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时间:2022-09-09 11:32:28

提高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摘 要:为了提高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性,结合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对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的策略进行了研究,对教师和学生如何适应新课标要求,完成信息技术教学创新改革提出相关措施建议。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策略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推进,信息技术教学已经成为中学生广泛接触的一门课程。通过对信息技术教学实施现状的总结和分析,可以看出提高课堂效率、加强教学效果,是学科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实效的体现,需要中学教师切实依据课堂教学特点,遵循学科综合教育等原则,贯彻落实合理的教学措施手段,最终实现素质教育目标,展示优良的教学成果。

一、创设高效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效率

在现代教育改革中,学生主体地位日臻凸显。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的责任在于为学生自主思维培植土壤,创设自由宽松的情境,建立开放性的教学模式。优质教学情境的实现决定于教师是否能够诱导学生的思维方向紧贴知识点,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同时又能够形成争议问题,创设交流互动,达到双边讨论充分、课堂气氛热烈的效果。

首先,教师要信任学生的主体能力和独立思想,任其思维天马行空,灵活发散,得出基于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的知识体系;其次,教师应当以身作则,不以守旧形象示众压人,要着重强化主动精神的发挥,无论对教师讲学内容,还是同学之间的问题探究,都要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并引导学生自主讨论;同时,针对容易引起认知差异的关键知识点,还可以主动设置争议问题,如结合实际技术问题,将学生带入现实解决问题的思考情境之中,形成稳定科学的质疑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保持旺盛的探索欲望。

二、改善行为模式,尝试师生合作学习

基于信息技术课程的知识模块结构和现实应用特点,在课堂教学和课后反馈过程中可尝试改善传统活动模式,采用任务驱动方法,将新旧知识点杂糅纳入一项或多项任务中,指导学生对任务内容进行分析、讨论,剖析出涵盖的知识模块,通过理论的梳理逐渐摸索到解决问题的途径,进而运用完成任务的手法来实现知识的掌握。以任务驱动为行为模式的信息技术课堂再次印证了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紧密联系和切实效果,也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必要手段。

在完成任务活动的过程中,还可以配合以合作式学习的概念和方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包括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变互动关系。为刺激和鼓励学生的主动性,教师角色也应随之调整,逐渐从教育灌输者和咨询者转变为学生创新学习的设计师和引路人,学生疑难问题的解答人,交流讨论的平等参与者以及质疑问难的启发倡导者,最终实现师生共同进步,达到双赢的目的。在此宗旨下,可尝试性地借鉴企业团队建设经验,组织小组合作、团队合作、集体合作等多种模式,令学生有效融合竞争合作理念,培养团队精神,以达到求同存异、合作双赢的目的。

三、增加实践环节,纳入多元科技手段

信息技术教学的现实意义需要实践环节来加以验证,在遇到问题时,教师要转变传统灌输观念,鼓励学生从理论出发,到实践中自由探索,对问题的根源、现状、本质进行深入而具条理性地分析,得出理性结论。现实问题的提出,能够帮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利用解决问题的兴趣来培养获取知识的原动力,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而针对现实问题进行的技术探索,更有助于学生对信息技术理论获得更加深刻而自然的记忆和理解。

在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教师可尝试选择性地跳出教材模块,从贴近生活、讲求实用的角度来为学生创建新的理论体系。以整体理论系统作为指导方针,结合广泛的应用领域,为学生展示更深更广的知识层面。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使学生得到基于课本而又超出课本的思想理念。从调研起步,为实践服务,应当是探究性学习最重要的实施目的,也是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最大舞台。

四、加强校本教研,促进教学资源建设

信息技术课程对于教学资源及平台的依赖性较强,其教学质量也深深地根植于学校办学实力的基础之上。因此,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水平,需要立足于学校实际,利用学校自身资源优势及特色来进行校本教研,依托整体教学改革基地来完成信息技术教学平台的建设。在教育信息化的呼声日益高涨的今天,义务教育的各方力量对信息技术等高科技领域和时代动向相关的基础学科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有关辅助中小学创办信息科技产业基地的投入也逐渐增多。

在具备如此得天独厚条件的前提下,中小学校应当抓住时机,加快发展,集中力量建设信息技术相关的教学软硬件环境,通过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建立和整合,以及教学资源的引进、交流、捆绑,结合人力师资资源的招纳、培训、提高等手段,强化各校特色和个性发展,尽快完善现代教育信息理念和创新办学模式,为信息化教育打造良好基础。

五、完善教育机制,创新教学评价方式

信息技术教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其教学模式和机制都应当在传统的评价制度与考试方式上有所改善。为了确保教学的实质效果,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真实检验学生接受知识的水平,就要建立健全与创新教育相适应的评价与考试制度,正确评价学生的价值和地位,这样才能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大胆进行创新学习,积极增强动手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要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必须改革传统的评价与考试制度,改变传统的过分关注结果而忽视过程的评价方式,建立结果与过程相结合,更重视过程的评价方式;改变传统单一的强调统一标准,忽视个体差异的评价方法,而是建立与新的教学方式和人才标准相适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实践能力的评价方法。

总之,提高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实效性的手段实施,要与素质教育中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式学习、校本教研、创新教学评价等概念相结合,创设高效课堂,确保教学成果。教师要充分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提高其综合能力素质,立足于学生自身发展,注重实施创新型教学理念,积极探索实施科学教育策略,将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改造成为信息化创新型人才的优良培育基地。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州市安家中学)

上一篇:信息技术、物理实验、物理教学三位一体整合教... 下一篇:新形势下如何上好美术教学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