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教学生成,我们教师该做些什么?

时间:2022-09-08 01:21:24

面对教学生成,我们教师该做些什么?

钟启泉教授曾作过这样精彩的阐述:“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那么,面对课堂现场中超越预设、鲜活丰富的即时生成,教师该做些什么呢?

一、尊重生成,激发学生的课堂积极性

教学是活生生的、富有灵性的,课堂中会有许多无法预料的现象产生,有的能成为我们教学过程中不可多得的契机,但并非所有的生成性资源都是有助于教学、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决定了课堂生成难免存在一定的偏颇、缺陷乃至失误。这些不可知的生成性资源,就像流星一样一闪而过,善于捕捉的老师就可以利用它来点缀课堂,甚至照亮整个课堂,这就是教学的艺术所在。教师应小心翼翼地呵护每个学生的发现,肯定学生具有的新奇想法和创新火花,甚至欣赏他们出现的“错误”……

二、引导生成,保证资源的有效价值

对待课堂的即时生成,教师决不能仅限于尊重。对于学生生成的富有创意但陈述不清的信息资源,教师应采用语言补充、直观辅助、重点强调等方式让全班学生清晰地感受这一生成性资源的优势所在;对于学生生成的偏离方向且存在错误的信息资源,教师则应通过追问寻错、争论辨错、反思纠错等方式引领学生回归符合学习要求的正确轨道上来。

如,某老师在教“认钟表”一课时,让学生观察钟面,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说有12个数,有长针和短针等,忽然有个学生说,我知道钟面上的时间是5点。老师很不自然地说了一声:“是吗?你真聪明!”就回避了这个问题,让他坐下了。这样仓促的应付处理很是欠妥。如果教师能大度一点,让那位学生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肯定会说出理由,从而再引导其他学生讨论他说的对吗,学生在讨论中,就学会了如何看钟表上的时间,这样是不是会比老师直接介绍如何看钟表上的时间效果更好呢?

三、利用生成,变革课堂的丰富形态

课堂教学具有极强的现场性。面对富有价值的生成资源,教师不应拘泥于预设的教学过程不能自拔,而应独具慧眼,将“弹性灵活的成分、始料未及的信息”等生成性资源即时捕捉并理智纳入课堂临场设计的范畴之中,从而真正让课堂教学呈现出灵动的生机和跳跃的活力。

1.在动态生成中随机升降预设目标

课堂教学具有较强的现场性,学习的状态、条件随时会发生变化,当条件发生变化的时候,目标需要开放地纳入弹性灵活的成分,接纳始料未及的信息。随着课堂的推进,预设目标会显出它的不合理、不完善,教学过程中就要合理地删补、升降预设目标,从而即时生成目标。

2.在动态生成中合理调整教学流程

教师应该学会倾听,并在倾听过程中及时发现学生困惑的焦点、理解的偏差、观点的创意、批评的价值。针对其中有价值的“意外”,合理调整教学节奏,演绎不曾预约的课堂精彩。

比如,我在教学“5的乘法口诀”这一课时,请出5个小朋友在黑板上画出自己的一只小手,引导学生根据小手图自由提问,本想逐步引导学生提问1只、2只、3只、4只、5只小手分别有几个手指头,从而逐步引出5的乘法口诀的。可没想到,当一个学生首先提问“5只小手共有多少个手指头”时,另一个学生忽然站起来说:“老师,5的乘法口诀我会背。”随后,许多学生都附和着说自己也会,有的甚至还摇头晃脑地背了起来。我立马做出了一个决定,抛弃原来精心准备的教案,说道:“你们真厉害,连乘法口诀都会背,不错,不错。那有不会背的小朋友吗?”几只小手怯生生地举了起来,我抓住挈机说:“还有这些小朋友不会,你们愿意帮他们吗?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让他们把‘5的乘法口诀’记得又快又牢呢?”这下课堂沸腾了,有的用加法算着,有的用身边的小棒数着,有的索性拿自己的手指比划,还有的干脆直接背口诀来记……我们姑且不去评论这些学生“教”的方法是否可行,但这一转变就使学生由“学数学”成为“教数学”,学习热情升至极点。试想,假如我在那位学生说出实话时,立即加以呵斥、批评,或敷衍了事的话,假如教学流程没有因此而“变奏”,课堂上又怎会有如此意料之外的收获呢?

3.在动态生成中适时更新学习方式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因而让学生“做一做”“说一说”等时髦做法在课堂上屡见不鲜。似乎哪堂课不这么做就意味着没有体现某些理念,新课改就没有落实到位似的。其实这往往只是教师的一种单纯的外在控制行为,而不是学生内在的自觉需要。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时时关注学生的内在需求,适时更新学习方式。

如,教学“24时计时法”时,教师一开始就播放“新闻联播”的片头音乐让学生猜是中央电视台的什么节目。猜出后教师接着问:“谁知道这个节目每天什么时候播出呢?”有的说是7点,也有的说是晚上7点。“那么电视上究竟是怎样标出的呢?”教师播放“新闻联播”的片头,学生发现电视右角上标的是“19:00”。这时有学生说:“这是24时计时法。”于是学生兴奋了起来,他们以聊天的方式和心情说出了不少电视节目,教师也因此板书了许多电视节目播出的时间,教学显得那么自然、流畅。

实践表明,当课堂真正归还学生的时候,一堂课究竟需要怎样的教学过程,已经远远不是在备课的时候就能完全了然于胸、把握在手的。生成并非随意,预设也并非束缚。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需要教师在围绕课程目标精心预设教案的基础上,依循学生认知的曲线、思维的张弛以及情感的波澜,以灵动的教育机智随时处理生成信息、即时调整教学进程,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弹性优化。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对于临场的尴尬,教师能够镇静排除;对于瞬间的顿悟,教师能够相机采撷;对于始料的不及,教师能够灵活处理;对于意外的碰壁,教师能够改弦易辙;对于外来的干扰,教师能够因势利导……

(作者单位 江苏省金坛市洮西小学)

上一篇:课改中的反思 下一篇:意味深长的晨间点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