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讨论、尝试”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运用

时间:2022-09-09 01:11:32

“启发、讨论、尝试”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 传统的思想品德教学强调教师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讨论和尝试本身是一种实践,让学生先尝试,促使学生先实践。学生不断尝试的过程,也是再认识的过程。“启发、讨论、尝试”教学方法是以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方法论和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的,它明确提出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它不只是调动学生的思维感知知识与巩固教材,更重要的是,它调动学生的思维运用旧知识来探求新知识,发现规律,领悟真理;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只是把知识传导给学生,更主要的是开启学生思维之门和打开学生的情感之阀,即用“授之以渔”的方式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思考。

关键词: 思想品德课教育 “启发、讨论、尝试”教学法 运用

在由应试教育现象向素质教育转轨过程中,改革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模式,改变单纯的传授知识和空洞的理论说教,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探求新的教学方法,成为广大思想品德教师的迫切任务。通过若干年的教学实践,我在思想品德课中运用“启发、讨论、尝试”的教学方法,效果不错。

一、“启发、讨论、尝试”教学方法的理论基础

“启发、讨论、尝试”教学方法的基本结构是“教师启发学生(设疑)—讨论—学生尝试—教师答疑—迁移练习”,巩固提高。其核心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想方设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创造条件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新知识,享受新体验,获得新能力。

1.“启发、讨论、尝试”教学方法的历史渊源。

“启发、讨论、尝试”的教育思想在我国源远流长,自古有之。孔子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记》提出:“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宋代教育家朱熹提出:“指引者,师之功也。”无一不闪耀着“启发、讨论、尝试”教学的曙光。

2.“启发、讨论、尝试”教学的哲学理论和现代教学理论基础。

同志指出:“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传统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这一观点,强调教师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讨论和尝试本身是一种实践,应让学生先尝试,促使学生先实践。学生不断尝试的过程,也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辩证唯物论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同志在《矛盾论》中指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因此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教师的“教”是变化的条件,是外因;学生的“学”是变化的根据,是内因。教师的教要通过学生的学而起作用。因此,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所谓迁移,是已经学得的东西在新情境中的应用,也就是已有的经验对新课题学习的影响。用认识结构理论分析,迁移过程一般是对先前的知识结构进行改组,结合新学得的知识、产生的新体验进行重新组合,形成能容纳新知识、新体验的更高一级的新的知识结构和情感体验。由此可见,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运用“启发、讨论、尝试”教学方法有其坚实的教育理论依据。

二、“启发、讨论、尝试”教学方法的一般程序

1.创设教学情境。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形象化语言的描绘,探索性问题的设置,具体教学活动的组织,以及多媒体手段的运用等创设最佳教学情境,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达到启发、感染的目的,必须指出:教学情境的设置旨在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引起共鸣,启发学生的思考,以达到学生主动探索和进行思想教育的目的,必须围绕教学目的,为启发作铺垫。

2.启发式提问。

“启发、讨论、尝试”教学旨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方法。因此,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除对学生加强目的性教育外,还应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创造性思维,激疑引思。而启发式提问是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认知状态和思想实际精心设置的一些富有启发价值的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

启发式提问是多种多样的,有反问启发、举例启发、联想启发、悬念启发等。关键是准确把握启发提问的切入点、力度。在这里“启”是关键,“发”是要害,合理地启发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一环节应讲求短时、高效,不能过多地占用上课时间,一般3—5分钟即可。

3.讨论和尝试。

创设教学情境和提出问题并不是目的,而是为了引导学生自学、讨论和尝试解决问题,起着使学生产生动机,组织思维的作用。学生通过自学、讨论和尝试自己解决问题。在这一环节,学生的主体作用将得到充分的发挥,对旧知识的迁移活动也将从此开始。需要指出的是:这一环节并不是简单地让学生看书、讨论,而是一个极其复杂、极其重要的过程。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讨论和尝试”在时间上必须有保证,不能走过场,起码要求学生初步读懂课文的大意,再留1—3分钟思考,讨论的内容必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必须对学习有困难的同学指导、扶持,让学生尝试说明这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

4.答疑解惑。

这一环节是教师针对学生在讨论和尝试过程中反映出来的疑问、“怪论”进行回答或解惑的过程,这一过程不需面面俱到,而是要有针对性。教师在这里要完成三个任务:(1)阐述科学观点;(2)引导科学思维;(3)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

5.迁移练习,巩固提高。

通过教师的答疑解惑,学生对书本上的基本观点有了一定的理解,但有的学生还处于“依葫芦画瓢”的状态。要真正让学生巩固知识,形成能力,教师还需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迁移。例如:在学生明白了资本主义社会初期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的原因后,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迁移知识。问:为什么在奴隶社会初期、封建社会初期、资本主义社会初期生产力都能得到迅速的发展?是什么原因?答:是因为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这样学生不仅会明白: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且会明白我国改革开放的适时性和必要性;不仅能形成观点,而且能学会归纳和演绎的科学思维方法。

三、“启发、讨论、尝试”教学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启发、讨论、尝试”教学是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方法论和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的,它明确提出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理念。它不只是调动学生的思维感知知识与巩固教材,更重要的是,它调动学生的思维运用旧知识探求新知识,发现规律,领悟真理;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只是把知识传导给学生,更主要的是开启学生思维之门和打开学生的情感之阀,即用“授之以渔”的方式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思考。

四、“启发、讨论、尝试”教学方式的五大特征

1.在教学思想上,它能正确处理好知识的学习与思维的关系,重视发展思维能力,强调培养思维方法。

例如:在讨论与尝试环节中,教师让学生自己对某一问题、某一现象进行评判,进行思考,要求学生言之有理,各抒己见。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其思维水平。

2.在教学方法上,教师重引导,学生重探索,教师不代替学生的探索。

教师的作用是启发、引导、讨论,尝试的主体是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产生各种积极的甚至是“怪异”的问题,其中旧知识会产生迁移。例如:在学习“中国为什么要走社会主义道路”这一内容时,在讨论过程中,一些学生提出:“中国为什么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美国、日本的资本主义经济不是也很发达吗?”有的学生从社会发展过程寻找答案。这说明学生在思考、在探索、在尝试解决问题。

3.在教学形式上,重讨论、重回答,不搞单向传导,而搞双向交流。

实践证明:讨论式、问答式教学是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把学与思有机结合起来的重要形式,是“教—学—思”三结合的产物,是一步步启发、诱导得出的结果,学生的思维也随着教学的深入一步步展开。

4.在指导原则上,重质疑追问,提倡质疑存疑精神,反对盲从。

孟子曰:“尽信《书》,不如无《书》。”“启发、讨论、尝试”教学方式通过把握学生学习心理,让学生按“启—读—思—疑—析—解”这几个必要的环节学习、实践,不仅有明显的学习效果,而且能培养学生“反弹琵琶”,敢于向别人学习富有新意的见解的品质,初步具备创造性思维。

5.教学程序上,自始至终把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训练学生思维摆在重要地位。

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就要使学生“好学”、“乐学”,而“启发、讨论、尝试”教学的程序是“学生思考—讨论—质疑—尝试—迁移—巩固”等,不仅使学生明白“是什么”,而且明白“为什么”。因而,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三大任务便能得到圆满完成。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自主讨论尝试”作为一种教学方法的尝试,它的具体实施办法还不很健全、不很完善,在思想品德课教学实践中,我们应根据学生表现出来的不足和缺点,随时调整,不断丰富和发展,使之更趋科学、更加合理。

参考文献:

[1]邱学华.尝试教学法.

[2]孔子.论语.

[3]荀子.学记.

[4].矛盾论.

上一篇:试析三本学生社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几个重要“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