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后踢克横踢的攻防技术对比研究

时间:2022-09-09 05:27:09

跆拳道后踢克横踢的攻防技术对比研究

中图分类号:G886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2)07-000-01

摘 要 运用生物力学原理与方法,对跆拳道后踢、横踢动作生物力学特征进行了对比,并对后踢克横踢攻防技术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表明:横踢在进攻的时候,不能有效地进行防御;后踢腿动作路线长而造成动作时间长,但其防中有攻的技术特点对横踢动作起到了克制作用。

关键词:跆拳道;后踢;横踢

横踢技术是跆拳道最基本的技术动作之一,也是运动员比赛中最主要的得分手段。据统计,跆拳道比赛中有80%以上的得分由横踢动作及其相关动作来完成,其余得分大多由后踢或侧踢等动作完成。在跆拳道比赛中,我们也发现,后踢在对横踢的技战术过程中得分率比较高,是克制横踢的有效技术之一。因此,对后踢腿技术与横踢腿技术的对比研究,能够帮助我们探讨跆拳道技术之间的博弈关系,通过基本动作过程的分析,更清楚地了解攻防转换的时机和运动规律,为我国跆拳道竞技的训练和提高提供科学依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利用生物力学的动力学原理对跆拳道横踢和后踢技术动作进行对比研究。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横踢、后踢攻击距离的比较

横踢时上体侧倾,支撑腿竖直,摆动腿以髋关节为轴,大腿肌群带动小腿鞭打,以脚面绷直完成攻击,攻击距离取决于腿长和攻击的高度。

后踢时上体前附,抬头立腰,支撑腿竖直,摆动腿髋关节展髋,大腿后蹬将小腿向后推压,以脚跟完成攻击。距离取决于腿长和攻击的高度。

当在做空中动作时,人体处于动态平衡,可将人体作为质点进行分析。以A攻击B为例(A、B看作质心),当进攻者腿长L和 H一定时,S值决定着动作的有效性:当C点在B身体上时,适合攻击;当C点偏移于B身体之外时,攻击无效。

(二)横踢、后踢攻击方向的比较

横踢最后的发力在相对固定的平面内,对攻击者有效部位进行平扫,垂直于目标的躯干,横向攻击至攻击腿髋角达到最大值时攻击腿力度达到最大值,此后攻击力量随着屈髋逐渐减小,攻击力度减弱失去威胁。上体方向要求立腰前倾以有利于发力。脚的运动轨迹为弧线 ,上体制动的同时,给了对方攻击的可能。后踢以身体前后轴为方向进行攻击。转体后,上体前倾骨盆后送,大腿推送小腿直线蹬向攻击目标。腿的运动轨迹为直线B1B2,如图2所示。

(三)两种腿法攻击力度的比较

动量是用物体的质量和运动速度来反映物体在外力的作用下,物体运动量大小的物理量。动量的大小等于物体的质量和运动速度的乘积,即K=mV0。要使物体(人体)的动量发生一定的变化,作用于物体(人体)的力和此力的作用时间是两个同样重要的因素。冲量能反映物体(人体)在受到外力持续作用时,即力在一定时间间隔内的累积效应。力学上,将作用于物体上的外力和外力的作用时间的乘积定义为力的冲量,即I=ft,此力可以是变力,所以对人体来说很实用。在一定时间内物体或人体所受的冲量等于该物体或人体动量的变化量。准确地说,物体(人体)在运动过程中,某段时间内动量的改变K等于该物体(人体)所受合外力在这段时间内的冲量I,即K=I或Ft=mV1-mV0。物体(人体)动量的变化只取决于外界冲量的大小,两个不同的外力,尽管它们的变化情况不同,但只要它们所产生的冲量值一样,无须深究力在作用过程中变化的具体细节。

横踢腿在蹬转发力后,支撑腿蹬直,上肢制动,髋部带动发力促使小腿鞭打,力达脚面,攻击时以腰腿力量为主;后踢腿下肢支撑,展髋立腰定肩,将重心前倾的速度和身体转动后的惯量传递到攻击腿完成动作,攻击时在腰腿发力的同时,增加了身体转动后制动时的惯量,同时由图2可知,支撑腿的发力与摆动腿的发力在一个平面内,更有利于攻击力量的传达。

(四)两种腿法攻击时间的比较

任何动作的进行都需要时间:横踢的单个动作时间一般为0.1-0.24s,后踢单个动作时间为0.12-0.26s,两者相比没有很大差异,后踢腿动作路线长造成了时间的差异,从数据上看横踢发力减少了旋转动作快于后踢。跆拳道比赛场上的情况变化莫测,运动员比拼技术的同时更在较量计谋。有研究表明,运动员由于神经高度紧张,容易出现注意瞬脱现象:在对方做出佯攻动作时条件反射地采取行动,造成后续动作的迟缓,导致瞬间反应时降低而被攻击。后踢的动作特点,决定了其在躲避对方横踢的同时,能够转体获得转动惯量,并对对方发起进攻,这样一举两得,防守的同时发动进攻,达到后发制人的效果。

三、结论

横踢和后踢攻击距离均取决于进攻者的身高和击打点的高度;横踢击打路线为弧线,其切线方向平行于对方冠状轴,而后踢击打路线为直线且方向为平行于对方躯干的垂直轴;转动惯量和支撑腿的作用使得后踢腿法力度大于横踢;后踢腿动作路线长而造成动作时间长,但其防中有攻的技术特点对横踢动作起到了克制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玉刚.跆拳道横踢动作的转动力学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37(3):55-58.

[2] 刘北湘,杨啸原,王冬梅,李威.影像测量数据在无数运动技术分析中的应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35(4):62-66.

上一篇:多媒体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问题探析 下一篇:浅谈对体育模块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