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时间:2022-09-20 09:11:46

内容摘要:文本细读是一种透过文字来窥探隐藏在文字背后的作者意图的阅读方法。本文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双重声音、景物描写与学究气三个部分进行细读地分析,以达到更好的进行教学赏析的目的。

关键词:文本细读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本文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双重声音、景物描写与学究其三个部分进行细读的分享,希望能对教学这一课的教师有所启发。

一.双重声音

所谓双重声音是指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文中我们能发现作为儿童身份的鲁迅与写作本文时45岁的鲁迅这两重声音,那么我们是如何发现双重声音的呢?以下我们可以从文章中找到这样几处细节。

第一处是在文章第四段长妈妈讲故事的那一段中,文本中有一段是这样写的“后来呢?后来,老和尚说,这是飞蜈蚣”按照一般的叙述习惯,是不会出现前面的“后来呢?”而会直接说“后来,老和尚…..”,所以“后来呢?”是紧接着前面的包袱下来,而产生这个疑问的对象正好是作为儿童的鲁迅。儿童在听故事的时候,一定会希望结局是什么呢?而发出这样的疑问。而作为大人角色的鲁迅则用另外一种语气来回答,所以第二个“后来”的“来”字需要在音长上拖长一些。而第一个“后来”语速会加快,表达一种急切的心理。所以教师在示范朗读这一段的时候,需要注意到这一点。透过这一小部分的文本细读,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而从这一点出发,而来细细体会作为中年的时期的鲁迅对于他曾经的童年生活的感受。

第二处则在文章的第十五段中,有一段话“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这段话语的说话风格很显然是与其他的语句不同的,有文言文中常用的“所…者,乃…”这样的句式在其中。在进一步深思我们不难发现这里实际上作为,成人鲁迅对先生的一种调侃。而作为儿童的鲁迅是无法真正知晓为什么先生不回答“‘怪哉’这种虫,是怎么一回事?”这个问题的真正原因。所以双重声音又一次出现了,透过这一分析我们更能体会到的是鲁迅是以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走进他童年的回忆里的。

二.景物描写

如果细读第二段中的景物部分的话,我们一般都会从景物所隐含的季节信息来分析这一段中景物描写的顺序。但是如果我们打破这一分析定式,单以“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这一句作为例子,我们可以试想能否可以将它们出现的顺序打乱来进行重新排列呢?先出现石井栏,然后是桑葚或皂荚树或菜畦?还是说鲁迅在考虑这些景物出现的顺序的时候是有自己的考虑的。

我们可以再来看一个顺序,何首乌成熟的季节是9-10月左右,而覆盆子的成熟时期则是7-8月,但是在文章中“何首乌”出现在“覆盆子”之前。所以很明显这里出现的所有的景物不都是按照他们在一年中出现或者成熟的时间来进行排列的。但是我们似乎可以看到儿童在他成长的过程中认知心理的变化,从看到的景物(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到听到的声音(黄蜂,云雀,鸣蝉,油岭,蟋蟀),到触摸到的景物(翻开,用手指按),再到相信神话故事的真实发生的事情(何首乌像人形),再到具有挑战的意识(不怕刺摘覆盆子,捕鸟)。我们似乎看到了这些景物伴随下儿童鲁迅的成长足迹。研究鲁迅文学的专家李何林认为,“此文,景是儿童心理的景,情是儿童心理的情。”对于儿童心理的情的体会我们可以通过细读这些景物描写的顺序获得。

3、三味书屋里的学究气

先从先生的居室的陈设来看,从石桥—门—匾—画—画中鹿—画中人。这一些线条中所透露的是中规中矩的呆板的信息;再看先生的体貌特征的描写,高而瘦,花白头发,大眼镜,典型的学究风格;再看先生的言语特征,喜欢自己加上一些语气词,“金笸箩,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并且在读的时候会“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拗过去”重复了一遍,我们似乎看到了个动态的效果,更能让我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所以“学究气”的刻画显然是十分深刻,如果能够带领学生细细的体会从文本中隐藏的各种细节,我们才会真正的惊叹鲁迅的写作功底,才能真正理解鲁迅作为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的原因。

所以我们认为文本细读是一个十分有效带领学生感受作者思想感情的方式,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讨论,一起思考,一起分析并得出自己的结论,也许这才是阅读,鉴赏名作带来的真正乐趣吧。

(作者单位:湖北黄冈师范学院)

上一篇:学生语文作业设计之我见 下一篇: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