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09-08 12:32:53

对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多媒体教学已经普及到课堂。信息技术以其强大的功能――超强的交互性、参与性、信息资源的大量存储和共享等特点为教学方式的改变提供了极为有利的环境和条件。经过十年来的发展,我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深入研究为学校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及充实教育资源做出了杰出贡献,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提高了教师掌握信息技术技能和课程整合的能力。勿容置疑,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对推进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它是一种全新的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因此,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与进一步研究。

一、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要有效发挥主导作用

目前,不少老师都努力将信息技术应用到自己的学科教学当中,确实收到一定的成效。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还停留在“浅层面”,把整合看成是课程与信息技术的简单叠加,将整合等同于计算机辅助教学。

教师的一部分活动由计算机来代替,如将教师的板书改为课件演示,从上课开始到下课一直切换幻灯片,又唯恐体现不出电脑能够储存大量信息这一优势,将与课堂内容有关的所有材料事无巨细尽数罗列。于是课堂教学被课件材料牵着鼻子走,上课就变成了幻灯片放映,而受课时限制,只能加快单位时间传输的信息量。这就是多媒体信息海洋中的“迷航”现象。这样的课件教学极易导致视、听觉的疲劳,思维训练也不足,不良后果尤其突出。学生成了速记员,它限制甚至遏制了学生思维能力尤其是求异思维的发展,不利于鼓励创新,也与素质教育的原则背道而驰。

有些教师把光盘当电影看,他们认为现在有了多媒体光盘了,光盘里的教师课上得很好,就把课堂全交给电视里的教师了,教师成了“光盘放映员”;还有的教师认为,多媒体课件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认为编写和制作好了多媒体课件就等于把一堂课备好了,花费大量的时间制作课件,而没有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还有些老师把一些网络上或者资源库里的优秀课件直接拿来用,使自己的课堂跟着课件走,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都没有发挥主动性,而成了课件的“奴隶”。

还有部分老师为了“整合”而整合,为了“技术”而技术,完全抛弃了传统的教学形式。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技术在形象、直接、快捷传递课堂教学信息上确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课堂教学中不能弱化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通过动感、直观的材料来进行学习,本来是信息技术带给学生课堂学习的便利和优越之处,但过分依赖动感、直观的学习材料并形成思维上的惰性,则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内在质量。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活动是与传统教学模式全然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仅仅是抛砖引玉者。基础好的、自学能力强的学生能很快适应这种教学,而那些基础差、自学能力差的学生就不知所措了。这些都在提示我们,教师在思想上一定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在把中心位置交给学习主体――学生的同时,更应坚持和充分发挥对学习全过程的指导和促进作用,更应特别加强对特殊学生的辅导,力争做到“主动设计规划,‘被动’启发引导,积极评价促进”。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要注重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中,以计算机和投影仪组成的多媒体课堂教学,综合了文字、图形、声音、视频等多种信息呈现方式,以生动的画面、形象的演示,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拉近了学习和生活的距离,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将学生的多种感官充分调动起来,提高教学效率。但是在多媒体课堂中,由于课件的局限性,教师往往扮演着放映员的角色,并不断的在大屏幕投影与计算机操控台之间奔波进行课件内容切换,或者一直站在操控台前,身体语言的运用大受限制,无暇充分照顾学生的行为和反应,也不能根据课堂教学效果随时改变教学策略,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比较困难,很难做到师生及时互动,学生很难与教师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因此多媒体课堂教学遭到了不少批评和质疑。因此,应该在课堂上积极建构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模式,在“教师演示”、“自学尝试”后,进行“讨论合作”、“交流汇报”等环节,目的是增加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时间。一是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补充,二是增加感情交流的时间,体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帮助者。

三、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方式需要新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有力支持

课堂教学评价对课堂教学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教育理念、教学环境、教与学的方式、教师与学生的角色等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那么课堂教学评价目标体系和评价方式方法也应发生相应的变化。要打破仅仅关注教师的行为表现、而忽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新课程提出,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在课堂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等等,即关注学生是怎么学的。用这些去评价课堂教学的成败。既是关注教师的行为,也是关注教师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如何组织并促进学生的讨论、教师如何评价和激励学生的学习、教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探究的兴趣等来评价教师课堂行为表现对学生“学”的价值。因此,要逐步建立“以学论教、教是为了促进学”的评价体系,而否定以往的“以教为主,学为教服务”的倾向。

四、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效果主要取决于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是将传统课堂面授教学与信息通信技术相融合,体现了传统与创新的结合。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应用,远不止是用信息技术手段展示学科知识的过程,而是借助于信息技术创设新型学与教方式运用的背景,是对新型学与教方式的促进与支持,为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整合的深入探索和创新提供有力条件和支持。信息技术作为课堂教学的综合组成部分,帮助学生将学科知识转变为学生学习经验,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和认知情境,为学生提供了全新的学习环境,从而促进与支持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尽管信息技术凭借其先进的技术和适应多种教学结构与模式等特征为各学科课堂教学提供了有力的学习的环境,无论是信息的呈现,还是教师的使用方面均具有潜在的巨大优势,但任何先进技术都不是万能的。我们常说,技术搭台,教学唱戏。如果把课堂教学比喻成舞台的话,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就是支撑起整个舞台的台柱之一。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研究就是要通过不断的实践操作与探索,更好地挖掘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教学功能,发挥现代化教育的先进性。在课堂上使用信息技术并不能自动增强教学的效率和效果,最终决定教学效果的是人们使用媒体与技术的方式,而不是媒体与技术本身。基于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是否成功,归根结底取决于教师对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因此,要加强教师的培训和教研活动,注重教师专业发展,强化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在合理的教学设计中,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有效作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参与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最终提高学习效率。

上一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本科教学改革 下一篇:浅析教师课堂提问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