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本科教学改革

时间:2022-09-02 01:34:04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本科教学改革

摘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体制,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对高等教育提出的要求。福建农林大学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工作,形成了“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以改革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为重点”的人才培养总体思路,通过实施“四项优化”和“七项措施”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和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开展。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本科教学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体制,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对高等教育提出的要求,构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和创新体系,是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目标。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规格上打破“千校一面”、“千人一面”,已成为国内高校的共识和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实践探索的重大课题。福建农林大学根据国家、福建省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以启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为契机,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工作,历时一年半开展了2011级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形成了“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以改革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为重点”的人才培养总体思路,推动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开展,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上做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一、集思广益,科学安排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

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本科教学工作的重要指导文件和依据,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法,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基础和保证,是关系学校本科教学发展的战略性、全局性文件。学校高度重视本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工作,教务处先后组织教学院长到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广西大学等十多所兄弟高校进行调研学习,通过集中和分散调研等形式组织公共课基础课教师到十多所中学调研,并设立了大学英语、计算机、公共数学、大学物理、化学类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等5个公共基础课教改立项资助研究课题,各公共基础课课题组向在校大学新生和老生发放调查问卷4420份,对大学公共基础课教学与中学相关课程重复、交叉的内容和侧重点开展了调研,为课程体系调整提供依据。同时校教务处在校内的相关学院和教学单位开展了大量的调研、沟通与协调、反馈工作,并就全校公共课、基础课课程设置与学时设置方案,尤其是培养方案原则意见向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院长、教学院长、各教学单位、督导组多轮广泛征求意见,进行反复研究与多轮修改完善。教务处组织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形式审核及校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的审核论证,并组织学院开展了校外专家(含用人单位)审核论证工作,各学院邀请企事业单位、行业专家学者、生产一线技术骨干等组成专家小组开展了论证工作。2011级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经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审议通过后执行。

二、凝练特色,凸显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一)制定“一个核心、两个重点”的人才培养总体思路

一个核心,即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两个重点,即以改革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为重点。以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对高素质专门人才的需要以及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发展的需求,构建突出学校特色、与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对本科人才培养要求相适应的、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分层次、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给学生以更多的课程选择权,更多的实践训练机会,更大的自主发展空间,更强的社会竞争力,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二)形成符合人才培养规律的“四个特点”

2011级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出发,力争促使人才培养的过程符合人才培养的规律,形成了“分类培养,通专结合,优化实践,注重个性”过程培养的特点,以达到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1.分类培养――实现人才培养的多样化、个性化

根据社会对专业人才的不同需求及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以及各自的办学优势、特色,各专业进行科学定位,分类设计研究型、复合型、应用型等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如,传统优势学科专业应设计研究型、应用型等多种类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并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重点,探讨大众化教育背景下高素质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大部分专业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应用型人才。通过分类培养,实现人才培养的多样化、个性化。

2.通专结合――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加强专业教育

促进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保证学生专业基本知识的获取,达到夯实基础,加强学生专业基本技能和专业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

3.优化实践――优化实践教学体系

通过推进实验课独立设课和加强实践环节的综合训练,改革实验、实践教学完全依附于理论课的固有模式,重新整合实践教学体系,建立相应的与理论教学相并行的独立设置的实验、实践教学新体系。

4.注重个性――扩大学生学习自主选择权

适度减少必修课比重,增加选修课的比重,选修课的比例达25%以上,扩充选修课的种类与数量,公共选修课由原全校公共选修课单一种类扩大到含学校举办的金山讲坛系列讲座及各专业的学科(专业)选修课,增加学生选课学习的自由度,扩大学生自主选择权,拓宽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其个性和特长。

三、深化改革,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

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改革创新是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围绕“改革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两个人才培养的重点工作,通过实施“四项优化”和“七项措施”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

(一)“四项优化”:优化课程体系与课程开设、优化实践教学体系、优化学时、优化课程授课方式(教学模式)。

――优化课程体系与课程开设

优化课程体系:通过设立公共基础课教改立项资助课题的研究及中学调研,将大学公共基础课教学内容中前移至高中及与中学相关课程重复、交叉的内容删除,既提高了大学公共基础课教学的起点,同时又减少了英语、计算机、体育、物理等公共基础必修课学时:文科类专业至少减少了135学时,农科类专业至少减少了168学时,工科类专业至少减少了172-184学时。腾出的学时用于各专业适当增加学科大类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核心课的门数和学分:且科类基础课、专业核心课比例由上一轮学校统一确定改由各专业根据其各自的特点自行确定,充分尊重学院、专业及教授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中的自,整个课程体系更加优化。

优化课程开设:一是各专业开设的学科专业选修课同时面向外专业学生开放,扩大了选修课的数量和种类,增加学生选课学习的自由度和选择权;二是开设专业导论课。该门课程是面向新生第一学期开设的专业指导课

程(或称专业启蒙课程)。由该学科(专业)带头人或有影响的知名教授担当课程的主持人,组织本专业教师以讲授等形式授课,或聘请有成就的校友或本专业领域知名专家、学者组成教学队伍共同完成教学过程。该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所学专业,了解本专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和认同感,巩固专业思想,同时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优化实践教学体系

一是推进实验课独立设课。各专业根据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和要求,通过实验项目、内容的整合重组、融合、创新,减少实验项目、内容的重复,在保证最基本的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增加或多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性的实验。推进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设置与论证的制度化,倡导和奖励高质量的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促进了实验课程的内涵建设,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专业实验课程体系。二是设置专业综合实践或多门课程的综合实习,加强实践环节的综合训练。原则上不再依附理论课设置实习周,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设置时应尽量少安排单门课程的实习,改革实验、实践教学完全依附于理论课的固有模式。

――优化学时:1学分由原来的17学时,改为16学时;四年制课内总学时由原来的2600学时,压缩到2400学时,总学分由165-185,改为155-170,为学生自主学习留出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优化课程授课方式(教学模式):除了传统课程授课模式外,开设学生课外自主学习课程――英语自主听力课程,开设了“团队管理”、“创业指导”等5门网络公选课,建立学生网络自主学习平台,优化教学模式,探索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二)“七项措施”:依托项目、联合培养、构筑实践教学“两个平台”、本科课程考试改革、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毕业论文(设计)改革、奖励学分与专业技能考核纳入人才培养方案。

――依托项目:依托学校“创新实验班”项目载体,在具有一级学科博硕士点的优势学科专业进行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分农林生物科学类、工科类、经济管理类三种类型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单独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实行本一硕一博贯通培养模式;依托省级教改试点项目“复合型人才培养”改革试点(试点专业:植物保护、生物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动物医学、农学、园艺),实质性推进农经、农管、工管、农工等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联合培养:加强教育交流合作,充分挖掘我校与台港澳及国外高校校际交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加强校校、校企及与科研机构之间联合培养力度,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方式,拓展多种人才培养途径。借助各类对外合作办学交流平台,试行推广双校园“3+1”等人才培养方式,通过引进国内外优质教学资源和人才培养的先进理念、模式和方法,实现优势互补,创出模式,推出经验,如学校从2003年开始与加拿大新斯科舍农学院合作举办园艺、资源与环境专业本科教育项目,该项目以学校现有的园艺、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为基础,引进加拿大新斯科舍农学院植物科学专业、环境研究专业的优质课程与教育资源,强化英语训练,实行双校园、跨专业培养模式,培养掌握扎实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现代化高级农业人才。实施校校企、校企联合培养,将学校的理论课学习与企业的实践相结合,使学生掌握从事相应行业的基本技能和能力,培养适合社会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需求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与此同时,积极探索与科研院所的联合培养机制,充分利用科研院所的优质条件为研究型人才培养服务。

――构筑实践教学“两个平台”:即实践教学共享平台和基本实验教学平台。通过加大投入,建设工科实训中心、文科教学中心、创新实验训练平台、综合性生产实践基地及实质性校外共建实践教学基地等形成实践教学共享平台。通过加大投资力度,按新老专业的不同实验室建设需求,力争“十二五”期间投入1-1.5亿元,按新专业(尚没有毕业生的专业)以完善基本实验条件为主、次新专业(2000-2007年申办的专业)以充实实验设备台套数为主、传统专业(2000年以前申办的专业)以仪器设备改造更新为主的思路,建设能有效服务本科教学的基础、学科基础和专业实验室的基本实验教学平台。

一一本科课程考试改革:学校从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开始,启动了本科课程考试改革试点工作,确定了240多门课程作为考试改革试点课程。通过本科课程考试改革试点旨在推动课程考试制度改革,引导师生明确考试目的,逐步实现考试内容能力化、考试方式多元化、考试过程全程化,考试管理人本化,改变单一化培养评价方式,突出平时的过程考核,淡化期末一次性的理论考试,使学生学习质量评价贯穿于整个动态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学习观,建立符合学校实际、科学合理,以鼓励创新、提升素质、培养能力为目标的课程考核体系。

――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坚持“删除芜杂,保留经典,体现现代,涉及前沿”的原则进行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全面开展新一轮教学大纲的修订工作,注重课程间的逻辑关系和教学内容更新,解决教学内容的重复和陈旧问题。加强教材建设,健全、完善教材评审、评价和选用机制,积极选用反映学科发展前沿的国外原版或引进版教材,保证优质教材进课堂。

――毕业论文(设计)改革:开展毕业论文设计改革试点工作,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提出学术型、应用型等多种不同形式的毕业论文(设计)考核要求。

――奖励学分与专业技能考核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设立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奖励学分,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完善奖励学分制度,该学分可替代相应类别的个性发展课学分。加强专业技能考核。倡导大学生专业基本技能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设置2周1学分的专业基本技能综合考核,明确各专业需掌握的专业基本技能,

将大学生专业基本技能综合考核及职业技能鉴定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在部分专业中试行将专业技能考核作为学生毕业考核组成部分,不断探索增强大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的新方法、新举措。

上一篇:体验美国高等工程教育 下一篇:对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