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散文阅读教学谈

时间:2022-09-08 10:08:13

抒情散文阅读教学谈

内容摘要:散文,尤其是文艺性很强的抒情散文,作用于人的不仅仅是文学语言的铢积寸累,而是给人高层次艺术素养的熏陶。因而学习和欣赏抒情散文的意义实在不小,本文谈谈个人的浅见。

关键词:抒情散文 欣赏 想象

轻盈自由的散文,因它的自身特点,人们视其为文学样式中的一种独立文体。学习散文,尤其是文艺性很强的抒情散文,作用于人的不仅仅是文学语言的铢积寸累,而是给人高层次艺术素养的熏陶。因而学习和欣赏抒情散文的意义实在不小。

先者有言,美的音乐要有音乐的耳朵。欣赏美的作品难道不要美的眼睛、美的心灵?眼睛用来对欣赏物的第一步照射,深入的将是心领神会,达到这个要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维的广阔。

《石榴》在其他树木都不想争妍斗艳的五月却开起了花。

《牵牛花》的藤蔓无时不回旋向上,有着惊人的“生之力”。

浙江名山“雁荡”接受建国后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奉献于人的“风姿”,给人们带来长久的思索。人们熟悉的物,熟悉的景,经过作家深邃的思考,发掘出一个个耐人咀嚼的意念。抒情散文往往借助景和物,或含蓄、或清晰地表现文章的主旨,而作者传递闪光的信息又恰是透过一个个由文字组成的画面。因此学习这类文章,应努力把握作者的情感脉胳,捕捉蕴含于画面的真正含义,达到与作者共鸣的良好效果。

当然,文学欣赏存有差异。同一作品,不同经历、阅历会有令人惊奇的争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优秀作品,最终为众多读者喜爱。教师的任务,是使学生经有音乐的耳朵,对事物的美,力求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所谓想象,稍作抽绎,应要求学生有相对的心灵感应,以合拍于作品。抒情散文教学可以此为立足点之一,把作品提供的内容化成一个画面,使之映显在脑屏幕上,然后从不同角度揣摩,获得初步感知,继而鸟瞰画面全景,从整体构成的声色并俱的画景中扩大自己的思维,联系已有的知识展开丰富的想象。

《荷塘月色》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让学生体味文中的艺术魅力是教学的主旨。教师循循善诱,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然后产生画面。思维闸门打开后,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课文中,画中之景,有静有动,学生得到美的享受。这样教学,收效良好。

自古以来,人们对竹的吟诵不乏佳作。正如用“出污泥而不染”来咏莲那样,颂竹常常离不开对它高风亮节的赞叹。如今,我们看到的是莫干山的竹海,摇撼于风雨中,沐浴在金色里。这里我们先让学生以文字的表达为特写镜头,看到那老竹,那新竹,那砍剩下的粗壮的竹桩,那伸向蓝天的细柔的竹梢。

农家竹园伴随学生度过十几个春秋。挖笋、松土、砍竹、编竹、儿时的乐趣唤起了他们的想象。追思处在不同背景下的竹子,品尝深藏画面的意味。教师摒弃按部就班的分析,加以适当点拨,学生便领会文章所揭示的自然界新陈代谢这一不可抗拒的规律。借景抒情,晴雨竹图,联系一定的社会内容,对作者表现的新老两代交替的独特感受也完全领悟。可以说《竹》反映的思想前无古入,因为历史赋予它崭新的内容,作者又以严谨的思索产生出使人耳目一新的主题。普通的竹,通过想象,经过思考,其竹情竹趣表现得别有风味。学习《竹》,学生如呼吸了清新的空气,对文章新颖的立意恍然大悟。‘赏析作品时,大家深感作者想象的丰富。

打开思维的匣盖,追索画面的立意,学生一旦领悟到独辟蹊径的主题时,不能不佩服作者的手法。学好这样的作品,不仅增加语言文字的基础知识,更可贵的是导到思想上的启迪。长此以往,人的精神世界必然更丰富,情感也更趋高雅。学生通过学习,提高了鉴赏与习作能力。一位学生在课外习作中,以家乡的石板桥为对象,提炼它的内在品格。普通的石桥,每天迎送人们往返,忍受一定负荷而默无声息。学生展开了想象。人们都把教师比作蜡烛、春蚕、园丁,把教师比作沟通学生与知识的桥梁不是更有新意?这一比喻,除想象细腻,再一次说明想象的重要。成功的想象能孕育出清新的主题,在抒情散文的阅读和写作中已十分明了。

教师教学,交给学生开启思维的钥匙。教学中,多留想象余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为了丰富学生情感,拓宽思路,展开想象,让他们多看这类作品,并加以指点分析,这是一条学习和提高鉴赏能力的途径。

(作者单位:贵州省铜仁二中)

上一篇:让美在语文课堂中呈现 下一篇:《湖心亭看雪》我们看到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