠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滴积聚起来,积攒越多,了解就越深切。”茅盾先生曾说:“理解文章应一边读,一边回想自己所经历的相似的人生,或者,一边读一边到现实生活中去。”因此,在教学中老师要善于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展开联想和想象,再现人物的神态,推测人物的内心,设想人物的语言,让作品的人物形象完整站立起来。

四、积累运用,丰富语感

儿童外部语言的出现,关键在于大脑内部的储存和积累一个人语言库存的多少,是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只有“胸藏万汇凭吞吐”才能“笔力千钩任尔张”语文感受能力的强弱与语言材料积累的多少密切相关。语感能力提高是在反复、大量感受优秀的语言材料过程中实现的,积累语言的主要途径是大量阅读,特别是“熟能在诵”,它能使作者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使其言若出吾之口,使其意若出吾之心。”这样积累语言,运用起来得心应手。如此日积月累,就为形成良好的语感奠定坚实的基础。另外,老师还要选择优秀的文章,指导学生阅读,并指导课外阅读的方法,交流课外阅读心得,架起从课内到课外,从课外到课内的桥梁。学生只有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才能从课外阅读的潜移默化中感受课文的语言表达方式,并自觉地融进自己的表达之中,使语感训练落实到语言文字的运用上。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只有重视了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并施之科学有效的语言训练方法,才能使阅读教学有声有色,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上一篇:构建多元化的英语课堂教学 下一篇:利用新课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