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应用开发商应当学会生存

时间:2022-09-08 03:38:25

中国应用开发商应当学会生存

自从苹果公司开创了移动应用商店模式之后,全球移动互联网就掀起了搭建应用商店的大潮。时至今日,各主要应用商店的实力规模初见分晓,大致分为两大梯队。

不言而喻,苹果与谷歌属于第一梯队。苹果App Store的应用数量达到65万,累积下载次数达到300亿;谷歌Google Play的应用数量达到60万,累积下载次数达到200亿。

其次的第二梯队主要包括诺基亚、微软及黑莓。诺基亚Nokia Store的应用数量达12万,下载次数约50亿;微软Market Place应用数量达10万,下载次数估计在40亿;黑莓的最新消息是,其App World应用数量达9万,下载次数达到30亿。

第二梯队总计下载次数也达到了120亿次。

看起来,全球应用商店可谓一片火爆,然而,国内的第三方开发商却去国外淘金。

7月6日,美国知名移动数据监测机构App Annie在移动互联网创新大会上称,中国内地的开发者从内地很难获得收入。今年第一季度,中国区十大开发者总收入的90%来自海外,国内的开发者已经意识到市场不在国内,而是在全球。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国内应用下载不火爆。App Annie数据显示,以整个iOS市场为例,中国区APP下载量全球排名第二。但与国内下载火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内iOS收入只排在全球第八,中国平均每次下载量的收入仅有0.03美元,是美国用户0.28美元的十分之一,甚至只有越南的一半,几乎排在亚太地区的末尾。在iOS收入排名前10位的发行商中,中国区贡献的收入仅有1.53%。

当然,在中国收不到钞票的也包括国外的开发公司。

App Annie商务总监余俊德说:“国内很多应用开发商知道中国用户的付费意愿很低,它们干脆把应用做成免费的,依靠广告产生收入。”

这种奇特的现象是因为中国的消费群体是复杂而有自身鲜明特点的一群人。

也许他们在购买奢侈品的时候出手阔绰,也许他们出国进行高档消费时的大手笔令外国人咋舌,但他们却在许多小额付费方面“小里小气”。

如前面所提到的数据那样,随着应用数量与累积下载次数的不断增加,全球各大应用商店的扩张规模越来越火爆。然而,这其中却有着应用商店平台方、第三方开发商、消费者三方之间的博弈。

应用商店平台方想,只要能吸引更多的第三方开发商进来,哪怕开始分成少点儿或不分成都行,然后想尽一切办法鼓励第三方开发商开发出更多的应用。只要应用达到一定数量,收入自然就来了。

开发商则认为,我的精力有限,谁的应用商店平台有足够的影响力,我就在上面开发应用,那样效率更高。同时,为了让用户付费,通常搞免费与付费两种方式。用免费让用户上瘾,到重要关卡就开始收钱。

而消费者又有自己的算盘。特别是中国的消费者,通常都下载免费版,到了要收费的地方就不玩了,换个其他的。

在中国App应用市场,只要有免费的,付费的产品就显得有些寸步难行,即使其中有些东西并不怎么贵。于是,只有一个结果——原创者(比例第三方开发商、作曲家或写书的人等)的日子最苦。

那么,谁来拯救第三方开发商?

第一条路子,是要出精品及适合中国人习惯的应用。比如精简版GPS、办公软件及打通QQ与微博之类的东西,先搞那些人家没开发和中国消费者需要的应用。

然后,寻找一些高效的营销途径。总觉得国内第三方开发商们在开发上花的精力比营销的精力多。这当然与人手、预算及所擅长有关,但是在今天,一个好创意若没有好的营销跟上,多数很难成功。

营收方面,要学着在植入广告方面动足脑筋。这应该不是什么新路子,即使直接收不到钱,就用植入广告来买单。当然,这一方面需要深入研究植入方式,尽量做到有趣;另一方面等待移动互联网广告价格的提升。

开发者们还应该联合起来与苹果等公司谈判调整定价机制。据了解,苹果要求每个应用每次支付的最少金额是0.99美元或者6元人民币,而最小增长梯度也是0.99美元。中国人显然喜欢以1元为最小单位,而且,最好有相当多1~5元的应用,薄利多销也许是条路子。

虽然多数国内第三方开发商日子并不怎么好过,但是办法总比困难多。当别人坐以待毙时,那些肯动脑筋的人活下来的概率就会更高。

博主简介:传播与营销领域学者

上一篇:移动广告不受待见 下一篇:多家物流公司布局电商 跨界经营恐难“虎口夺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