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学研究

时间:2022-09-09 01:19:04

我的书学研究

书法史的研究离不开几个重大的问题:一是书法现象的关注,包括书体的演变和发展,书法载体如纸、笔、墨之类材料的发明和技法的发展;二是作品的研究,包括真伪的鉴别,形式风格诸问题;三是书家的研究,包括个性心理、审美观念的变化等;四是相关的政治、文化历史背景的揭示。这四大问题关系到揭示书法的历史真实,昭示书法的形式之美以及书法丰富的文化底蕴,因而不可轻视,更不可小视。基于这样的认识,我的书学研究有如下几个特点:

1.关注书法文化历史背景的揭示

一切书法现象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文化背景中发生的。因此,揭示书法现象的本质必须关注其历史文化背景,切忌孤立地看待某一书法现象。如隶变的出现,并不只是字体演进的必然,还跟当时的政治制度、文化制度密切相关。作为隶书的特殊载体竹简,又跟笔法密不可分,故现象研究是个系统工程,偏于一端必疏于片面。再如对赵孟\在书法史上地位的评价,就离不开对其文化环境的揭示。《论赵孟\的创造》就是从历史文化背景及书法史的发展链接上看其创造的。这篇文章论述的艺术创造前提看似不关书艺,却正是赵孟\创造性的外因。这篇文章投寄赵孟\研讨会,却意外落选。这也可看出书学界对这一重大问题实际是很少关心的。因此,我的书法研究是力图从历史文化背景中见出新意。元代书法史不足百年,然著名的书家足与宋、明抗衡,其原因正是那个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元代书法的复兴与新变》写的就是这一书法现象的总结。

2.关注书家个性心理的历程

书家在各个不同的时期创作的作品其风格往往不一,有时甚至差异很大,仿佛不是一个人所写。这也是书法史上较为普遍的现象。如何看待这个现象,最合理的办法就是寻绎出书家个性的心理流程,从创作主体内部揭示其原因。如张雨的书风清丽遒逸,很得赵氏遗意,然其晚年的《登南峰绝顶诗》等几件作品,却是粗头乱服、狂放不藕的形貌。因此,不剖其文化心理结构、不揭示其晚年思想的变化,就很难做出合理的解释。本书中的书家说,一个鲜明的特色就是充分揭示各个书家的心理变化流程,从而在历史文化的框架中找到其书风演进的轨迹。

3.关注艺术作品的形式

书法史最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作品,研究书法史重头是对书法作品的研究。正是在这个重大问题上,研究者们似乎迷失了方向。或津津乐道于枝微末节的考证,或不厌其烦地在史料中爬罗剔抉,而对于作品的艺术形式则语焉不详。这个疏忽,导致了艺术研究的本末倒置。即便是《中国书法全集》中的有些艺术分析,也是粗陋而幼稚。这样所谓的书法研究就成了史料的研究。故我在编全集时,尤注重各个书家书法作品的艺术特征的分析,让不同的书家的作品在形式上的特征有一个大体准确的显露。例如鲜于枢的草书与杨维桢的草书绝不相同。前者以气势胜,后者以狂怪胜:前者用笔精微,书法形态俊逸潇洒,后者用笔奇拙,线条粗细、轻重对比强烈。杨维桢用侧锋多,点的形态常有三角形的“头”。有了这种比较,就让读者有一个感性的具体印象,而不陷于空泛的结论。

4.关注书法与相关学科的相融相通

书法史上的大家往往既是书家,亦是诗人、画家、哲学家。关注书法与相关学科的同异,极大地有利于揭示同一历史时空下的某种审美观念或书风的流行。例如,要弄懂董其昌淡逸的书风,必须同时了解他的禅学思想,他的书法之悟是与惮悟相连的。而王守仁书学思想就是他的心学思想,不弄懂他的心学历程,“龙场悟道”,也就不容易解释他的草书之心手两忘。莫是龙是诗人,他的书风豪逸俊爽,一如其诗。邢侗是画家,画上的是跋即是其书风的标志。在写邢侗的书法艺术时,一直基于找不到明确的参照框架。后来总算发现了一幅有纪年的画,才从题跋中找出了晚年书风的信息。因此,研究书法史,有时往往花很大力气走迂回路线。像王守仁的全集,极难读,要找很多哲学史的著作对照读,这些看来与书学研究毫不相干的事却正是书学研究需要的基本功夫。

我的书法史研究的侧重点是书家个案研究与作品形式研究。着眼于个案,书史就实,重视书家文化心理结构的梳理就易于揭示其真;着眼于形式,就有利于揭示书法之美,离开了形式,书法之美就流于虚无。

我长期从事美学、文艺学研究,故一直想构建一部真正的书法美学著作。化十年之久苦心经营的《书法解释学》便是一个结果。书中所收的《书法本体论》单独发表后还有过商榷的文章。其实该作者根本未看懂我的文章,也不知书法的本体究竟是怎么回事。后来我写了一篇反批评文章《书法从认识论到本体论》,此后便止息了。我的这些文章运用西方美学尤其是海德格尔的艺术哲学、加达默尔的《真理与方法》、苏珊朗格的《情感与形式》等艺术理论解释书法这一审美活动。这不仅仅是一种尝试,更是研究方法的一大变革,许多以东方古典美学说不清的“意境”之类的命题,以西艺术理论观照,清晰明了,也易于把空泛的感悟式描绘变成条分镂析的知性分析。这样,使艺术研究有一个新的推进。不敢说这些文章有多少创见,但至少不因袭旧说,给人一个新的观察视角。一些研究书法的人从不看这类西方美学著作,仅凭一知半解的几个新名词就来写所谓书法美学文章,恐为时过早。至少先读懂几本艰涩的美学著作再说。

书法美学研究是哲学层面的理性研究,以美学史、哲学史的功底为前提。过去搞艺术的理论读的许多书这时都来发挥它的作用。所以,我体会到,还是筑基于基本的理论为好,免得做一个空洞的所谓理论家。书法美学研究,尤其要关注书法审美活动这个动态结构,关注欣赏中的创造及意义的生成。这些大多属于形而上的东西,非一知半解者所能道。

徐中玉(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待文书画 综合融通

东涛同志早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长期在各地学校任教。幼年即好读唐诗宋词,稍后即进而从事研究工作;除研究诗词,遍读诗话、词话之属,知其大意,又进而钻研画论与书论,同时兼治绘画史、书法史。从对王维、苏轼、黄庭坚、杨维桢、徐渭诸家的钻研过程中,深感诗文书画,虽各有其异,但其间原理,实多相通,执一而论,不如综合融通,为能发现新知,有所开拓。

据我所知,我国古代文艺理论积累之丰富、精深,无疑是有关理论研究方面有世界意义的宝库,过去虽有些研究,且不断有些积累,但确还非常薄弱,不足。或偏于文艺之一隅,或只谈外部表现、思想观念,或只是作家作品外部研究的迭合汇编,专题艺术发展、线索、生命力的深入研究基本还颇缺乏,这也许已是许多同行们的共同感觉。东涛同志已经这样做达二十年了,他大胆按自己的感受见解,用自己的做法,动手写出来。真理愈辨愈明,有了“万虑”,才可能逐渐“一致”,“殊途”可以“同归”。这才是真正的不断提高发展嘛!

东涛过去教学任务甚重,后来有条件读了更多中外美学诸书,从钱钟书先生的著作中也感悟不少东西,对照比较,更扩大了他的视野,充实了治学的根基。从他寄来的这部《古典诗 论研究》的著作中,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对他的坚持探索,不断精进的精神,我是非常赞赏的。我相信他一定能取得更多更大的成绩,因为他站得高,看得远,已有很深的功力,还有他本单位的大力支持,何况即使退休,还会有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呢。

王玉池(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他是一个认真读书、严肃治学的学者

近几个月来,我陆续收到盛东涛(楚默)先生寄来的“楚默书画文集”。系列计有《中国画论史》、《倪云林研究》、《书法解释学》、《楚默书学论集》、《古典诗论研究》。在此前后,他还在多卷《中国书法全集》中担任了执笔人。还出版了《书画印欣赏》等著作。字的总数已有二百五十余万。这使人感到十分吃惊,也十分高兴。盛先生几十年来默默耕耘,现在即将退休,也到了丰收季节,真是可喜可贺!

楚默先生的著作中,有些是我不熟悉的领域,如古典诗论、书法解释学等。就以我接触较多的书史、书论来说,近些年来,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人很多,出现了书法热和书法理论热的现象。但他们之中的绝大多数都没有下过真实工夫。多数是有感而发,随便谈谈。或偶尔也引用古人或外国学者的只言片语,其实他们只是装装门面,他们自己也并未理解,文词生涩,使人看后不知所云,故于研究问题无补。楚默先生则不同,他是一个认真读书、严肃治学的学者类型。他的文章总是材料丰富、思路严密、推断合理,故有相当的说服力。以他参加全国书学讨论会的论文来说,从第三届开始就有论文入选(那时还没有评奖制度,入选就是对论文的肯定)。以后的四、五、六届都有论文入选,并届届得奖,有的还得了一等奖。有些人的文章,因为评奖时间匆忙,不能细致推敲。当时虽然给了奖项(包括有些一等奖),但过后许多人提出异议,说明文章的观点很难站得住脚。楚默的文章则不同,不论什么时候来看,都是经得起推敲的。不仅如此,他还次次得奖,说明他的文章是稳定在一个高水平上。这是他功力深厚、治学严肃的结果。

刘正成(北京大学书法研究所特聘教授、《中国书法全集》主编)

艺术精神的追寻者――楚默

到了这个高度

你不再羡慕豪华、财富和权势

崇高的冷酷、神圣的权威、高矗的宏大 扼杀尽尘世一切卑俗的念头

面对的白雪、坦诚的蛮荒、高远的神秘

这是楚默登珠峰大本营(5200米)后的自作诗,这个“高度”显然不仅是珠峰大本营的高度,也是他体验到的人生境界和生命境界的高度。超越名利、权势,也就超越了世俗,从而获得心灵的自由。这也是楚默对中国诗、书、画艺术史苦苦追求的高度。

从楚默先生的学历看,他是研究文学的,但十多年前却以《书法意境论》在书法界一炮打响,随后又在《中国书法》上发表了《书法本体论》,极为充分地展示了作者文艺学与艺术哲学的功力与睿见。他不仅纯熟地运用中国古典文艺理论阐释书法,而且准确、贴切地运用西方现代解释学、接受美学、格式塔心理学等思想介入书学探索,为书坛所侧目。

有俚语道:知人知面不知心。谁知道2002年的一天,我忽然收到他新出的三本书:《倪云林研究》、《中国画论史》、《书法解释学》,着实让我吃了一惊!待我惊吓未定之际,今年初,忽然又掷过两本:《楚默书学论集》、《古典诗论研究》!五本书我当然尚未全部拜读,但其中关于书法史研究的文章我是不只读过一次。我匆匆浏览之际,我尚未对其理论挖掘的深度做出充分估计,但就其在中国古代文艺领域涉猎的广度有了由衷的感佩之情。

楚默,处默也。典出司空图《诗品》第二品“冲澹”:“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默默地淡泊自守,就能体悟艺道的精微。处默是一种审美的境界,不为人知也。不求人知,保持心灵的虚静,这也是楚默的处世之道。楚默与我同庚,竟不知,他如此不事张扬。他在―个异常安静的地方默默耕耘,他的成果并非来源于时尚的信息资源,而来源于静静地挖掘与思考。他并非在寻求“冷门”,仅就其研究的选题而论,他确实是在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之处下功夫。常言道:书如其人,文如其人。拭去浮华,但见真经。纵观新世纪的中国书协中,几十个钦定的“学术委员”,有几人可以与之同日而语耶?在当今商业“走穴”成风和争名位成风的书法界,“默”已经不容易,“默”而后有成果出如惊雷之掠空,竟何难哉!

在书法史的研究中,楚默先生也看重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但他更重于在艺术内在的精神现象的分析,而不仅止步于考据的精巧。他说:“书法艺术的精神在书法的形象之上,广而且大,深邃无边,难以究底,故主体不参与其中,与目见之形象对话、相契,则书法之精神永远与你无缘。”这时,我似乎领会了楚默先生去爬越珠峰的潜在意义,也似乎触摸到了那首登山之诗的意境。

丛文俊(吉林大学古籍所教授、博导)

楚默很敬业,对学术研究充满感情

我和楚默神交已久,一直以无缘谋面为憾,近日相邀对他的学术研究写几句印象式谈话,就只能靠推说了。

我觉得,楚默很有才气,还有点诗人气质,对学术问题很敏感,富于想象。一般说来,读书有体会不难,难在如何验证体会的独到之处与学术价值,并能有一个比较好的切入点去把握它们。例如,他把书法之韵称为“非心非物”、“亦心亦物”的现象状态,其论证虽还可以再为完善,而能做到这一点,即已进入传统文化艺术精神的深层结构之中,这非寻常议论所能及了。

楚默很敬业,对学术研究充满感情,经常会把自己投放到行文当中,所乐所尚,所恶所弃,毫不掩饰。看得出来,楚默有真性情,甚至不无孤傲与偏颇。当他以饱满的热情对问题进行诠释的时候,会努力去发掘它们的意义,并且把自己的感受和文学性的发挥也加入其中,从而使论说更有色彩和思想,予人以启示。如果对材料进一步细加考订、推敲,其论或更坚实有力,从而清晰、全面地凸现一定历史文化背景中的事实。

楚默善于读书,对西方艺术理论相当熟悉,文章总是旁征博引,令人目不暇接,很有时代精神。就我而言,读楚默的东西,总有新鲜感,在认识问题的同时,也扩大了自己的视野。楚默学中文出身,对国学也颇有心得。诸如孔子删《诗》、《诗大序》、孟子读诗主张“以意逆志”等诸多文学问题,都能自出机杼,言之有物,持之以理,读起来饶有兴味,令人艳羡不已。楚默还有很多论画文章,可惜我是外行,无从置喙,只有望之兴叹了。

郑奇(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导)

蓦然回首,已树起一座学术丰碑

我与楚默先生的交往是先见其文而生钦敬之情,后觅其人,更感其厚朴的品质。我读过他编的《中国书法全集》元代各卷和《楚默书画文集》的一些文章,感到处处洋溢着真知灼见,受到许多启发。他是一位实实在在做学问,而且是真正称得上有学问的人。南航艺术学院建立美术学硕士点后,我郑重将他的《中国画论史》列为硕士生必读书目。这样的人,一生于功名利禄无所求,也无力求,全部的寄托只是书斋,如有可能,也决不放弃游名山大川。有人赏他,他不卑不亢,无人赏他, 他不失自信。因为他没有奢求,又不害人,大概人们通常也不会注意到他,谈不上去捧他,可能也不会故意害他。他就在这众人不经意处自我陶冶,蓦然回首,已树起一座学术的丰碑!

以西方艺术理论解释中国画

如果有兴趣翻一下过去发表的大量有关倪画的评论,见到的大多是隔靴搔痒的庸俗社会学的批评。倪画的真正面目,一直如雾中之山,不显峥嵘。幸好楚默的《倪云林研究》终于浮出水面。这本专著的显著特色就是评画扣住作品的形式,从图式中发现画意和画家的灵魂。

作品形式的秘密是眼睛看出来的。眼睛何以能看出画外的东西,这里既有生理的因素,亦有艺术心理学的原因,例如倪云林“一河两岸”构图中的“空白”,楚默就是用“格式塔”心理学来解释的。视觉心理认为,凡被封闭的面都容易被看成“图”,另一面被认作“底”。“空白”,从现代视觉心理这个角度看,也就是一种特殊的“图――底”关系。楚默从这个独特的角度解读倪画中的“空白”,令人耳目一新。

他说:“空白作为整幅构图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连接了前景和后景,使前、中、后出现了深度和层次,坡石、枯树、远山只有和空白结合起来,才构成一个‘格式塔’,视觉会自动完形:这段空白成为空间幻觉的线索,成了灵气动荡的宇宙。”(该书P.66)楚默这段对“空白”的艺术分析,与传统的“计白当黑”理论视角完全不同。所以,他的分析,给人以现代的感觉。这实际上是《倪云林研究》的又一特色,即以西方的艺术理论来解释中国画。楚默浸淫西方美学由来已久,功力既深,视角亦异,但绝不是凑热闹者的生搬硬套,故其论多有新意。

倪画简逸而高深,平淡而又绚烂,倪画亦是其社会文化背景下诞生的。楚默能从文化心理入手,全面探讨倪云林的思想与人格,书艺与诗艺,使倪云林的性格饱满而有个性,这可以说是该书的又一特色。《倪云林人格论》诸篇力作,引用众多不常见的史料剖析其思想渊源,多有点睛之笔。至于倪云林的诗、词的艺术特色,历来被人忽视。楚默擅文艺,对这方面的分析,底气十足。旁及书法、音乐,交游等方面,倪云林的形象可说是有血有肉了。

最后要说的是文后的《倪云林年谱》,此《年谱》是楚默潜心史料,钩沉抉剔十多年而成。资料宏富,辨析精当,不失为有用之谱。一切研究倪云林者不可不看。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楚默的印学研究。1995年首次全国篆刻理论研讨会,他就有论文获奖。1997年参加江苏教育出版社组织的《篆刻学》编写,后来辛尘出国,大多文章的编辑也由他负责。西泠百年印学讨论会,他的印学论文也入选了。他的印学评论,也能扣住形式来批评,且很有见地。这可能也与他的擅理论分不开。

上一篇:烟墨淋漓元气足 老笔纵横破边幅 下一篇:清代书法及其对当代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