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反思お

时间:2022-09-08 01:09:30

物理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反思お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这是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知行理论的总结.从中我们领悟到“知”对“行”的指导作用,以及“行”对“知”的实践意义.作为教师的我,读到这句话感触颇深,是因为在教学中对有关课堂预设和教学生成关系的主题有着不同的看法.教师甲:我教书多年,不需要课前预设准备,讲到哪儿是哪儿,跟着感觉走.我总结为“脚踩西瓜皮型”教师.教师乙:我注重课堂备课,每个细节都要想清楚,可是有时学生不跟着我的思路走,不管他们,要赶进度,先把准备的内容讲完.这种教师有个特点,眼睛是不看学生的,和学生是没有互动的,只管把教学内容讲述给学生.我总结为“播音机型”教师.那么,预设和生成到底有什么作用,又有什么关系?把“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落实到课堂教学中,“知”就是“课堂预设”,“行”便是“教学生成”.这句话其实就是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课堂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整体,处处蕴涵着矛盾,其中生成与预设之间的平衡与突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预设与生成犹如一个硬币的两面,两者缺一不可.预设体现对课本的尊重,生成体现学生是教学中心的理念;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不可预知性.两者具有互补性,同时体现对立性.课堂教学,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又要注重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际上,课堂教学总是追寻着预设与生成的一种动态平衡.

例如,在讲“杠杆”时,我安排第一课解决杠杆的“五要素”和杠杆的实验.怎么引进“五要素”?尤其是力臂,对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如何理解.我一开始采用课本上的步骤:先介绍五要素的支点,然后以课本上的起子撬钉子的模型作支点和力的作用线,再作垂线.在一个班讲后,发现情况不理想,很多学生从支点引线作力臂.问题出现了,怎么办?我问了一个作图正确的学生,他得意地告诉我:“老师,这不就是数学上的作垂线吗!”我一拍脑袋:“不错,好主意!”我在另一个班教学时调整教学方案,引入数学中作垂线的方法,引导学生找支点,找力的作用线,然后作垂线,并总结为“作力臂就是找点,找线.”“找什么点?”“找支点!”“找什么线?”“找力的作用线!”从中我反思到,物理知识点的解决,要让学生有“抓手”.同时,在教学生成过程中,面对的是各种各样的学生,他们的思维是有发散性的,有些问题是在教学预设中没有想到的.

又如,在讲“汽油机的四个冲程”时,我依照课本上的顺序: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做功冲程、排气冲程进行讲解,然后要求学生记住.我在下面来回走动时,发现一个学生在翻化学书,当时很来气,上物理课竟敢翻化学书,便走近她,脸沉了下来,厉声地问道:“翻书找什么啊?”她回头笑道:“老师,今天讲的这个知识和化学上看到的燃烧步骤相似.”我立刻把下沉的脸收了回来,同时来了兴趣,问道:“怎样相似?”“化学上讲燃烧,第一要有反应物和氧气,相当于第一个冲程吸入汽油和氧气的混合气体.第二要达到燃点,相当于压缩冲程,对混合气体做功,使其升温,同时火花塞点火使温度达到燃点.第三释放能量,相当于做功冲程,将化学能转换为机械能.第四有生成物产生.”这是在教学预设中没有的,真是不能低估学生的创造性.课后,我赶紧把这个思想的“火花”记下来,作为自己的教学反思.

在这两个课堂片段中,我体会到:第一,精彩的生成离不开之前的精心预设.“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预设不充分,设想不周全,就很难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就不可能生成更多的新资源.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要重视课前备课,不仅要备课本,还要备学生,作好充分准备.第二,精心预设要靠生成来实践.精心的预设无法全部预知精彩的生成.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再精心的预设也无法预知整个课堂的全部细节.在课堂教学中,难免发生意外,一旦出现“不速之客”,教师要灵活应对.其实,这就是教学过程中产生的火花,利用好就是一个亮点.这时不能拘泥于课前的备课材料,而要巧妙利用意外的“生成”,也许会成为课堂的一个预料之外的精彩之举.课堂教学的预设对教学生成有导向性作用,但是课堂上学生的反应是无法预测的,生成的效果也是无法预测的.这才是课堂教学的魅力所在.学生的潜力是不可低估的,能力是不可小觑的.学生的一个思维发散,无论正确与否都是教学的一个“火花”.教师要抓住这个教学生成的“火花”,让其作用于教学预设,也就是改进教学预设,从而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最后,斗胆修改王阳明哲学家的名言作为我的结尾,也是我的总结.“预设”是“生成”之始,“生成”是“预设”之成.

上一篇:如何提高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效果お 下一篇:医者仁心,大爱无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