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书学思想研究

时间:2022-05-20 03:00:22

孙书学思想研究

摘要:在孙《书画跋跋》中记载了王世贞、孙二家各自不同的书学思想。然而这本书是针对孙和王世贞的两家书法思想进行的比较,仅仅与一人的书学理念比较似乎很难做到全面的对孙书学思想的研究,在本文中将针对孙和不同书家对相同作品的不同看法进行研究从而对孙的书学思想进行全面系统的阐述。

关键词:孙;书法思想;书画跋跋

中图分类号:J2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1-0063-01

孙(1543-1613),明朝大臣、学者。字文融,号月峰、湖上散人。余姚孙家境(今属慈溪市横河镇)人,孙堪从子。万历二年(1574),夺得会试第一,授兵部主事,官至兵部尚书。孙一生著作宏富,多达四十余种七百余卷。

要论述孙的书学思想,不得不提到一本书,就是《书画跋跋》,《书画跋跋》是晚明孙根据王世贞的书画题跋撰写的一部题跋类书学论著。王跋在先,孙跋续题其后,这种跋之再跋的特殊体例在中国古代书画的著述形式上是绝无仅有的。是书特殊的体例形式,为我们书画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对《书画跋跋》的研究要有整体观念,既要关注孙所题跋语,也要参阅王氏题跋,绝不可偏执一端,要二者比观,综合来看。

一、孙书法技法观

(一)用笔论

孙对书法的用笔有与其他先贤不同的观点,比如在对颜真卿的《颜氏家庙碑》的用笔就有“锋芒最厉,点画间笔笔生俏”的观点,在对《颜氏家庙碑》的评鉴中用“笔笔生俏”的观点来概括的,孙还是开创一个先河的。一般来讲如王澍在《虚舟题跋》中对《颜氏家庙碑》的评价是“年高笔老,风力遒厚”相比来说后者的评价更能代表大多数人的观点,那为何偏独孙会有以上说法呢。其实说来,这是两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得出的观点。的确《颜氏家庙碑》给人的第一感觉是大气磅礴,但仔细看来不难发现,在严密规矩的笔法下还藏有灵巧生动的一面。再如在在对《怀素千字文》的评价中,孙有“笔法太近今”的评论,言下之意就是怀素的此作品古法不够。

(二)结体论

孙在对《玄秘塔碑》的评价中有“结体甚苦者”的观点。我对这个“苦”字斟酌许久,认为应该是“不合常规”之意。应该有不容易让人接受之理。对于《玄秘塔碑》在《石墨镌华》中有相似见解。在《石墨镌华》中,赵有这样的评价:“书虽极劲健,而不免脱巾露肘之痛,大都源出于鲁公而多疏。此碑是其尤甚者。”从中不难发现,赵对《玄秘塔碑》的评价和孙相似,二人对此碑的评价并不高。对他的结体方面的硬伤一语点破。结合两家之评语,不难看出,《玄秘塔碑》的确在结构方面存在问题。在欧阳询的《化度寺碑》中孙的“体方笔圆”与王澍《虚舟题跋》的“体方用圆”不谋而合。细看《化度寺碑》的第一感觉就是,严劲缜密,神气深隐,具有体方笔圆之妙,有超尘绝世之概。在对《化度寺碑》的结体方面的评论,二者有了一个相同的见地。

二、孙的书法审美观

在对《化度寺碑》和《虞恭公碑》的比较中,孙有《化度寺碑》较《虞恭公碑》“少拘耳”的观点,要评价这两块碑就要看看两者的书写背景及先贤的评价。首先《化度寺邕禅师舍利塔铭》,此碑书法笔力强健,结构紧密。早《九成宫》一年而书,故风格极相似,但谨严有余舒展不足。元赵孟评论云:“唐贞观间能书者,欧阳率更为最善,而《邕禅师塔铭》又其最善者也。”清代金石家翁方纲对此碑书法评价极高,认为此碑胜于《九成宫醴泉铭》。赞誉虽嫌过头,但可以说明此碑的书法确有其独到的地方。《虞恭公温彦博碑》,全称《唐故特进尚书右仆射上柱国虞恭公温公碑》,此碑书法艺术价值极高,历代书家对此碑给以极高的称赞。清王虚舟跋曰:“史称欧阳询卒于贞观间,年八十五岁,此碑书于贞观十一年,是率更最晚的作品。复四年,尚有小楷千文,计书此碑,亦已将八十矣。而圆秀劲,与《醴泉》、《化度》不殊,宜其特出有唐,为百代模楷也。”《化度寺碑》和《虞恭公碑》的不同放置地点和不同的作用,有了孙有《化度寺碑》较《虞恭公碑》“少拘耳”的观点。

《智勇真草千字文》的“风度犹胜观”。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说他学钟繇《宣示表》,“每用笔必曲折其笔,宛转回向,沉著收束,所谓当其下笔欲透纸背者”。他所写的《千字文》清何绍基说:“笔笔从空中来,从空中住,虽屋漏痕,犹不足以喻之”。我们细读他的墨迹《千字文》,看得出他用笔上藏头护尾,一波三折,含蓄而有韵律的意趣。董、何之说可谓精确、具体、恰当。基于董其昌和何绍基的观点。孙有自己独到书法审美观――“风度犹胜观”。“风度”两字体现在《智勇真草千字文》的用笔、结构上。细看作品不难看出此件作品在用笔结构之外,还流露着低调的“风度”。

孙独特的书法技法观、审美观造就了孙独特的书学思想。因此对孙的书学思想进行综合的、全方位的整理分析将是一个经典的书家个案研究,这对深入研究孙书学思想以及用孙的书学思想来指导书法创作都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参考文献:

[1]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M].《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上一篇:浅谈心理学在表演中的应用 下一篇:论文化自觉对中国现代图形设计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