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画解诗,巧提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

时间:2022-09-08 02:11:02

以画解诗,巧提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

【摘 要】

诗歌鉴赏是提高学生文学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良好文化涵养的良好途径。“古代诗词鉴赏”是中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衡量指标,也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本文主要针对当前学生在鉴赏方法上盲目、诗歌鉴赏能力偏低的状况,尝试以画解诗,探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从抓意象、释意境、明诗理角度出发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关键词】

诗词鉴赏 抓意象 释意境 明诗理 能力

在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对诗歌鉴赏题有种“全身长满刺,欲攻之却无法找到突破口”的尴尬。我们知道,诗歌鉴赏,分“鉴”(即评价)与“赏”(赏析)两个方面。“鉴”是对诗歌内容、诗的语言、表现技巧等进行鉴别;“赏”就是要欣赏诗歌的语言、技巧、意境等。要达到既能“意会”又能“言传”这一层面,需进行强化性训练,训练寻找鉴赏古诗切入口的能力。

古典诗歌的凝聚性、情感意蕴的丰富性、思维意象的跳跃性,在某种程度上决定诗歌鉴赏的难度较大。在中考复习阶段,如何在课堂短暂的45分钟课堂内,以事半功倍的功效去复习呢?笔者将在教学中总结的思路作如下理解分析:

1.一问:这首诗(词)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二问:这首诗给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从哪些意象中可以感悟出诗人的情感?

3.答题步骤:

①用描绘的笔来展现诗中的图画。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用优美的词来概括诗词的氛围。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用准确的意来体现作者之情感。在回答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时,要准确地描述出来,是喜是忧?是家国悲痛还是仕途失意?是思家还是壮志未酬?不能含糊其辞,要一针见血,笼统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何而感伤”“感伤的程度如何”。

我们知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学生答题时要抓住此三方面逐一形成答案。

独坐敬亭山

李 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步骤①)这是一幅表现诗人内心极其孤寂的情景交融图(步骤②);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步骤③)。

众所周知,意境,是诗人将情感赋予具体景物——即意象来营造、表达的,掌握诗歌的意象鉴赏是开启诗歌大门的一条通途,抓住了意象便能很快领悟诗歌的意境、风格及作者蕴涵在其中的思想情感,进而与诗人思想共鸣。掌握诗歌意象有无捷径可寻,或规律可找呢? 笔者认为,艺术还原法不失为诗歌意象鉴赏的不法二门。笔者曾执教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一文,通过意象鉴赏示例,较好地引导学生学习掌握艺术还原法来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审美能力。

教学《天净沙·秋思》这一首小诗时,首先应扫清字词关,然后分成小组讨论合作形式,告诉学生何为意象以及如何找诗里的意象,之后便是让学生尝试还原《天净沙·秋思》的意象,想象诗的情境,把还原的情景绘制成图像,将自己脑海中那幅图画用笔勾勒出来。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我鼓励学生大胆发挥自己的想象,尽量将诗中的意象凝聚到自己的图画中去,并要将自己的画作用优美的语言表述出来。学生讨论后,教师应表扬其中的优秀图画作品,请学生们描述诗歌的情境。教师给予点评并总结:一个浪迹天涯的游子或名落孙山进京赶考的考生,一匹瘦马驮着些商品或书籍。深秋的傍晚,羊肠山路,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瑟瑟秋风劲吹。枯枝上乌鸦在嘶哑地叫着,久已失修的古道上,杂草丛生。书生(游子)猛一抬头,看见潺潺的水流上横着的小桥和炊烟缭绕着的人家,一行热泪涌上眼睛,一股酸楚的流落感、失落感一起涌上心头。作者借助九个富有表现力的意象,加之蒙太奇的手法构织了一幅萧瑟、凄凉的画面,再加上“断肠人在天涯”,便把萧瑟之秋与游子之思有机结合起来,把悲秋推向了极致;用暗淡阴沉的色彩渲染了秋日的肃杀与悲怆。

从以上教学案例可以看出,鉴赏诗歌的意象并不难,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依据诗歌的语言提供的信息,结合生活积累,放飞联想与想象的翅膀,艺术地还原出符号所指向的色彩、形象、线条、声音,形成一幅完美的画面,把握诗的意象与意境,也就把握了诗的灵魂。领悟到了诗人的内心情感与写作意图,便可在诗歌鉴赏舞台上大展拳脚了。

在诗歌特别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阅读欣赏中,只有体味到了诗歌的意境美,才算真正读懂了诗。作为中学生,在掌握了诗歌意境常识的基础上,应多积累,多训练,以一种“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精神,炼就真功夫,这样方可在考试中游刃有余,笑傲考场。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09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王伟林.《谈古诗词的鉴赏能力的培养》《中学语文教学通讯》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03)

【3】刘菲.《浅谈初中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新课程(教师版)》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12)

上一篇:作文教学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开始 下一篇:小学二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