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村剩余劳动力

时间:2022-09-08 07:52:31

论农村剩余劳动力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6-0004-01

近年来,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逐渐成为人们的热门话题,在产业升级和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新阶段,积极创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思路,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二次转移”,对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经过改革开放,广大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原存在的剩余劳动力问题直接影响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一问题究竟采取何种对策解决,现提出如下思考:

一、采用多元化安置,实行多向分流

一是建立城市劳动力调节体系,政府和民间采取多种渠道扩大劳务输出,积极开拓国际输出门路。通过外出农民出国打工,每年创造收入非常可观。二是推进农村非农业化第三产业的发展。

二、具体措施

1.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乡镇企业仍将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渠道,当前应调整乡镇企业的发展方向,一是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特别是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储藏、保鲜、运销业,逐步形成种养加工、产供销一条龙,农工商,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链条,既能充分发挥乡镇企业优势,促进乡镇企业新一轮的增长,又能吸纳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二是要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把交通、通讯、保险、金融、信息服务、技术服务等行业作为重点,积极发展,从而拓宽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渠道。

2.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使劳动者能够平等竞争、自由选择、自由流动。加快城市劳动就业制度的改革,保障农村劳动力在城镇就业的合法权益。完善省、市、县垂直的职业介绍组织机构,并与省际间、国际间的服务网络相联通,扩大服务范围增强服务功能,以充分发挥职业介绍机构在动力转移中的媒介作用;尽快建立有关城镇劳动供求信息的预测、预报体系;完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信息服务,从而避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盲目流动。

3.加强农村教育和劳动力就业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主要受农民自身人力资本素质和适应力的制约。一般来说,文化程度高的农民市场意识效强,能够通过多渠道收集社会信息,了解职业的岗位需求,自觉地接受各种职业岗前培训和专业技术教育,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而当前我国农民平均接受教育水平较低,这使得他们进城后无法参与高收入岗位的竞争。因此这就需要政府、社会、企业等方面出资,构建完善的农村教育体系。通过建立健全多元化的基础教育办学模式,改善办学条件、普及农村儿童的义务教育,实行大规模的各种职业培训,从而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

4.加快体制创新的步伐,为农民进城创造良好的制度性前提。尽快改造传统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实现户籍管理上的城乡统一,实行城乡一致的劳动用工制度,缩小农村劳动力和城市劳动力在用工成本上的差距。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土地市场,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代替目前土地和农业对作业农民的保险机制等。只有在制度上废除造成我国城乡分离的基础,使农民真正获得国民待遇,才能从根本上为农民进城创造出一个宽松的社会环境,最终完成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5.加强组织领导,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提供可靠保证。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和城镇转移,是解决农民增收缓慢问题的现实选择,是实现农村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各级党委和政府应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大局出发,切实加强对这项上作的领导,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构,努力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局面,积极推进农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开展。

6.努力创造更加良好的政策环境,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应在财政、税收、金融、土地、工商、劳动保障等各个方面制定切实有效的政策,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应进一步完善有关农村土地承包及农民进城入镇的优惠政策。在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基础上,积极推进土地流转,放活土地使用权,要严格执行国家的农村税费改革政策,规范农村分配关系,不得在规定承担的有关税费外,向外出务工的农民加收其他任何费用,从源头上堵塞各种乱收费渠道,从根本上减轻进城镇务工农民的负担。

7.加强思想教育和政治宣传,消除对农民工的歧视心理和歧视行为,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民工仍然是弱势群体。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在观念上存在的“城乡对立”和在体制上存在的城乡分治的深刻影响,城乡居民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隔膜,城市居民对农民工在心理上存在着认同歧视和情感歧视,并表现出相当矛盾的双重心态,一方面是接纳的心态,因为农民工是很好的廉价劳动力,可以分担城市居民不愿做,而城市居民又需要的那些累活,脏活和险活,另一方面是拒绝的心态,因为农民工加剧了城市就业市场的竞争,害怕他们抢夺了工作机会,也担心会影响市容和社会治安。这种双重心态实际上是只承认农民工的劳动,不承认农民工的权益,由此而又导致了一系列的歧视行为,如就业歧视,劳动报酬歧视,社会福利歧视、子女就业歧视,执法歧视及日常生活和交往歧视等等,社会对农民工存在的这些,b理歧视和行为歧视,严重地阻碍了他们融人城市社会生活,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必须加强思想教育和政治宣传,通过事实教育城市居民对农民工的正确认识,在全社会造就对农民工的尊重氛围,促进农民工向城市居民的转化。

上一篇:华安县茶产业崛起及转型升级 下一篇:探索新机制开发新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