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体育仲裁基本性质辨析

时间:2022-09-09 12:23:51

我国体育仲裁基本性质辨析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我国体育仲裁的基本属性进行辨析。体育仲裁体制与普通商事仲裁在具体操作上差别很大,体育纠纷的特殊性及国际体育仲裁广泛的适用性共同决定了体育仲裁性质。研究体育仲裁的基本性质有助于加快建立即适应我国国情而又能与国际仲裁对接的体育仲裁体制。

【关键词】体育仲裁;基本属性;国际接轨

Discrimination in the Basic Nature of Arbitration for Sport

ZHANG Qi-wu

(Shengda Trade Economics & Management College of Zhengzhou, Zhengzhou, Henan 450091)

【Abstract】With literature and logic analysis methods, the thesis discriminates the basic properties of Arbitration for Sport. There is a great difference between sports arbitration system and ordinary commercial arbitration in the specific operation. The particularity sports disputes and broad applicability of international sports arbitration determine the nature of Arbitration for Sport. The basic nature of the study of Arbitration for Sport will help to accelerate the establishment of a sports arbitration system that can adapt to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docking with the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

【Keywords】Arbitration for Sport, basic attributes,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1前言

我国经济的突飞猛进带动了体育产业的迅猛发展,伴随着我国各项体育事业繁荣,发生在体育领域的纠纷也急剧增加。体育仲裁随着体育的商业化、全球化等而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目前利用体育仲裁解决体育运动中的争端在国际体育界已呈普遍化趋势〔1〕。但截至目前我国尚未建立体育仲裁制度,究其原因固然很多,但其中最核心的是对体育仲裁的性质有较大的争议,对建立什么性质的体育仲裁体制认识不清,对体育仲裁与普通商事仲裁、人事仲裁、劳动仲裁的联系和区别认识不够,体育仲裁到底是坚持仲裁的自愿性?还是针对体育纠纷的特殊性做出适当变通?界定体育仲裁的性质成为建立体育仲裁体制的当务之急。

2当前体育仲裁性质主要观点介绍

体育仲裁的性质在学术上有较大争议,有影响的主要有以下四种观点:(1)契约说:该观点认为,体育仲裁是完全由当事人严格按照意思自治原则达成仲裁合意,没有当事人自愿达成仲裁协议就不能进行仲裁,达成仲裁协议是仲裁合法的必要条件之一。我国当前的普通商事仲裁就是以这种学说为基础的。(2)准司法说:该学说认为国家司法在对其管辖范围内的所有仲裁都具有监督和管理的权力。尽管仲裁源于当事人之间的协议,但在仲裁合意效力、仲裁员权力、仲裁员的审理以及仲裁裁决执行等方面,其权威性都来源于国家的法律。同时,这种学说还认为,裁判权是一种国家权力,只有国家司法才能行使这种权力,如果没有国家的授权,仲裁员就不能行使通常只能由国家司法行使的权力。如果法律允许当事人提交仲裁,则仲裁员的地位就像法官一样,从本国法律中取得裁判权。因此,仲裁员类似于法官,而仲裁裁决则与法院判决有同等效力。(3)混合说:混合论试图兼采契约论与司法论二者之长,避二者之短,该学说认为仲裁需要并依赖于司法因素和契约因素,这两种因素至少在仲裁中是相互协调且不可分割的。一方面,仲裁源于私人契约;另一方面,仲裁又不能超越于法律制度之外成为世外桃源,如果当事人对仲裁协议的效力和仲裁裁定持否定态度的话,仲裁协议有效性和仲裁裁决执行最终取决于有关法院裁定。因此,仲裁兼具司法性与契约性双重属性。(4)自治说: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仲裁既非司法性、契约性,也非混合性,而是自治性。即仲裁是法律秩序诸多机制中的一种,研究体育仲裁重点应放在其目的和作用上,仲裁法以满足当事人愿望为目标,其功能是发展商人法;尽管还应保留最低下限公共政策为限制,完全的当事人意思自治是仲裁充分发展必需的。于善旭教授认为体育仲裁制度从其建立开始,就应该按照独立民间仲裁的模式来进行设计与规范,体育仲裁应坚持普通商事仲裁的基本原则,建立民间性质的体育仲裁是大方向。〔2〕杨忠伟教授认为体育纠纷的特殊性决定体育仲裁在审理程序上尤其是审理期限上应有所变通。

3体育仲裁可以建立强制仲裁和自愿仲裁相结合的仲裁模式,竞技体育采用强制仲裁,非竞技体育采用自愿仲裁

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以下简称《体育法》)第33条规定:“在竞技体育活动中发生的纠纷,由体育仲裁机构负责调解、仲裁。体育仲裁机构的设立办法和仲裁范围由国务院另行规定。”很明显,法律规定了在竞技体育活动中发生的纠纷要提交体育仲裁机构调解、仲裁,表明体育仲裁属于法定仲裁,这里就凸显了它的强制性。尽管CAS明确声称其管辖并不是强制性的,但它允许国际单项体育协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简称为IF)和非政府间组织(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简称为NGO)在它们的章程规范中纳入格式化的CAS仲裁条款。接受该条款是加入这些体育组织的先决条件,加入这些组织则是参加相关体育竞赛包括奥运会赛事的先决条件。〔3〕因此,体育仲裁并非出自当事人自愿,而是法律或者体育组织明文规定,其体育组织成员加入体育组织即等同于和该组织签订了仲裁协议。《奥林匹克》专门规定在奥运会举办时发生或与奥林匹克运动会有关的任何争议,须提请体育仲裁院仲裁,参加相关国际比赛和奥运会的运动员均要签订相关的格式协议。奥林匹克也明确规定,运动员必须声明遵守奥林匹克等规定,否则,不得参加奥运会,遵守奥林匹克等规定的结果是使运动员必须接受强制仲裁。竞技体育仲裁协议的强制性与仲裁最核心的价值——仲裁自愿原则相冲突是我国体育仲裁面临的最大挑战和尴尬。体育纠纷的特殊性需要体育仲裁对仲裁规则做一定的取舍,如同劳动仲裁和人事仲裁规则对普通仲裁做出的一些变通一样,体育仲裁也可以对普通仲裁规则做出一些变通处理,以适应解决体育纠纷的需要。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还有相当一部分学者否认竞技体育仲裁的强制性,提出体育仲裁应严格贯彻普通商事仲裁的自愿性原则,但如果完全按照普通商事仲裁需纠纷双方当事人达成仲裁合意才能进行体育仲裁的话,一方面,体育纠纷一方当事人未必愿意采用体育仲裁解决方式,转而行使诉权请求,这明显有违体育仲裁设置的初衷;另一方面这种舍本逐末的选择与国内法制冲突难以调和,且与国际体育仲裁难以接轨。强制性体育仲裁的最大优势就是既有利于强化体育纠纷统一、快捷的解决,还有利于维护国内法制的统一和与国际体育仲裁体制的接轨。

4体育仲裁与普通商事仲裁的协调

如何处理体育仲裁和普通商事仲裁的关系,不同的国家在处理二者的关系上是有所不同的。日本在体育仲裁和普通商事仲裁体制上采用相互独立的的运行体制。美国在处理体育仲裁和普通商事仲裁的关系上与日本等国有较大的不同,其体育仲裁体制是既有独立的体育仲裁体制也有融合到普通仲裁体制之中的体育仲裁,也就是说美国体育仲裁既有在普通仲裁体制中设立的体育仲裁小组,也有建立在体育组织中的体育仲裁专门组织,即便是美国四大职业联盟也可以将其部分体育纠纷提交AAA处理。在美国由于司法权的独立,体育仲裁机构不受行政部门的影响,完全独立裁决。在聘任仲裁员时两者都要求仲裁员同时具备体育和法律的专业知识,并经过严密的培训和严格的选拔、考核,同时要求其保证在履行职责时必须做到完全客观与中立。〔4〕从中不难看出美国体育仲裁与普通商业仲裁是有别于其它国家的,二者既有分离的地方也有融合的地方。除了美国四大职业联盟的体育仲裁机构规定必须提交该仲裁委员会处理的外,其他体育纠纷当事人可以选择采用体育仲裁或者是普通商事仲裁机构,所以美国体育仲裁既有法定管辖也有协议管辖。我国体育仲裁和普通商事仲裁的关系上可以考虑借鉴美国的做法,在法定仲裁管辖方面实行由体育仲裁专属管辖,除法定专属管辖外,其余遵循自愿管辖。法定管辖的范围可以结合我国实践并参考CAS有关管辖规定加以确定。

5国际体育仲裁对我国建立体育仲裁性质的启示

1983年,国际奥委会设立国际体育仲裁院,它的管辖权非常广泛,“所有与体育有关的纠纷案件,只要奥林匹克对此未作其他规定的,都属仲裁范围。国际体育仲裁院仲裁制度是按照瑞士法来设计的,所以选择瑞士洛桑作为仲裁地,适用瑞士法律对国际体育仲裁院是最有利的选择,可以最大限度减少外国法院对国际体育仲裁院仲裁的审查。〔5〕国际体育仲裁体制是典型的强制性体育仲裁,即必须将纠纷提交国际体育仲裁院解决,而不能寻求司法途径或其他途径,这是因为国际体育纠纷的解决要充分考虑体育纠纷的特点,这些特点主要体现在国际体育纠纷的时效性、技术性,加上纠纷当事国之间的法律文化冲突。 “当今体育无国界”,我国的竞技体育事业在迅猛发展的同时,参与国际竞技体育领域纠纷事务也大量增加,特别是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通过国际比赛逐渐加深了对国际体育仲裁制度程序和性质的认识,我国一些学者也研究了当今我国竞技体育仲裁制度与国际体育仲裁制度的差距。尽管某些国内体育协会在其章程中也有仲裁解决体育争端的规定,但是,我国至今为止,事实上还没有设立过专门的体育仲裁机构。大多数国内体育协会或没有设立相应的体育仲裁机构,或相应的争端裁决机构的组成透明度不够,使该协会的成员或分支机构对其公正及公平性缺乏信任感,以至于在某些情况下不得不将争端诉至法院以求解决。〔6〕国外这些在体育仲裁领域获得的成功范例,对于我国体育仲裁的构建是非常宝贵的借鉴。所以探讨我国体育仲裁的性质,可以通过研究国际体育仲裁的性质,借鉴其中合理的部分,我国的体育仲裁体制的建立可以充分借鉴国际体育仲裁院的一些成熟做法,建立起既适应我国国情,又和国际接轨的体育仲裁体制。

6结束语

讨论体育仲裁的性质无论简单地从契约性质角度、准司法性质角度、混合论角度,还是从行政性质的角度进行论述,都存在明显的不足和片面性。笔者并不主张将体育仲裁基本性质的讨论囿于某一理论,而是充分汲取各种学说中合理成分,考虑到体育仲裁的专业性、技术性、复杂性等特点和涉及到自治和学术自由的灵魂,不适合纳入单一的自愿仲裁或强制仲裁的范畴,也不宜归入单一的民间仲裁或行政仲裁。建立我国体育仲裁要充分协调体育仲裁和普通商事仲裁、劳动仲裁、人事仲裁的关系,借鉴国际体育仲裁的成熟做法和经验。所以我国应着重从如何建立适应我国基本国情,又和国际体育仲裁制度相衔接的体育仲裁制度上,来研究体育仲裁的基本性质。

参考文献

〔1〕黄世席.仲裁解决体育争议初探〔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12):1613-1614,1620.

〔2〕于善旭等.建立我国体育仲裁制度若干基础性难点问题辨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11:P3-4.

〔3〕张春良. 强制性体育仲裁协议的合法性论证——CAS仲裁条款的效力考察兼及对中国的启示〔J〕.2011,3,P23-24.

〔4〕沈黎勇.美国体育仲裁制度对我国的借鉴与启示〔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1,P23-24.

〔5〕岳明.国际体育仲裁院设立上海分部的法律障碍〔J〕.体育科研,2010.5,P(16-17).

〔6〕林世行. 国外体育仲裁制度及其启示〔J〕, 体育文化导刊,2011,3,P(23-24).

上一篇:一句话毁掉个小清新 下一篇:高校体育教师绩效评价中的问题及致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