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组合作学习展示交流环节的有效策略和方法

时间:2022-09-09 10:07:22

提高小组合作学习展示交流环节的有效策略和方法

摘 要:小组合作学习展示交流环节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广阔舞台,对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都将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展示交流环节的有效性呢?可以通过恰当地选择展示内容和展示方式来提高展示交流环节的有效性,也可以通过教师恰当地引导调控来提高展示交流环节的有效性。

关键词:数学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展示交流环节

作为一种高效、先进的教学模式――小组合作式学习,通常包括以下几个主要环节:看书预习、合作讨论、展示交流、总结反思、达标测评。其中的展示交流环节是十分重要的。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在之前小组合作学习中没有完全搞明白的问题可获得满意的解答,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认识也将得以扩展和提升;在这一环节中,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启发,实现了思维、智慧的交流碰撞,进而不断产生新的灵感。

然而在我们以往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改革实践中,展示交流环节所应起的作用并未得到充分的体现,还存在着展示环节效率较低、对学生思维能力提升力度不够等问题。下面,就谈一谈我们是如何对上述问题进行研究改进的。

一、通过恰当地选择展示内容和展示方式来提高展示交流环节的有效性

展示交流和预习作业的设计是分不开的。我们在设计预习作业时应该善于捕捉重、难点和易错点等有探讨价值的内容,将那些主干知识、重点内容及有思考价值并对发展学生能力有较大帮助的问题作为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研讨和展示交流的重点。

并不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所有成果都要面面俱到地通过黑板板书的形式来体现。展示的形式既可以是书面板书,也可口头表达。某些情况下,口头表达要比书面板书更省事、更有效。如果板书展示课本上有明确答案和没有探讨价值的基础问题,一方面会浪费课堂的时间,另一方面也会使我们的课堂模式缺乏深度,看似热闹,但缺乏讨论、研究、交流的价值。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发展,影响小组合作学习的效能。

为了提高展示交流的效率和力度,小组代表进行展示时,不应只是把题目的解答过程简单地给大家讲解一遍,而应重点展示本小组是如何发现解决问题思路的,是如何克服在解题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和困难的,要把本组最有特色的东西讲出来。在选择总的展示方式时,为了提高效率可采用以一个小组为主,其他小组完善补充,也可将总的学习任务分解成几个问题分别由不同小组展示。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实践中,为了进一步提高展示交流的实效性和充分调动学困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我们采用了下面这种特殊的做法:按照学生以往的数学成绩将各个小组的4名同学编成1、2、3、4号,其中1号同学的成绩是最高的,而4号同学的成绩是最低的。如果1号同学上去展示的话最多只能为本组赢得3分的加分,而4号同学上去展示成功的话则可以为本组赢得多达6分的加分,于是在课堂上许多小组为了取得更多的加分,往往会选择推举3、4号同学上去进行展示,这样就使课堂上出现了这样的场景:为了小组的荣誉,3、4号同学全力以赴地钻研学习,并主动向1、2号同学请教,而1、2号同学则耐心地为3、4号同学讲解,全力帮助他们,从而形成了“兵教兵”“兵促兵”的双赢局面。

二、通过教师恰当的引导调控来提高展示交流环节的有效性

在展示交流的整个过程中,教师是隐身于学生身后的导演,他们所要做的是点拨、追问,及总结点评,然而对学生的展示交流并非完全放手。学生的学习能力毕竟有限,对新知识的剖析很可能不够准确和深刻,这时就需要教师恰如其分地进行点拨。在此情况下,教师完全可以进一步讲解,完善他们的答案,这样既使知识得以深化,又为学生在以后展示时提供了经验,展示时的师生结合效果更好。

对于学生展示交流时出现的一些错误或奇特的解答方法,教师首先要抱着欢迎接受的态度,然后再利用自己的教学智慧巧妙地加以点拨和引导。这样不仅能很好地保护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大胆展示的热情,而且还可从中自然地生发出一些有价值的教学素材,从而使小组合作讨论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充实,学生也会从中获得更多、更大的收获和提高。

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遇到的困难和出现的各种情况经常是教师所难以预料的,因此教师必须具备很强的课堂应变能力和调控能力。如果“突发事件”与本节课的关系密切,关系到学生对重要知识的领悟、技能的掌握,教师就应宁愿慢点,花些工夫使学生辨一辨、想一想,以帮助学生分清是非对错,探求问题的实质。如果“突发事件”跟本节课一点关系都没有,并且这个问题大家难以回答和解决,教师这时可这样巧妙地处理:“你的想法很有意思,但我们课堂的时间有限,这个问题我们是不是课后再继续研究讨论?”

总之,展示交流环节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小组合作学习效果的好坏。我们将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继续研究和探索,努力寻找到更多的提高小组合作学习展示交流环节有效性的策略和方法。

参考文献:

[1]华国栋.差异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2]张奠宙,黄荣良.建设符合中国国情的合作学习[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7(Z2).

[3]李.课堂数学交流研究综述[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1.

[4]马复,章飞.新课程教学法[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2004.

(作者单位 北京市温泉第二中学)

上一篇:语法之部分倒装教学设计 下一篇:浅谈几种数学方法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